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医生恳谈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医生恳谈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生恳谈

粗粮不宜过量食用

粗粮中膳食纤维多、富含B族维生素,不过,过多食用粗粮不仅不能够促进消化,还会影响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甚至导致肠道阻塞、脱水等急性症状。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等特殊人群来说,过量食用粗粮的危害尤其明显。另外,膳食纤维还具有干扰药物吸收的作用,可降低某些降血脂药和抗精神病药的药效。

吃粗粮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及时多喝水,因为粗粮中的膳食纤维需要有充足的水分作后盾,才能保障肠道的正常工作;二是要循序渐进,突然增加或减少粗粮的进食量都会引起肠道反应;三是要搭配荤菜,平衡膳食。

美甲易带来健康隐患

指甲锉薄易染病菌:美甲时,要先用专业锉刀把指甲表层锉薄,这样会破坏完整指甲的保护作用,让细菌、真菌和微生物轻易地浸染人体,使指甲变厚变灰,甚至红肿流脓。

用具不消毒易成感染源:美甲时,即使是只做简单的去死皮、涂指甲油等护理,也存在感染甲沟炎、灰指甲的隐患。美甲用具的材质各异,因此,需采用多种消毒方法,仅用热水或酒精消毒是不足以杀死真菌的。

劣质指甲油易危害健康:一些劣质指甲油含有高达80%左右的致癌物质“邻苯二甲酸酯”,它能通过呼吸系统和皮肤进入人体,如果过多使用,会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

有的指甲油还含有“酞酸酯”,若长期使用,易引起孕妇流产或生出畸形婴儿,尤其是引起男孩儿生殖器畸形。

药物性漱口水要慎用

漱口是口腔保健最方便易行的方法之一,能除去口腔内食物残渣和部分软垢,暂时减少口腔内细菌的数量。但药物性漱口水要慎用,因为健康人口腔里有正常菌群,漱口水大多具有一定杀菌消炎作用,长期使用反而会造成正常菌群失调,不利于健康。

对健康人而言,漱口最好使用清水或茶水。尤其是口腔有异味的人,用茶水既可解油去腻、爽口洁齿,又可清除牙齿缝中的食物,有利于坚固牙齿。只有当口腔内有牙龈脓肿、牙周炎、口腔溃疡等口腔病症时,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性漱口水。

老年人早餐宜迟不宜早

晚上睡觉时,人体的大多数器官都处于休息状态,只有消化系统仍要消化吸收存留在胃肠道中的食物,直到早晨才休息。而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消化系统功能变弱,早晨胃肠至少要休息2~3个小时,才能恢复正常功能。如果老年人早餐吃得过早,就会干扰胃肠休息,加重消化系统负担,久而久之容易患上胃肠疾病。另外,人体在早晨处于自然环境的排出期,机体内血液混浊,前一天的代谢物亟需清理,如果过早进食,就可能影响到这种排出工作。

所以,老人的早餐不可吃得过早,在8点半钟至9点钟之间进食比较合适。早晨醒来之后也不要立刻起床,先在床上平躺15~30分钟,再起来喝杯温水清理肠胃中的垃圾。早餐最好食用容易消化的温热、柔软的食物,如粥类,不宜食用油腻、煎炸、干硬以及刺激性大的食物。另外,早餐也不要过量,以免超过胃肠的消化功能,导致消化功能下降。

舌苔不要盲目刮

目前,市面上出现一种新型的可刮除舌苔的牙刷。它比普通牙刷多出一块布满凹凸胶粒的半透明软胶,可去除聚集在舌头表面的舌苔。对舌苔来说,偶尔刮一两次尚可,但如果经常刮舌苔会刺激味蕾、损伤舌,甚至导致舌背部麻木、味觉减退,造成食欲下降等不良后果。

舌苔是舌黏膜正常代谢过程中形成的,利用刮舌苔的方式去除口腔异味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口腔异味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仅靠刮舌苔是起不了作用的。此外,观察舌苔是中医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如果身体不适,自行刮除舌苔,还会影响医生的诊断。

长期服同种药物有致癌危险

某些对肝脏、肾脏有毒性作用的药物,如果长期服用(特别是同一种药物),则可能因此而诱发癌症。

许多药物,特别是化学合成药,如解热镇痛药、镇静剂及某些抗生素等,一般都要进入人体肝脏,经肝脏予以解毒。若长期服同一种需要肝脏解毒的药物,就会增加肝脏负担,久而久之构成一种慢性不良刺激,使肝脏患癌几率增大。另外,肝脏的解毒能力因人而异,一些解毒能力差的人长期服同一种药物还有可能使较多药物积存于肝内,导致各种不良反应,其中包括致癌危险性。

因此,吃药需谨慎,最好不要长期服用同一种药,应几种药物调换着服用,尤其是对肝、肾有毒性作用的化学合成药,更应禁忌一种药物服用好几年,以防增加不良反应和成为癌症的危险因素。尽管长期服用一种药物只是增加致癌危险性,并非癌症的最主要原因,但能尽量避免还是十分有益的。

科学烹饪可降低肉食中的胆固醇

既增加肉食的美味,又能降低肉食中的胆固醇的烹饪方法有以下4种:

炖煮:用文火炖煮较长时间可使肉食中的饱和脂肪酸减少30%~50%,胆固醇含量明显下降。

荤素搭配烹饪:选择适当的蔬菜与肥肉搭配可以降低肉食中的胆固醇,比如海带煮肉、辣椒炒肉。且辣椒中的辣椒素和海带中的多种成分可以减肥。

加大蒜:加大蒜烹调可使肉食肥而不腻,还可使食肉者胆固醇下降10%~15%。

加生姜:炒、炖肉食时加生姜烹调,不但可出菜味,还可大大降低胆固醇。且生姜中的类水杨酸成分有防止血液凝固的作用,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新鲜姜汁还可抑制癌细胞生长。

医学新说

苹果可降低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

美国科研人员研究发现,苹果、香蕉和橙子不仅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而且还含有一种抗氧化物质――酚。果汁中的酚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阻止有伤害性的物质和毒素进入神经细胞,从而保护神经细胞免遭破坏。在这3种水果中,含酚最多的是苹果,其次是香蕉和橙子。人们在日常饮食中经常进食这3种水果对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很有益处。

骨折早期吃骨头不利于骨骼愈合

骨折病人多吃肉骨头,不但不能促进骨折早期愈合,反而使骨折痊愈的速度变得更慢。这是因为骨的再生主要依靠骨膜、骨髓的作用,而骨膜、骨髓只有在增加骨胶原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肉骨头汤的成分主要是钙和磷,骨折后如果摄入大量的钙和磷,就会使骨质内无机质成分增高,导致骨质内有机质与无机质比例失调,阻碍骨折的早期愈合。

所以,骨折病人早期先不要采用肉骨头汤进行补钙,要多食用一些能转化为有机质骨胶原的食品,如猪皮冻、牛奶、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比较严重的骨折病人早期还应稍加限制脂肪(每日68克左右),但应保证骨折病人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同时补充维生素D和维生素C,这样才有利于骨骼的再生和康复。

多吃鱼油能减少抑郁症状

现代生活方式下,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抑郁的困扰。抑郁症是一种慢性病,治疗抑郁症除了吃药,还有其他方法,例如每天服用定量的深海鱼油胶囊。研究人员表示,食物对调节人的心情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鱼体内有一种特殊脂肪酸,与人体大脑中的开心激素有关,而鱼油中这种脂肪酸含量丰富。

此外,充足的锻炼对心情会有好的影响,持续出汗的锻炼能减少抑郁症状,效果与抗抑郁药物相当;而经常晒太阳有助于改善季节性情感障碍症,晚上好好睡一觉能提升一个人的精神。同时,多参加家庭活动、朋友聚会,减少独处思考时间,学会分散注意力,对于缓解抑郁情绪也有一定的效果。

肉松补铁效果比瘦肉好

很多人认为肉松没有营养,是垃圾食品。其实,肉松加工后的一些营养成分甚至优于瘦肉。因为肉松的加工过程中,不仅浓缩了产能营养素,还浓缩了不少矿物质。

在肉加工成肉松的过程中,除了加热破坏了部分B族维生素外,其他营养素几乎没有损失。炒制工序使水分降低,而这恰恰浓缩了营养素。因此,肉松中蛋白质、脂肪含量都高于瘦肉。由于加工过程中还加入了白糖,使得原本瘦肉中含量很低的碳水化合物也增加了许多。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瘦肉本身就含有一定量的钠离子,而大量的酱油又带来了相当数量的钠离子,因此限制食盐的人应尽量少食。另外,有些肉松还加入了大量脂肪,使味道更加鲜美,随之所带来的能量也增加了不少,属于高能食品,食用的量和频率都要有所控制。

儿童吃太咸会增加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英国研究人员发现,儿童吃太多含盐量高的食物会导致血压上升,增加他们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为此,英国食品标准局建议:3岁小孩儿每天最多只可吃2克盐、4~6岁的最多吃3克、7~10岁的吃5克、11岁的最多吃6克,婴儿则不应吃有盐的食物。目前,市面上不少加工食品的含盐量已超出孩子一天最高摄取的盐量,尤其是零食和方便面等都含有很高的盐分。因此,家长在挑选食物给孩子时,必须留意包装上的盐分含量,

常吃橄榄油或可让烟民眼睛远离伤害

研究表明,吸烟所产生的烟雾中的主要成分――丙烯醛能影响眼球各个组织的正常代谢,逐步引起老年性视网膜黄斑的各种病变,甚至可能导致失明。不仅烟民经常接触,无辜吸“二手烟”的人也有可能因此受到损害。

而在橄榄油中,有一种叫“羟基酪醇”的天然物质,能对长期吸烟造成的丙烯醛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氧化损伤和线粒体功能失调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不过,对于多少量的橄榄油和羟基酪醇才能有效保护眼睛,目前还不能确定。对烟民而言,让眼睛远离伤害的最直接方法,仍然是选择戒烟。

健康短信

美国科研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婴儿在注射接种疫苗前饮用少量糖水,有助于减轻接种带来的疼痛,缩短恢复到正常状态的时间。

柿子和山楂中含有较多的鞣酸及果胶,空腹食用会在胃酸的作用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硬块。如果这些硬块不能通过幽门到达小肠,就会滞留在胃中形成胃石。胃石如果越积越大,会造成消化道梗阻,出现上腹部剧烈疼痛、呕吐甚至呕血等症状。

据新兴的矿物医学研究表明,玉石中含有硒、锌、镍、铜、钴、锰等微量元素,并具有特殊的光电、星光等效应,在加工过程中又使这些效应形成电磁场,与人体发生谐振,使人头脑清晰、反应敏捷。因而,玉器戴在身上,与人的皮肤密切接触,便有少量有益元素被吸收,有利于健康。

以色列最新研究发现,过度使用手机会增加人体患唾液腺癌症的几率。科研人员指出,以往的研究偏重于手机使用与脑癌的联系,而且这些研究没有侧重于过度使用手机的人群,而这项研究会让人知道长期过度使用手机可能造成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