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陈钱林说家教(十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陈钱林说家教(十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

浙江省温州市建设小学校长,温州市名校长,温州市首批教育名家,浙江省第八届督学。出版《尊重教育新理念》《新理念作文》等专著。

家庭教育是选择的学问

孩子成长的过程,从生长、生活到学习,时刻伴随着选择。如果说学校教育更多地考虑如何引导学习,家庭教育则更多地考虑如何引导选择,包括选择培养目标、选择学校、选择教师、选择生活与学习方式。如何恰当地引导选择,是教育的艺术,决定着家教的成败。

故事分享:杲杲报考中科大少年班

2007年高考期间,读高一的杲杲在网上试做高考试卷,感觉不错,说要报考中科大少年班。我特意了解了少年班的情况,每年只招40人左右,超过重点线70多分才有资格复试,显然难度很大。我引导说不一定非要考少年班。10月份,杲杲说会考模拟考成绩拔尖,再次向我表达了报考少年班的意愿。他说,读高三都是以复习为主,不如早点读大学;如果考不上,也可锻炼一下嘛。我表示支持。

年底,我们专程到上海,拜访曾有两个孩子就读少年班的蔡笑晚先生。蔡先生极力赞同读少年班。回来后,杲杲拟定了学习计划:花一个月时间学习高二的知识,特别是加强生物和化学学习,同时加强英语和语文学习;花三个月时间学习高三知识。

一天,杲杲对我说,总分有望比重点线高60分,应该有机会参加复试。我说:“好,考上我们全家庆祝庆祝。” 第二天,杲杲说,自己学的是新课程教材,考的内容是老课程教材,估计考不上。我说,“好,考后我们全家庆祝庆祝。”杲杲问:“考不上了还庆祝?”我说,“为什么不?你若迟一年参加高考,身体长得更好,家人更放心!”

2008年6月,杲杲参加高考并取得比重点线高84分的好成绩。7月中旬,参加复试。复试安排数学两场,物理两场,英语一场,心理测试一场,非智力因素测试一场,学业面试一场。后来杲杲被录取了。

之后,语文林老师询问杲杲怎么会考得这么好。杲杲自我总结,一是有理想,从小希望当科学家,学习劲头就足;二是自主学习很重要,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学习效率也就特别高;三是博览群书,知识面拓宽,就能举一反三;四是关注社会,对社会有所了解,学习就活。后来,林老师就此写了篇文章《十四岁少年圆了大学梦》发表在《温州晚报》。

家教建议:引导孩子

选择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

孩子要不要参加早教培训班?读什么样的幼儿园最好?学什么特长好?碰到有不良习惯的玩伴怎么办?诸如此类的问题,总是让人很纠结。家庭教育的要点与难点,是如何帮助、引导孩子选择。

教育的艺术在于合理选择

有些事件是很好选择的,如饿了要吃饭,有生理标准;害人是坏事,助人是好事,有道德和法律标准。但是,孩子成长的许多事,并不都是非白即黑的两维,每个维度也不是非好即坏。教育的事件往往是复杂的。

我侄儿浩原来在瑞安的塘下镇中心小学就读,到四年级时各方面表现都不错。我搬家到瑞安县城后,考虑到县城名校多,就让他转学到县城。没想到,转学之后,受到班级几个调皮生的排斥,学习急剧下降。显然,这次转学,就学业而言是不妥的选择。但让我意外的是,转学之后的侄儿浩变得更加独立,情商也得到发展,特别是抗挫能力得到培养,看来也并不都是坏事。

教育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孩子的个性不同。孩子的成长涉及方方面面,任何选择可能都有利弊。选择是否合理,要看是否适合孩子的个性发展。尊重孩子的个性,就容易做出正确选择;而盲目跟风,或者注重家长的面子,则可能使一些“看上去很好”的选择,实际上却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选择要有全人视角

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学科知识与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等。应试教育之所以受到批判,是因为重智轻德,片面强调知识学习,造成孩子素质的偏差。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关注综合素养。我把家教的重点内容概括为知识、能力、习惯、情商、志向、性格、游戏、探究、健康、规则、价值观、幸福感。我觉得,忽视了任何一项内容都不妥。

关注综合素养,家长要从宏观上把握。任何选择对孩子的成长,都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如孩子喜欢阅读,需要给予鼓励,但过度阅读就会增加近视的可能性,减少孩子体育锻炼的机会;如孩子经受了一次挫折,或与同学打架,或受到同伴欺侮,这自然不会是好事,但挫折使孩子多了一次历练,也未尝没有好处。所以,当孩子经历了一些事,或者选择做什么事,家长要分析一下会对哪些素养有促进、对哪些素养有负面影响。

全人视角,首先要找出亮点与“短板”。如成绩拔尖的孩子,是否存在身体锻炼习惯问题或心理脆弱问题?其次,不要拘泥于小节。孩子的素养是不平衡的,只要不是明显的缺陷,家长应该宽容对待。对孩子的优点,也要客观分析,不能一俊遮百丑。第三,多从反面考量。当孩子获得成绩时,要想想还有什么不足;当孩子遭受挫折时,要想办法化不利为有利。

舍弃与坚守

家长都希望孩子从小多学习一些东西。从激发兴趣、拓宽知识面、培养能力来说,多学未尝不是好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学得越多就越好。曾有一个家长,让二年级的小学生双休日学习8门技能课,我很震惊。孩子的教育,不能只做加法。选择,既要选择加强,也要选择放弃。

幼儿阶段,艺术、体育更利于孩子的气质培养;小学阶段,语文、数学则是基础的基础;读高中时,文科或理科就要二选一,这些都需要合理选择。实际上,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舍弃而求精,不断地适合孩子个性而又发展个性的过程。凡是有利于孩子个性的东西,就要选择加强,而与孩子个性不适合,或者超过孩子学习程度的东西,就要选择舍弃,即使“忍痛”,也要果断“割爱”。

当然,舍弃不是随性而为,家长心中要有一杆称,要坚守原则。如,特长学习的选择应该基于孩子的兴趣,这不仅利于特长学习本身,更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幼儿期的习惯是必须坚守的,如果忽视了习惯养成教育,最终要为之付出代价;学习与做人教育,显然做人教育是底线。家长要形成家教的核心价值观,并以此引领孩子不断地做出正确的选择。

基于孩子的选择

孩子未形成自我意识前,家长应帮助孩子选择。当孩子有主见时,家长就要与孩子商量选择。一旦忽视了孩子的意见,极可能会影响孩子选择的积极性与选择的能力。读小学后,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步突出,家长最好以参谋的身份,倾听孩子的想法,为孩子提出建议。实际上,许多时候,也并不是家长的意见就最好。即使孩子的意见过于片面,或者存在错误,家长也不能用强制手段,而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孩子心服口服而改变想法。

让孩子讲述选择的理由,能帮助孩子提高判断、分析能力。孩子毕竟离不开家长的引导,但引导不是包办代替。孩子的自我选择,既是权利与责任,也是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只有尊重孩子的选择,家长才可能真正成为孩子的“引路人”;如果凡事强加于孩子,孩子心灵的窗户最终会对家长关闭。杲杲报考中科大少年班,杳杳报考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教改实验班,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当然,我在其间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不过是从多方面提出建议与意见,与他们讨论分析,充其量就是参谋而已。

以哲学观引领选择

杲杲读一年级时,学习相当认真,成绩自然拔尖,老师反映“上课眼睛盯着老师,小手一动不动,字写得工工整整”。这样的好孩子自然受老师喜欢。但是,从培养男孩的视角,我觉得优点背后可能就是缺点,“小手一动不动”,会不会影响求异思维的发展?“字写得工工整整”,男孩子的闯劲与个性会不会受到约束呢?后来,我让杲杲跳级。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我觉得孩子的自主规划、自主学习能力比成绩更重要。

许多家长常问我,学书法、学钢琴好不好。我说,学书法、学钢琴固然有很多好处,但不见得因此就让孩子学。姑且不说书法、钢琴是否适合孩子个性,就算有很多好处,但起码会花费时间,而孩子的学习时间是个恒量,这儿多了,意味着学其它东西的时间就少了。这就涉及哲学的辩证思维,好与坏,多与少,得与失,关键在于根据孩子的培养目标、孩子的个性而权衡。

杲杲读高中时,曾有老师希望他走奥数比赛寻求特招之路,要到杭州参加奥数培训班,学习时间很长。经慎重考虑后,我们放弃了这样的机会。我觉得,即使得到因奥数获奖保送清华的机会,但同时也会失去许多东西。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鞋子穿着舒服不舒服,并不取决于是否名牌,而要看脚的感觉。如果没有尊重孩子的个性,不管什么惊人的教育技巧,都将大打折扣,甚至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

家教故事:外甥彬的成长故事

外甥彬9岁时转到瑞安市塘下区小读三年级,住在我家。之所以转学,是因为成绩差,贪玩,不肯写作业。其实,他天资聪明,一年级第一学期时还当班长,怎么会变成学困生呢?后来才明白,因一年级第二学期被“撤”掉班长职务后就有厌学表现。遗憾的是当时我们并不知道个中原因。

到我家后,外甥彬学习稍微认真些,但贪玩的习惯依旧。我常拿闹钟、小电风扇等给他玩,让他拆了装,装了拆,玩得是其乐融融,我加以表扬。小学阶段习惯有所好转,总体成绩也上升到中等水平。真正的转折点在初二。一次,我带他到瑞安参观小发明作品,回家后他说想当发明家。当时我孩子还在哺乳阶段,喝牛奶用奶瓶,他就有了改造奶瓶的小发明作品,想不到获得瑞安市级奖。

那年,我正在塘西村建一间落地房。外甥彬一有空就看着泥水工、木匠做活。不久,他有了第二个发明“膨胀螺丝的改进”,后来受推荐参加浙江省“亿利达”小发明比赛。比赛在浙江大学举行,我带他去,通过严格的答辩程序,想不到获得三等奖。后来我们将该作品申报国家专利并成功获批。这下他可真的成为了“英雄人物”,连《瑞安日报》也作了相关报道。此后,外甥彬学习的信心大增,学习成绩一路上升。

初三阶段,外甥彬学习成绩全面拔尖。当时他在塘下镇中就读,我已调到瑞安教育局工作,但看到他在塘下很适应,就坚持让他在塘下读完初中。那一年,104国道修整,塘下到瑞安坐汽车特堵,我就改骑自行车,往返于塘下和瑞安,来回都要一个小时。但我仍坚持不让外甥彬转学,足见我对“适合的学校才是好学校”理念的坚守。

外甥彬初中毕业后考上瑞安中学,我们也搬到瑞安来,他继续住在我家。在瑞中,他被选为小发明协会会长,不断有作品获奖,高三时被评为浙江省青少年英才。毕业后,先就读南京邮电大学本科,再读上海交大硕士。从“问题儿童”成长为硕士生,我甚感欣慰,也很有家教心得。

家教建议:为孩子的成长量体裁衣

家庭教育并不是为了把孩子打造成家长心目中的某种人物。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天赋、个性等必然因素,结合成长中的偶然因素进行引导,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人。孩子出生时就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而且孩子每天都在变化中,昨天、今天与明天,身心状态都是不一样的。家庭教育,难就难在孩子随时都在变化中。许多家长都说,自己亲生的孩子,怎么会不了解?实际上,如果缺乏有效的亲子沟通,家长不一定都能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如果习惯于专制作风,则很容易造成亲子隔阂。

孩子俩是双胞胎,遗传基因、家庭环境相近,但性格有差别。杳杳从小活泼热情,表现出特别的“领导力”,而杲杲则相对沉着冷静,自我克制能力特别强。同样尝试自学,杲杲说早晨学习效果最好,所以晚上基本上就不学习;而杳杳则说午间学习效果很好,所以就早睡早起,中午不午睡用于学习。同样的玩筷子游戏,杲杲喜欢摆数字算式,杳杳喜欢摆画。

盲目跟风的弊端

近几年,家教跟风愈演愈烈。赏识教育盛行时,到处都是“你真棒”;而虎妈、狼爸陆续登场后,棍棒教育有了市场。这与家长的从众心理相关。其实,家长对此应该理性分析,不能完全受大众媒体所左右。媒体的特性是追求事件的新奇性,有时容易断章取义。我觉得,生活中的虎妈、狼爸,不会只是体罚教育的“虎狼”,无非是对孩子严格要求一点,而经媒体报道之后,仿佛他们特别喜欢当“打手”。实际上,孩子的教育既需要赏识、奖励,也需要批评、惩罚,走极端必定违反教育规律,盲目跟风更有可能使孩子的成长充满风险。

当前家教最盲目的跟风,可能要数特长学习。家教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后,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孩子,双休日纷纷加入学特长的潮流中。“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使本来应该享受快乐童年的孩子那孱弱的肩膀不能承受之重。常有家长问我,如果人家的孩子都学,自己的孩子不学,是不是就落后了?我想,学特长可以陶冶情操、培养意志力等,但前提是适合孩子的天赋、兴趣。任何教育选择都会有积极与消极的一面,如果不根据孩子的个性而盲目跟风,大多数情况下会得不偿失。

育儿经验的借鉴

教育既是艺术,也是科学,有共性的教育规律。当前,各种各样的家教书籍层出不穷,给予家长更多的阅读选择,这是好事。但是,育儿经验的借鉴,关键在于感悟不同家教行为背后的理念,并且要寻找适合自己孩子个性的教育理念。理念是家教的“道”,缺乏“道”的引导,再好的形式都有可能会是冷冰冰的“器”;如果只学形式,很有可能会东施效颦。

培养五位博士的蔡笑晚先生,在家教中很重视对孩子的评价。他采用的是存折评价法,六个孩子每人一个存折,表现好可得到评价分,表现不好扣评价分,年终到父母处“提款”,相应积分对应相应现金,孩子们可以自由使用这笔现金。我孩子俩小时,蔡先生的这个评价法就在瑞安传开了。我觉得,存折评价法背后的理念,是对孩子要有评价,评价要有载体,要有奖有罚,要有适当的竞争。

学习蔡先生的评价法,我在家教中则创新了“100个好”评价法,视孩子表现情况给予加减“好”,达100个“好”时满足孩子的一个合理要求。我在“100个好”评价中规定,孩子俩不管谁先达100个“好”,两人都统一获得奖励。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蔡先生家有六个孩子,竞争更利于激励上进;而我家只有两个孩子,过于竞争也许不利于亲情。这是我借鉴蔡先生评价理念之后的灵活运用。

教育贵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教育很难,难就难在不易找到适合孩子发展的那把钥匙,许多时候似乎找到了那把钥匙,可无奈的是,“锁”也许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教育贵在个性化。教育方式有多样,而同一种教育方式用在不同的孩子身上,甚至不同时间用于同一个孩子身上,结果可能完全不同。我外甥彬的成长过程中,读初二时的小发明比赛获奖,可以说是成长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促成外甥彬出现这一转折点的关键所在,是我为他找到了一把增强自信心的金钥匙。后来,我也希望小发明让孩子俩受益,但孩子俩似乎并不喜欢小发明,足见孩子的差异。

有不少关于家教“富养”与“穷养”的讨论,有的说男孩穷养,女孩富养,我并不完全认同。我觉得,不管什么样的养育方式,最终要归结于适应性。希望照搬某一种教育方式就以为能培养好孩子,大多数情况下是一厢情愿。家长要深入了解并尊重孩子的个性,才能不断摸索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家长的培养目标与孩子个性的统一

每个家长对孩子都会有培养目标,或希望孩子长大考重点大学,又或希望孩子快乐成长做平凡的劳动者。培养目标会影响家教的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成长过程。但是,孩子的成长最终是由其内在个性决定的。家长的培养目标若能与孩子的个性相统一,就更能引导孩子幸福成长;反之,就有可能会引发孩子成长中的冲突。

我觉得,家长可以对孩子提出发展目标,为孩子的成长指明方向,但不能过于专制。温州民间有句话:弯的木头做牛鞅,直的木头做扁担。这意味着要针对孩子的个性来提出发展目标。孩子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培养目标也要不断调整。曾有家长问我,“下决心培养孩子的绘画才能,每月都坐飞机去北京跟名师学习,投入很大,但孩子刚开始时喜欢,现在却没有了兴趣,怎么办?”我建议果断放弃。花了钱固然心疼,但如果为了这些曾经投入的钱而强迫孩子干自己不喜欢的事,定然错上加错。

最理想的状态是,家长变设计者角色为孩子优缺点的发现者与引导者的角色。杲杲小时对数学感兴趣,我就借此强化他的数学天赋。我当时想,读大学后可选择与数学相关的经济类专业。杲杲读大学后,还是迷上数学,大三时选择理论数学专业。尽管我心里希望他读应用数学,但还是支持他的决定。大学毕业,他选择去美国留学,我心里希望他选择统计学专业,有机会师从瑞安老乡、世界统计学最高奖——考普斯总统奖获得者蔡天文教授,但他坚持读自己喜欢的微分几何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