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玄学侦探小说的创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玄学侦探小说的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意大利哲学家,批评家和小说家安伯托.艾柯的小说《玫瑰之名》的玄学侦探小说,他不同于传统的侦探小说。他淡化和颠覆了传统侦探小说。他对传统的侦探小说中的情节予以淡化,对人物的刻画进行了颠覆,把各种各样的信息融入到故事中,消除了故事的可信性,不再崇尚理性的力量,不再依靠逻辑推断,突出了玄学侦探小说的非理性特征。本文通过《玫瑰之名》来阐述玄学侦探小说中的创新

Abstract: Italian philosopher, critic and writer of fiction An Botuo. Ke novel "Name of the Rose" the metaphysics detective story, he is different with the traditional detective story. He downplayed and has subverted the tradition detective story. He desalinates to the traditional detective story's plot, has carried on the subversion to character's portray, integrates various information to the story, eliminated the story credibility, no longer advocates the rational strength, no longer depends upon the logical inference, has highlighted the metaphysics detective story non-rational characteristic.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in the metaphysics detective story innovation "Name of through the Rose".

关键词:传统侦探小说玄学侦探小说叙述

key words:tradition detective story Metaphysics detective story narration

始创于19世纪中叶的侦探小说发展至今已有年的历史。在二十世纪发展非常迅速。二十世纪20至30年代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爱伦坡19世纪40年代在《莫格街凶杀案》,《失窃的信》等作品中塑造了具有很强推理能力的警察,或者智取罪犯的业余侦探。爱伦坡建立了一套基本的模式:“失的东西, 侦探上场,描述犯罪的情况,调查案情。破案, 解释过程或者结果。”(朱洁, 1998) 后来侦探小说在英美作家柯南.道尔,G.K切斯特顿,阿加莎.克里斯蒂等人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确立了其自身的基本程式,以破案为小说的最终结局。这类小说永远以永远存在占据中心地位,侦探可以通过语言所蕴含的理性和逻辑来认识现实世界,最终识破罪犯的动机和心理。本文将通过把爱伦坡的《失窃的信》同安伯托.艾柯的小说《玫瑰之名》进行比较,从而发现玄学侦探小说的创新。

一.传统侦探小说的特征

1841年,爱伦坡发表了严格意义上的侦探小说《莫格街血案》,此后他又写了《玛丽.罗热血案》和《失窃的信》,这三篇小说结构严谨,情节引人入胜。这些小说使得侦探小说成为受欢迎的文体之一。并且形成了侦探小说的经典叙事模式:开端(案发)――发展――破案――结局。这一经典模式以多层次,多线程等叙事方法,拆解了犯罪的过程,最终给读者还原了这一过程。

美国古典侦探小说家范丹提出过侦探小说的二十条戒条。作者要交代清楚所有的线索,使读者和书中的侦探具有同等的破案机会。破案靠的是逻辑,而不是意外或者巧合。破案的方法要合情合理。读心术,看水晶球之类的巫术则是禁忌。犯罪和破案都要合乎逻辑,想象出来的杀人方法一定要避免。

爱伦坡的小说《失窃的信》就是推理性的侦探小说。小说以倒叙的方式从在皇宫里,王后收到一封重要的信而信件却丢失开始讲起,那么这个丢失的信就是传统侦探小说中的开端。读者在之前就已经知道杜宾找到了信,但是如何找到的呢,这就使得我们恨不能回到D的住处,自己再仔细搜查一番。然后侦探杜宾根据警察局长的讲话,依据逻辑分析,来推断,并且告诉读者信到底放在了哪里。这就是一个办案的过程,最后得到一个解决的方案及信被找到。尽管信的内容始终没有提到,但是从小说的结构来看,完全依据了传统侦探小说的写法。

二. 玄学侦探小说对传统侦探小说的创新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了玄学侦探小说,它继承了传统侦探小说的基本要素,如凶杀,悬念,破案等,同时传统的侦探小说为它提供了戏仿和颠覆的对象。1941年美国学者霍华德.海克拉夫特首次提出了“玄学侦探小说”这一术语。60年代后,这一文类开始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理想媒体”它的创作手法呈现出了戏仿,自我指涉和读者解读等后现代派小说的特征。它所关心的不再是具体的,虚构的外部世界,而是小说写作本身。玄学侦探小说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展示它的多变性,多元性。它试图回答的是: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人在这个世界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安伯托.艾柯的小说《玫瑰之名》就是一部玄学侦探小说。当然作为侦探小说《玫瑰之名》体现了传统侦探小说的写作模式,安排了一系列有关罪犯情况和线索的情节,也有侦探来探测和调查案情,有一些对于破案有帮助的线索,但是作者对于这些都进行了淡化。威廉和他的学生阿德索一到修道院就听说这里的图书管理员莫名其妙的死去,两个人好奇决定去调查这个事件。但是在调查的过程中又有好几个修士接二连三的死去。这些情节都是对传统侦探小说的戏仿。

在《玫瑰之名》中主人公威廉,不像爱伦坡的传统侦探小说中的那些充满智慧的侦探一样,他似乎是一个失败的侦探。他发现凶案的真像,可是这不是他经过理性的推理,和严谨的逻辑分析出来的,而是受到了他的学生梦境的启发。就连发现门的密码也是由他的学生提示而得到的。这样小说体现出的非理性色彩战胜了传统侦探小说中的理性色彩。也可以说“《玫瑰之名》通过一些列歪打正着的破案行动表明在传统侦探小说中无所不能的理性在这里显得多么的荒谬可笑。”(袁洪庚,1998)

玄学侦探小说也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玫瑰之名》最后故事的无结局性,或者说是一种开放性的结局。小说中教士们破译了墙上的密码,查清了谋杀的原因,但是侦破工作并没有实质的结局,没有胜利者。大火烧毁了修道院,也烧毁了一切。暗示了“天道难为”这样一个主题。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袁洪庚,1998)

作为玄学侦探小说,艾柯也运用了符号学的概念。玫瑰在欧洲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玫瑰是一个符号,却又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玫瑰是一种混合符号,象征一种混合情感。玫瑰既象征繁盛,又象征衰亡;既象征爱情,又象征失意;既象征战争,又象征友善;既有招展的娇嫩花瓣,却又暗藏尖锐的利棘。玫瑰不是两个极端的交融,却是两个极端的并立。以“玫瑰之名”作为自己第一部小说标题的Umberto Eco说:“玫瑰是一象征符号,它意义如此丰富,以致今日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意义”。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俄国,也有一个强调象征主义的画派被称为“蓝玫瑰”画派。《玫瑰之名》一书有20%的文字涉及语言知识及语言运用,一如哲学(形而上学)向语言学方向的转型。

Umberto Eco曾经自己解释过以“玫瑰”为小说的名称,但是他强调“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玫瑰在此不过是一个最为人耳熟能详的而又意义丰富的符号。“玫瑰之名”略带哀伤,就像雪莱笔下的“雾季”(the season of mists)那般令人惆怅感伤。“玫瑰之名”实际源于《玫瑰之名》这一小说在末尾处所引用的一句话:“Stat rosa pristine nomine, nomina nuda tenemus.”(玫瑰之意潜于其名,而我与汝等皆徒守此虚名)修道院院长不惜以谋杀生命的方式以保护的承载着我们难以想象的古代知识的图书馆,就在大火中化为灰烬,飘零在冬日刺骨的寒冷中。

三、结语

《玫瑰之名》对传统的侦探小说中的情节予以淡化,对人物的刻画进行了颠覆,把各种各样的信息融入到故事中,消除了故事的可信性,不再崇尚理性的力量,不再依靠逻辑推断,突出了玄学侦探小说的非理性特征。由此说明理性,多元的世界是多变的,世界不为人的意志而转移。

“玄学侦探小说的写作建立在对主流侦探小说的颠覆与反叛上,它所关注的是自我观照性质。”(袁洪庚,1998)它不再只是颂扬正义一定战胜邪恶,它通过戏仿和影射展示自己的多变性,多元性。而非逻辑的结尾,也给读者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这也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十分契合。

参考文献:

[1] Umberto Eco, The Name of the Rose, Harcourt Publishers Ltd, 1994

[2] Stefano Tan, The Doomed Detective: The Contribution of Detective to Postmodern American and 3.Italian Fiction,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 is UP, 1984

[3] David Lehman, The Perfect Murder: A Study in Detec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1989

[4] Raman Selden,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40

[5] 袁洪庚, 《现代英美侦探小说起源及演变研究》, 《外国文学》2005年第四期

[6] 袁洪庚, 《旧瓶中的新酒:玄学侦探小说论》,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