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爱让生命战胜死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爱让生命战胜死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日前,针对大学生相约自杀引发的一起民事赔偿纠纷,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法院作出了一审判决。由于腾讯QQ被法院判定承担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青少年相约自杀现象也随之进入了公众与舆论的视野。据统计,截至2010年11月27日,全国中小学生自杀事件已发生73起。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调查报告显示:每五名中学生中就有一名考虑过自杀问题。大约每二十名中学生中就有一名做过实际的自杀计划和准备。这一数字无疑是慷人的。愈演愈烈的青少年自杀现象已经触痛了社会的神经。已有评论注意到,在腾讯QQ是否担责的背后,是社会整体精神氛围的问题。紧张的节奏和喧哗的音浪掩饰着人们心头深深的低落与空虚。

就从这里说起吧。有时候,我们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某些自杀现象,譬如垂垂老矣又饱受病痛折磨的那些白发翁妪。我们更多的只是对那样的自杀现象给予一些怜悯和同情。其实,几乎所有古老的文明传统都一致认为,在任何情况下,自杀都是错误的。人生天地间,对自己担负着一份神圣的责任。这不是法律,而是信仰。在现代社会,人们已经倾向于由自己来制定生命的规则。所以,生命不再神圣,很多时候它变成只是生存而已。但即便如此,青春生命的天亡还是撼人心魄的。人们仍然愿意相信,青春可能会活出超越想象力的美好,未来的岁月可能会赐予某个生命以幸福和惊喜,或者至少相信,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希望。成年人自杀是因为不再希望,不再相信,是因为放弃;而青少年自杀是因为从一开始就没建立起希望,就没有过相信,就没打算开始。这太让人遗憾了,

自杀是逃避。逃避什么呢?年轻人在逃避他们从没有机会体会过的那些美好的东西。他们这一代代人,由于20世纪中国社会的剧变,由于机械的教育模式,那些植根于传统社会的超越的价值,譬如天心天意;超验的理想,譬如体道证道;他们已经没有机会去了解和亲近。莫之许先生曾说:“在这种情况下,既有的微妙平衡荡然无存,现世功利势必成为压倒性的追求目标,近年来,许多人感叹社会上物质主义泛滥,享乐主义猖獗,其实皆与此种平衡的打破有关。”因为,在没有机会体会到那种与生命根源深深联结的一体感之前,年轻人的头脑中就已经确立了现世功利的唯一价值、物质主义的成功价值、出人头地的竞争价值,甚至父母和师长都在一齐逼迫他们就范,灭绝一切与此无关的幻想和野心。心灵在向往着与生命根源的深深联结,这是天性;而头脑在反对它,在拒绝它,这是分裂。内心处在分裂状态下的年轻人们,他们被训练成随时准备上场角斗的公牛,除了刺激斗志的那一块红布之外,什么都看不见。他们错误地以为生命是被用来奋斗的,由于与根源切断了联系,生命不再有滋养,活着只是在为搏斗而消耗能量,生命成了工具。《道德经》里面说:“人之生,动之皆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意思是说,想要活着,却反而加速死亡,人群中这样的人有十分之三。什么原因?因为他们沉溺于物质生活。那些相约自杀的年轻人,只是这些人当中敏感而又莽撞的极端者而已。逼迫他们的那些成年人,和他们又何尝有本质区别?

生命是来自万物一体、彼此连通的宇宙,生命是来自更广大的生命。一切都是活的,有生机的。就连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不是它的敌人,而只是它的一个环节。这不仅仅是古老的信念,更是每个对生命的坚持背后的共同经验。看窗外风景、听怀旧音乐、读一句短诗,在朝霞夕阳里奔跑行走,流连玩赏每一个值得体味的细节,听雨滴声,仰望天空,饮酒品茶观棋,无不是那种与生命根源深深联结的一体感的具体表达方式而已。那些相约自杀的年轻人,他们来不及(或者根本没被允许)建立这样的生命经验。他们不懂得生命,也同样没想过死亡的意义。据报载,台湾仁德医护专科学校首创了死亡体验课程。学生实际模拟写遗嘱、入棺、封棺、被掩埋等死亡历程,对于生死有了不同解读。该校助理教授邱达能指出,死亡体验课程会先安排“生死导论”的“前行教育”。课程中学生会通过指导老师的引导,向肉体和自己的一生告别。一位林姓学生表示,躺入棺木那一刻感觉很遗憾。体验课程之后,会告诉自己更珍惜分分秒秒。遗憾什么?一定不是来不及夺取更多的成功而已。珍惜什么?当然是值得经验的一切。

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会知道生死一如,而最美好的部分从来是不死的。《道德经》里面说:“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之所以“不失其所”,是因为他以万物一体的广大整体作为自己的家园居所;之所以“死而不亡”,是因为他知道,伴随着天地呼吸的韵律而回归生命根源的那个自然环节,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消亡。美国心灵导师拜伦・凯蒂在注释《道德经》时说:“唯一会死的,是僵化的心。”当生命刚刚诞生,它是柔软的和活泼的,第一声啼哭和第一个笑颜都是那么鲜活,那么美。然后就进入了一个渐渐走向僵化的过程。自杀者不懂得生命,也不懂得死亡。当生命只成为一种奋斗,他感觉自己需要停歇。他把自己完全认同于自己那颗僵化的心。他不知道更广大的生命境界,不记得自己是从哪里来,本来还会在某一时刻自然而安详地回到那里去。他隐隐感到另有更大的生命来源,但是僵化的心没有信任和信仰,只有怨恨。一个印度哲人在注释《道德经》时曾说:“自杀意味着:你给我们的生命不值得要,把它拿回去;自杀意味着:你所给我的是一个多么烂的生命!我不想要。自杀是你对存在和整体的最大的抱怨。”是啊,就这样怀着自卑和怯懦,杀害了自己。

能够战胜这种自卑的怯懦行为的只有爱。《道德经》里面说:“慈故能勇。”勇敢地去爱,去打破心灵被缠绕的一重重僵化的襄缚,是克服自杀危机的唯一途径。老子所谓“归根复命”,爱就是勇敢地与生命根源深深联结,爱的浩瀚感觉就是那种无边无际的一体感。我们不只是我们的身体,我们不只是我们的烦恼和失望,我们不可以仅仅把自己认同于那颗狭窄而僵化的心。缺乏爱而抑郁,缺乏爱而焦虑,缺乏爱而狂躁,都是因为缺乏爱。宝马香车里没有爱,软玉温香里没有爱,金榜题名里没有爱,衣锦还乡里没有爱,除非你赋予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以爱,除非你为爱所充盈,所占据。在有爱的时光中,生命的整个过程不是工具,而是目的,每一天都涌现出更多鲜活的生命元素,每一天内心的体验都更丰富,视野都更开阔,心胸都更博大,直到离开这个世界,就像叶子离开枝头回归泥土,仍然是一个“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爱的行为,一个对存在和整体的祝福感恩,通过这个最后的环节朝向一个新的生命而不是死亡。年轻人需要感受到这些,社会需要成为两种力量:功利的力量和爱的力量的交汇制衡,而不是单一的物质沙漠。

为年轻人打造一个书香社会,提倡阅读和分享;为年轻人营造更多元活泼的成长空间,解除繁重的课业捆绑;为年轻人留出内心的余地,把整个社会疯狂追逐的快节奏渐渐调节得缓慢一下,再缓慢一些。甚至为年轻人的教育而诉诸成年人的自我成长,因为我们常常是他们的榜样或者参照。我希望这些都能够成为社会成长的方向。而重拾古老中国的心灵智慧,为社会的人性化和文化的合理化提供了丰厚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