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伯乜观”:万物生成的独特阐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伯乜观”:万物生成的独特阐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布洛陀经诗》包含着丰富的、独具性别特征的宇宙万物生成思想,即认为布洛 陀和姆六甲作为“伯乜”在万物起源中有交感作用,在万物存在中有规范作用,在万物发展 中有动力作用。“伯乜观”促使壮族哲学始终关注“对立而又同一”的问题,也增强壮族哲 学和文化的性别意识,因此值得我们予以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伯乜观”;布洛陀经诗;性别哲学

【作 者】罗志发,百色学院政法系主任,副研究员。广西百色,533000

【中图分类号】B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4-454X(2007)02-0104-005

“Bomie View": the Unique Explanation of How the Universe Comi ng into Being

Luo Zhifa

Abstract: The collection of Buluotuo Poems contains the idea of how the univer se came into being,which is rich,unique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sexual distinction It says that Buluotuo and Muliujia which are called Bomie have theeffect of regulation in the universe existence, have the effect of motivation i n the universe development Bomie view impels the Zhuang ethnic group philosoph 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opposition but unification.

Key words: Bomie View; Buluotuo Poems; Sexual philosophy

《布洛陀经诗》作为壮族民间巫教的经文,内容不仅涉及神话宗教,还包含哲学思想、 伦理道德等。它大约形成于古壮字产生后的宋代,但所反映的布洛陀文化“广泛吸纳了壮族 祖先从母系氏族末期到父系氏族的充分发育,再到父系氏族的瓦解和奴隶制的产生这一漫长 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同时也粘附了后来的历史碎片,因而具有壮族古代社会‘百科全书’ 的性质。”①所以,《布洛陀经诗》的主体话语是“父权”性质的,同时也保存着较多“ 母 权”的特征。鉴于它流传较广、对壮族发展起着精神凝聚作用,因此可以说,其中有关男女 的思想也必然成为壮族社会认知、处理性别关系的重要依据。所以,从哲学的视角梳理《布 洛陀经诗》有关性别本质、性别关系的思想是很有必要的;其中的独具性别特征的宇宙万物 生成思想,尤其值得我们首先给予关注。

一、“伯乜”在万物起源中的交感作用

宇宙形成、万物来源的问题,人类从鸿蒙时代起就进行探索。当然,起初的思考大多是 跳不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模式。正像约翰•奥尼尔在《身体形态》中所指出的:拟 人论可以说是原始人的宇宙构思之惟一源泉。“和后来的迪尔凯姆(Durkheim)一样,维柯认 为原始人构想世界的基础必定是其各具性别的身体和家庭,因为只有这些(身体和家庭)而非 心灵才是理性概念的基础。”②当然,身体和家庭都是“授之于父母”,所以在世界的许 多民族中“伟大的双亲”(即天 和地)的双重神话或思想体系都远为流传、扎下深根。正像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所说的: “天和地是世界上一切存在物的父亲和母亲这一神话虚构”在许多国家或民族里都出现过。 比如“希腊诗人称呼丈夫和妻子为乌拉诺斯和该亚,或宙斯和得墨忒尔,这里的意思就是天 和地的结盟。”又如“中国人在《书经》中称天和地为‘万物之父母’。”③

壮族也有“伟大的双亲”,它们在壮语中被称为“伯乜”(Bohmeh,即父母),只不过它 们不是指更为抽象、更为笼统的天和地,而是指具体的、有名有姓的布洛陀和姆六甲。这一 点与古希腊的“乌拉诺斯和该亚,或宙斯和得墨忒尔”不谋而合,其中的机缘有待探讨。关 于布洛陀,其名按壮语原义虽然有多种解释,但都包含有“祖公”之义。比如,据覃乃昌研 究员考证:“布洛陀”应是指“居住在山间弄场的通晓并会施法术的祖公或居住在岭坡谷地 中的通晓并会施法术的祖公。”④至于姆六甲,在神话传说的不断演绎中,她由开始的“ 孤 雌繁殖”或独自创世,到作为母亲、带领布洛陀创世,再到作为妻子、陪伴布洛陀创世。在 经诗中,布洛陀与姆六甲之间的关系则有几种形式各异、但实质相同的说法。首先,他们是 一对同进同出的“倌叭”(Gvanbaz,即夫妻):比如《寻水经》说布洛陀与姆六甲居住在同 一个村子、同一个房子(“村住在山脚”、“家住在岩洞”),人们“去请布洛陀,去叫姆六 甲”,都要“到山脚去请,到岩洞去找”;其次,他们是一对宇宙万物的“伯乜”(Bohmeh ,即父母):经诗里常称布洛陀为“布佬” (Bouxlaux,即男主神),称姆六甲为“乜佬”(M ehlaux,即“大母神”);再次,于人类来说他们是一对德高望重的“剖娅”(Baeuqyah,即 公婆):“万事他知晓”,人们的一切幸福“全凭布洛陀”,人们有什么都可以到“母神前 还愿”,并且都能够心想事成。

《布洛陀经诗》中包含有多种造天地说,比如有布洛陀和姆六甲造天地说,又有螟蛉子 和屎壳郎造天地说,还有造天地说、罗贵造天地说、老君造天地说、霹雳造天地说、混 沌造天地说等。但是,我们认为它们都统一于布洛陀和姆六甲造天地这一说。比如《造天地 (二)》有云:原来宇宙就像一块大磐石,布洛陀和姆六甲先造出螟蛉子和屎壳郎,让它们用 锯齿咬破石头,其中一片飞升而上形成天,一片降落而下形成水,一片停留中间形成地。实 际上,这就是壮族的“三界”宇宙说,其中的“伯乜”因素一目了然。《造人(一)》则说: 布洛陀传令授印让四脚王来到地上造人;《造天地(三)》还说:布洛陀传令授印让去造 地、造石头、造月亮和星星,又派天王氏把天造得又宽又高,并规范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运 行。众所周知,巫教是一种由多神教向一神教过渡的宗教形态,所以在布洛陀的创世过程中 必然有姆六甲的共同作用(甚至可以说,“男女神并重”也就是它作为一神教雏形的本义), 也必然伴有“多神创世”的历史残留,但他走向“一神”的统治地位是一个必然趋势。正如 《序歌(一)》所说:“三样三王制,四样四王造:提到布洛陀,讲到姆六甲,双合在天下。 ”《序歌(二)》也说:“敬请布洛陀,恳请姆六甲,你们是神王。……古时先来到,造天地 人间,我们永不忘。”《造房屋园子渔网经》还说:世界万物都是“布洛陀来造,姆六甲来 造。”另外,经诗几乎每一篇都有这样的训导:“去问布洛陀,去问姆六甲;布洛陀就讲, 姆六甲就说。”由此我们可以说,布洛陀与姆六甲就是壮族两位伟大的始祖神和创造神。

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壮族的神话世界观也是试图回答宇宙起源问题,但其中“伟大的 双亲”布洛陀和姆六甲却具有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与壮族的以稻作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相 联系。如果说关于“伯乜”的思想首先来源于壮族先民对“各具性别的身体和家庭”的类推 ,一旦他们认为稻作生产像人口生产一样都是阴阳结合的结果,那么这种思维方式就会因生 产方式的决定作用而得到不断的延续、扩展和强化。具体说来,壮族“伟大的双亲”的特点 是:首先,与一神教的主神比较接近。布洛陀和姆六甲肯定是由部落首领演变而来的,但根 据诗经所描述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形象、身份和地位,他们实际上已经 超越始祖神、创世神而初步走向宗教神了。其次,具有阴阳交感生化万物的类似功能。“天 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生化。”这就是《周易》关于阴阳交感生化万物的思想 。“阴阳”作为仅次于“道”的哲学范畴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而《周易》则 成了儒道两家的思想源头。布洛陀和姆六甲作为创造宇宙万物的“伯乜”,实际上也起着“ 阴阳”的功能作用。这个结论也可以从《布洛陀经诗》中经常出现的“老君置阴阳”、“造 四季阴阳”等表述得到佐证。卡西尔说过:“在神话想象、宗教信条、语言形式、艺术作品 的无限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现象之中,哲学思维揭示出所有这些创造物据以联结在一起的一种 普遍功能的统一性。神话、宗教、艺术、语言,甚至科学,现在都被看做是同一主旋律的众 多变奏。”⑤从布洛陀和姆六甲作为“伯乜”创造宇宙万物的思想中,我们确实初步看到 了壮族及其先民的形而上学本性以及对本体论的诉求。

二、“伯乜”在万物存在中的规范作用

由性别二元结构引出的宇宙二元对立关系思想,是世界许多民族所共同具有的。美国学 者汉克斯说过:“虽然我们可以承认‘妇女’和‘男人’范畴的历史及社会性质,而且经常 对那些无法归入这两个范畴的个人兴趣不已,但对于世界上大部分文化而言,妇女/男人是 一个基本的二元系统……。实际上一些语言学和社会学理论家的论点指出,性别对立是将事 物分为二元对立面的普遍趋势的根源”。⑥基于布洛陀和姆六甲作为“伯乜”创造宇宙万 物 的思想,《布洛陀经诗》也包含着丰富的、由性别二元结构引出的宇宙二元对立关系的思想 。

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具有规定性,而这种规定性是由“ 终极存在”所赋予的。《周易》有云:“一阴一阳谓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依此而言,在壮族及其先民的眼里,“伯乜”也应该具有“终极存在”的属性 ,所以它们对各种“存在物”的本质和内容可以起到某种规定作用。深入研究我们确实发现 ,《布洛陀经诗》中就富有这样的寓意:既然宇宙及万物是由具有特定性别关系的布洛陀和 姆六甲创造的,所以它们的存在也必然具有性别二元结构的特征,即是说也以类似“倌叭” 、“伯乜”、“剖娅”的模式而存在。比如《造房经》说:布洛陀派巢氏王下来,“他 教人们建住地,他教百姓做房屋”;“造房屋谷仓、就从那时起,造夫妻父母、也从那时来 。”在这里,制造或划分“倌叭”、“伯乜”显然是被作为布洛陀、姆六甲造万物的一个重 要内容、甚至是核心内容来看待的。既然如此,“伯乜”就必然成为万物存在的规定性或贯 穿于其中的主线。所以在《祝寿经》中就有一段隐喻事物都以“配对”形式存在的叙述:“ 锣钹配唢呐,星星绕月亮,公羊守母羊;父亲陪母亲,相伴成新婚,密似蜂进窝,亲如榫进 洞,勤像鱼下簖,绞成对鸳鸯,如青春男女。”而在《造火经》中,布洛陀和姆洛甲曾这样 教人们砍树造火:“你砍树成节,你砍树成段;以七节做公,用九段做母;拿去安四周,拿 去做灶口。”即是说,只有把握“阴阳合德”这一本质才能造出了旺旺的火苗和火一般的生 活。

《布洛陀经诗》所反映和体现的壮族性别二元结构思想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广泛的影响。 比如,在《赎谷魂经》和《祈祷还愿》等篇章中,均有把秧田叫做“母田”的说法。《祈祷 还愿》有云:“上块做秧田,下块做母田;要母牛去犁,要公牛去耙;要糯谷去播,要粘谷 去撒。”把举行过祭祀仪式的田块称之为“伯那、乜那”(Bohnaz、Mehnaz,即公田、母田) ,这种习惯在目前的壮族地区还是时有所闻。并且,要用母牛和公牛一起耕作,似乎也有特 定的寓意:一阴一阳,才顺乎“丰饶”之道;而禽畜“无母也繁衍”、谷物“无种也繁茂” 的情况,都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又如,有些壮族神话认为:太阳是女的,月亮是男 的。当时大家都是赤身,女的因为害羞而带了很多金针,出来时光芒四射,使人们眼睛 受刺而不敢看她。而有些神话则认为:太阳是父亲,月亮是母亲。他们共同生下12个小太阳 ,把大地照得焦燥。后来人间英雄用箭射落10个小太阳,并把另外两个也给了。由于阉 得不干净,两个小太阳还能生育,但所生的儿子只能发出弱光,这就是星星。即便如此,太 阳仍怕人们的怪罪,所以一出来就会把儿孙们吞食下肚,并洒下了满地血痕,这就是早霞、 晚霞的来历;而作为母亲的月亮只能暗自悲伤、哭泣,这就是早晨露水的来历。⑦另外, 在 现实生活中分“公母”、比刚柔的现象至今仍十分普遍。这些都说明性别二元结构的世界观 在壮族地区扎下深根、远为流传。

“伯乜”作为宇宙的“终极原因”,还表现在能够对万物的存在秩序、存在形式起着规 范作用的这一点上。《布洛陀经诗》在颂扬布洛陀、姆六甲的创世神功时,就典型地表达了 这种壮族式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一是为自然界制定运行规则。《造天地(一)》说 :“远古先造天,然后才造地;天罩地不周,天盖地不全。把地往里收,把地往里拢,成丘 陵高山,成纵横山脉;王造物遮天。”即布洛陀和姆六甲不仅造出天地,也为它们的合理搭 配、和谐运行作出贡献。在《造天地(三)》中,布洛陀在“上面”看到天地未分,就传令授 印让去造地、造石头、造月亮和星星,并且使它们各得其所、各尽其能,从而使宇宙有 序化:“太阳有位置,北斗有轨迹;月亮有地方,星星有道路;春秋连冬夏,黑夜连白昼。 ”结合有关的神话传说来综合解读《造万物篇》和《造人篇》,可以说“定万物”也是布洛 陀和姆六甲的一个重要神绩:原来天地间的花草鱼虫、人畜鸟兽,都是无名无姓,无所归依 ,不知所往;后来布洛陀给万物起名安姓,定下动植物的活动规矩,于是才有了井然的生活 秩序。二是为社会创建管理模式。布洛陀和姆六甲在造天地以后,紧接着就是创建社会管理 模式。比如,在《造万物篇》之后出现的《造土官皇帝篇》说到:古时没有土司来作主,没 有皇帝管天下,“世间乱纷纷”、“天下无章法”。后来,布洛陀和姆六甲“造一人作主, 造一人做君,造一人掌印,造土司管族,造皇帝管国”;“造官又造府,建州又建县,天下 才有主,公事有人管”。可见,壮族先民正是借助于“伯乜”的权威,初步解决了“官府” 的“合法性”问题。也正是基于此,该篇才接着理直气壮地提出了“守法”的原则和要求: 整个地方的人都要支持土司,全天下都要纳官税官粮,这样才能“土司像土司,皇帝像皇帝 ”。三是教人们遵守伦理道德。《布洛陀经诗》是通过编制“古事”、“古规”来彰显各种 伦理道德的,并且通过“去问布洛陀、去问姆六甲”的方式来让人们体会到违背伦理道德的 错误与代价。在《伦理道德篇》中,布洛陀和姆六甲经常循循善诱,耐心讲清问题的症结, 明确指出“解冤”的方法,最终化解父子、母女、兄弟、婆媳之间的矛盾,从而维持了家庭 的和睦氛围与和谐关系。

三、“伯乜”在万物发展中的动力作用

世界是变动不居的。在许多哲学家的眼里,宇宙万物变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也在于“终极 存在”。比如,赫拉克利特关于“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的命题,就是把“火”看成万物 运动变化的基础和本原。而《易经》中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命题,就表 达了最具性别意蕴的“阴”和“阳”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万物的变化发展和生生不息的 思想。基于布洛陀和姆六甲作为“伯乜”创造宇宙万物的观点,我们还可以说《布洛陀经诗 》也包含着许多颇具性别特征的、关于万物不断发展变化的思想。

宇宙万物从无到有、从无序到有序,社会制度从不完善到完善,人们生活从贫困到富足 ,这些都是《布洛陀经诗》常常表达的发展变化思想。不言而喻,作为壮族巫教的经诗,它 也常常把万物发展变化的原因说成是得益于布洛陀和姆六甲,一是认为得益于两位祖神的庇 护和扶持。“庇护”在壮语中叫做“感”(Goemq)或“揠”(Ywz),它是《布洛陀经诗》中一 个很有价值的重要思想。比如《祝寿经》有云:“叶子遮芋头,榕树保神社,彩云拥太阳, 您如此护儿。”又说:“斗笠遮蓑篷,裙子挡衣服,苍天盖大地,您如此护儿。”“扶持” 在壮语中叫做“育”(Yo),它也是《布洛陀经诗》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思想。比如《祝寿 经》有云:“大海 扶江河,您如此扶儿;众人扶土官,您如此扶儿。”又说:“四根脚扶桌,两根脚扶凳,您 如此扶儿。”作为一种壮族民间宗教仪式,“感”和“育”原来都是保佑小孩健康成长之义 ;但结合“去问布洛陀,去问姆六甲”的经常性唱颂来看,它们应该具有更深远的寓意:自 然万物、人类社会都是在“伯乜”的庇护下才得以顺利发展的。二是认为得益于两位祖神的 矫治和修正。“绥”(Coih)在壮语中的原义为矫治、修正;作为贯穿于《布洛陀经诗》始终 的又一个重要思想,则主要是指人们在布洛陀和姆六甲的帮助或指点下,通过举行“解冤” 仪式,纠正各种偏离发展方向的现象。比如,在《寻水经》中人们因“水”而结交“冤怪” ,于是“姆六甲来扶,布洛陀来修:这样做才对,这样改才好。”而在各个“解冤”篇中, 一旦触犯神灵、亵渎祖宗或者家庭成员出现矛盾,布洛陀就讲、姆六甲就说:“也要这样修 ,也要这样解,也要这样做。”两位祖神如此努力地“绥”,当然就可以提供良好的环境和 外因,使自然事物、社会生活得以正常运行、和谐发展。

世界万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种相互联系就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布洛陀 经诗》中,“缟”(Gweu)的说法最能体现和表达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思想。比如,在 《祝寿经》中就有集中讲到“缟”的一段,即它通过一连串的排比句式,描述了各种事物互 相缠绕、互相迷恋、互相依存、和谐共处的关系。潘其旭先生对此的评价是:这些表述“启 示和加深了人们对其中的哲理性的领悟,体现了壮民族和谐共处的生活理念和精神追求,蕴 含着二元一体、对立统一的自然哲学观。”⑧其实,有关“缟”的这段叙述除了一些表达 求 财的愿望外,有相当部分是关于阴阳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寓意和暗示。比如:“绞成婴绞 母,大女绞大男,蜜蜂绞花朵;”又如:“四月有蝉鸣,绞成犁入土,母鹅找公鹅,情人相 约会,成四月青蛙;……锣钹配唢呐,星星绕月亮,公羊守母羊;父亲陪母亲,相伴成新婚 ,密似蜂进窝,亲如榫进洞,勤像鱼下簖,绞成对鸳鸯,如青春男女。”在《布洛陀经诗》 看来,“缟”思想所表达的“二元一体”主要是来源于性别因素的二元结构,“缟”思想所 体现的“对立统一”主要是依托于性别关系的矛盾统一,“缟”思想所追求的“和谐共处” 主要是取决于性别和谐的生活理念。而这些,无论是在社会生活的进步中、还是自然事物的 发展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和重要的动力源泉。

壮族及其先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伯乜”观,它对壮族哲学 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是使壮族哲学始终关注“对立而又同一”(赫拉克利特语) 的原则。“伯乜”作为壮族哲学寻求的一种“终极存在”,并不是只有内在规定的,而是依 赖于交感互补、依托于动态关系。这就使得亲子关系、家庭家族和祖先崇拜一样占有崇高地 位,也使得各种操弄和调度的技巧、手艺和艺术得到重视。所以黄庆印认为:壮族哲学具有 “宗教、伦理道德、艺术合而为一”的特点。⑨二是使壮族哲学和文化有着明显的性别意 识 。布洛陀和姆六甲“双合”的思想虽然缘起于宗教神话,但却使壮族及其先民在超越感性、 超越有限的不断探索中,始终怀有浓浓的性别意识。“有性别意识的哲学与文化带来的是生 机化、多样化、有限化、技艺化、丰富化和可循环化,天然的、未遭人为破坏的生态系统是 其象征。”⑩实际上,壮族传统文化中的刚柔有体、崇尚中道、追求和谐、乐于吸纳等价 值 取向,尤其是某种程度“尊母尚柔”的社会氛围,都或多或少地与“伯乜”哲学观有渊源关 系,或者说“大都是由布洛陀文化‘基因’演化而成的,对壮族的发展曾经产生积极的推动 作用。”[11]

参考文献:

①[11]李富强主编:《中国壮学》,第二集,第183页、第192页,北京:民族出版 社,2006年。

②约翰•奥尼尔著:《身体形态――现代社会的五种身体》,第16-17页,沈阳:春风 出版社,1999年。

③爱德华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第325―32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年。

④⑧覃乃昌主编:《布洛陀寻踪》,第301页、第240页,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4年。

⑤恩斯特•卡西尔著:《人论》,第91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⑥梅里•E.威斯纳―汉克斯著、何开松译:《历史中的性别》,第119页,北京:东方 出版社,2003年。

⑦张声震主编:《壮族通史》(上),第238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年。

⑨黄庆印著:《壮族哲学思想史》,第10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

⑩张祥龙著:《“性别”在中西哲学中的地位及其思想后果》,《江苏社会科学》2002 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