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团体辅导在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培养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团体辅导在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培养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团体辅导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特点,实践性强,投入小,效率高。利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培养心理委员,能够提高心理委员的心理素质,丰富他们的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心理委员开展班级心理活动,增强这个集体的凝聚力,提高工作成效。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心理委员的工作现状,探讨团体辅导这一形式在培养高职院校心理委员中的应用

关键词:团体辅导;高职院校;心理委员

一、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工作现状

心理委员是目前国内高校广泛设置的、在各班级专门负责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职责的班干部。心理委员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心理自助与互助需求的体现。成熟的心理委员培养和工作体系是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的保障,然而在实践中,高职院校心理委员的培养和工作效果离预期还有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委员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他们在过去的成长中经历了较多学业方面的挫折,承受了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更多负面评价,面临着更严峻的就业、发展压力。许多研究表明,高职学院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较本科院校学生低,他们容易出现人际冲突和抑郁焦虑情绪,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心理委员本来应当是学生群体中心理素质较好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目前在选拔程序上心理委员和其他班干部差别不大,并无对其心理素质的专门考察环节,故各班心理委员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的。吴华丽对广西两所高校的175名心理委员进行调查后发现,超过2/3的心理委员甚至认为自己在任心理委员一职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亚健康反应,包括失眠、注意力难以集中、孤独、失落感等。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委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

(二)心理委员培养机制有待完善

高职院校的学生通常在三年级就离校进行顶岗实习,在校时间只有两年甚至更短。如何在短时间内培养心理委员掌握基础的心理辅导知识技能,让他们充分发挥培训所得助人助己,还是一个难题。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心理委员的培养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还主要停留在传统的理论学习上,如举行心理委员知识技能讲座,对心理委员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较少。而从兴趣特征看,相对于理论性强的课堂学习或者抽象的人生探讨,高职院校学生更喜欢形式多样、生动有趣、互动性强、实践性强的活动。因此,单一的讲座类型的理论培训对高职院校心理委员能力的提升作用有限。专业水平不足的心理委员难以开展专业的心理活动,难以完成提高班级同学的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同学心理健康水平的工作任务。

(三)心理委员的班级认同度有待提高

虽然全社会对学生心理工作的重视度都在提高,但是学校教师、学生对班级心理委员在这项工作中能发挥多大的作用还存有很大疑问。有问卷调查结果表明,76%的普通学生完全不清楚心理委员是做什么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认为本班的心理委员相当于摆设,可有可无。有的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教师对心理委员的作用也持怀疑态度,因此并未在班级中专门设置心理委员这一职务,而是安排班长或者其他班干部兼任心理委员。

心理委员由于自身心理素质的原因,不一定能在班级中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再加上心理委员的专业水平不足,没有在班级中开展相关心理活动,导致心理委员在班级中难以服众,认同度不高。这反过来又会打击心理委员的工作信心和积极性,导致不良循环。

(四)心理委员与心理中心需要更紧密的联系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较短、课业负担较重,学生还有各种考级、考证需要准备,一些学生还参加了各种社会兼职等以积累工作经验并获得一些经济收入。因此,当各种工作和活动产生冲突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将心理委员的工作放在次要的优先级上。心理委员作为班干部,本来应该像其他干部一样,由班主任和辅导员直接指导。但是,由于班主任和辅导员有大量日常管理工作需要完成,而心理委员的工作又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所以许多时候班主任和辅导员都难以指导心理委员的工作。学院心理健康中心在跨越系和班级的构架下,要直接指导心理委员的具体工作又有诸多不便。同时,心理委员体系的建设和管理需要极大精力,由于人力限制,心理教师往往也难以将主要精力放在这项工作上。于是客观上造成了心理委员管理涣散的现状,心理教师和心理委员的关系也容易疏远,阻碍了心理委员作用的发挥。

二、团体辅导的特点

团体辅导与团体咨询、小组辅导、集体咨询概念相同,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咨询形式。相对于一对一的个别咨询而言,它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性的助人过程。

团体辅导具有形式丰富多样的特点,容易吸引学生。团体辅导感染力强,团体的凝聚力大,容易使团体中的成员产生归属感,有助于其人际交往。比起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咨询效率高,节省时间精力,容易巩固咨询效果。张卓群等人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对学生干部进行了培养,发现不少成员反映自己在自信心、工作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精神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

鉴于团体辅导既符合高职学院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需要,又可以在实践中提高心理委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辅导技能,还可以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优势。在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培训中引入团体辅导可以说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

三、团体辅导在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培养中的应用

心理委员是高校班干部中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一支队伍。为了充分调动心理委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心理委员的工作能力和自身的心理素质,保障心理委员的工作效果,高校心理健康中心通常会对心理委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团体辅导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心理知识技能的环境,其设置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能够在活动中观察自己和他人,为他们自助助人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提升心理委员自身的心理素质

高职院校的不少心理委员存在着自我意识发展不足、缺乏团体意识、缺乏合作意识、情绪自调能力不足、人际交往能力有限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心理委员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设计以自我发展、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合作交流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来提高心理委员这些方面的心理素质。设计方案示例如下:

(二)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技能

心理委员需要及时发现有心理困惑或烦恼的同学,并给予相应的关心、支持和疏导。这就要求心理委员要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能够以尊重、热情、真诚的态度面对同学;有一定的共情能力,具有积极关注的态度,能鼓励同学发掘自身优点和资源,积极面对自身状况。

针对这些内容,可以设计以交流沟通、人际支持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心理委员通过体验式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技能。设计方案示例如下:

作为班干部,心理委员在同学心中的认同度还不够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同学们感觉心理委员平时没什么用,好像是个有名无实的职位。通过团体辅导,心理委员可以体验并学习开展团体活动的方法,有利于他们在班级各项活动中运用这些方法,提高同学参加相关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心理委员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调动心理委员的工作热情,进而提高班级同学心理健康的意识和水平。

上文中提及到的团体活动其实都可以被心理委员稍作修改就在班上运用。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心理委员的团体辅导专业能力比较弱,建议他们在班级中开展团体辅导活动主要还是以活动为主,让班上的同学在活动中自己体验和感受。不建议心理委员组织班级同学开展感受分享讨论,以免产生因领导者能力不足而对团体及团体成员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其他还可以利用的方案包括:

(三)提高心理委员集体的凝聚力

不同于传统讲座,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心理委员和团体领导教师、心理委员彼此之间有了互相深入了解和交往的机会。在团体中,心理委员体验到的心理教师的温暖支持,可以消除以前心中的疑虑和不安,能够更坦然地面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咨询。团体成员之间的接触,可以让他们体验到被别人接纳和温暖的感受,能够克服羞怯,勇于交往。心理委员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时,能够增加其安全感,能够了解到自己的价值并以此为荣。因此,团体辅导有利于心理委员工作系统的巩固,有利于提高心理委员这个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心理委员提高工作成效,为更多学生提供服务。

四、评价

团体辅导是一种重要的培养心理委员的形式,但它也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团体辅导对领导者的要求高,一些没有接受过团体辅导训练的心理教师可能难以策划并良好实施团体辅导。团体辅导不是适合每一个人的,依赖性过强、人际焦虑过高、过于内向害羞或者太自我中心的人不但不能够从团体中获得成长,还可能会影响团体的发展。心理委员们来自各个专业,由于知识、性格等各方面差异带来的异质性问题难以在团体中被一一照顾到。不同个体在团体中的收获会有不同,有时候由于个别成员泄密的原因,有的成员甚至会在团体中受到伤害。

要使团体辅导的优势在心理委员培养中得到充分发挥,学校心理教师掌握团体辅导的理论与技能,合理选择以团体辅导形式进行培训的内容。实施团体辅导的专兼职心理教师要一起进行认真细致的讨论准备,对整个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全盘掌控。有的心理委员对团体辅导不了解,参加这种形式的培训时会有不安和抵触情绪。团体领导者要理解这一点,同时在团体工作开始前就要使成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要尊重每一位成员。团体辅导开始后,要重视团体契约的共同制订,注意保密原则。就实践经验来看,绝大部分参加过团体辅导的心理委员对这种培训形式都很喜欢。他们认为这种形式很新颖,互动性强,在活动中感觉很快乐,又能认识新朋友,活动中也有很多感悟和收获。

当然,影响团体辅导效果的因素也不少,除了与领导者本身有关外,和团体辅导的特点也有关,与举行活动的时间、地点、前期宣传等因素都有关。因此,心理教师在运用团体辅导作为新的培训手段时,要正确看待活动效果,不断积累经验,争取将团体辅导的优势发挥得更充分。

参考文献:

[1]仝文.游戏在高职高专院校团体心理辅导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12):4,62.

[2]吴华丽.高校心理委员心理亚健康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1,(03):46-47.

[3]张雯谦,马晓云,李瑜琴.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实践与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9,(175):137-139.

[4]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张卓群,王芳.团体心理辅导在学生干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基于12级心理委员团体心理辅导案例的分析[J].佳木

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257-258.

[6]杨敏毅,鞠瑞利.学校团体心理游戏教程与案例[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7]肖潇,徐思师.朋辈团体辅导:高校心理委员队伍建设新形式探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07):109-110.

[8]杨敏.团体心理辅导视角下高校学生干部素质与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06):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