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药辨证治疗不同证型眩晕的临床疗效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药辨证治疗不同证型眩晕的临床疗效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不同证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尼莫地平为对照,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药加西药组,以头晕残障调查表(DHI)减分值为评价指标,观察不同证型3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阴虚型3组间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型中药组疗效优于中药加西药组,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辨证论治 眩晕 头晕残障调查表 痰浊证 气虚证

中图分类号:R741R25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5-0547-03

Effec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Medicine on Vertigo with Different Syndrome

Liu Hongmei,Yang Xia,Si Wei,et al

Xiyuan Hospital,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s (Beijing 100091)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hinese medicine on vertigo with different syndrome.MethodsTwo hundreds and fifty-six patients (pts) with vertigo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group,west medicine group and TCM plus west medicine group.The score of 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 was observed.ResultsDHI in pts with yin deficiency syndrome was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ree groups(P>0.05).The effect in pts with phlegm syndrome in TCM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CM plus west medicine group(P

Key words: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vertigo;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phlegm syndrome;qi deficiency syndrome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可涉及神经科、耳鼻喉科、内科等多个系统疾病,西医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中药治疗眩晕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但缺乏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验证中药治疗的有效性。以自拟滋阴平肝定眩汤、化痰降逆止晕汤、健脾温阳补虚汤,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观察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病例来源于2006年1月-2008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神经一科病房及门诊的256例患者。

1.2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药政司1993《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制定。有典型的眩晕症状:自身有旋转或晃动感,或目眩,或视物有旋转感;或自觉头晕、昏沉或晕胀不适。可有反复发作史。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制定。阴虚阳亢:头晕,耳鸣,烦躁恼怒而加重,头胀痛,心烦易怒,舌红,脉弦或弦细。痰浊上扰:头晕头重,或天旋地转,恶心和/或呕吐,胸闷脘痞,苔腻,脉滑。气虚清阳不升:头晕,劳累或活动后加重,神疲乏力,畏寒或怕风,舌淡,脉细弱。

1.3病例纳入标准以头晕或眩晕为主诉,符合中医头晕病的诊断,就诊时仍有头晕或眩晕症状。眩晕严重程度评分积分≥4分[2]。

1.4病例排除标准意识障碍、失语、痴呆不能配合临床调查者。有严重精神疾病者。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难以完成口服中药治疗者。对治疗处方成分过敏者。

1.5试验方法借助SAS统计分析系统,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化方法,按轻度和重度(评分4分~11分为轻度,12分~19分为重度)分别产生随机号码,并制作随机信封进行随机方案的隐藏。纳入病例先按照眩晕程度进入轻度组或重度组,再按组内的随机顺序分入中药组(A组)、西药组(B组)或中药加西药组(C组)。

中药组(A组):按照辨证分型分入痰浊上扰、阴虚阳亢、气虚清阳不升三个亚组,分别给予化痰降逆止晕汤、滋阴平肝定眩汤、益气温阳补虚汤。采用中药汤剂,每日1剂,分为早晚两次服用。化痰降逆止晕汤:半夏、天麻、白术、茯苓、泽泻、旋复花、生姜。滋阴平肝定眩汤:天麻、白蒺藜、知母、青蒿、桑叶、女贞子、旱莲草。益气温阳补虚汤:黄芪、白术、党参、当归、陈皮、升麻、仙灵脾、蔓荆子、甘草。

西药组(B组):口服尼莫地平胶囊20 mg(海南通用同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天3次。

中药加西药组(C组):按照中医辨证分别给予中药汤剂(与中药组辨证分型、处方相同),每日1剂,分为早晚两次服用,同时给予尼莫地平20 mg,每天3次。

3组疗程均为2周。

1.6观察方法研究者按照患者入组先后顺序确定随机号并打开相应的随机信封,按照信封内的分组方案分配入A、B、C三组,按照上述试验方法给予相应的药物。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均由神经科主治医师进行辨证分型,其中进入中药组和中药加西药组的患者根据辨证分型给以不同的中药处方。研究者在治疗前,治疗后一周、两周时分别记录中医症状、舌脉,眩晕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评分及头晕残障调查表评分,治疗后一周和两周时还需记录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分别进行电话随访,询问患者眩晕复况。

1.7疗效指标以头晕残障调查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定。

1.8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法、校正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等。

2结果

2.1病例分布试验共入组256例(中药组85例,西药组86例,中药+西药组85例),其中轻度患者231例,重度患者25例,脱落29例,剔除42例。中药组完成61例,脱落13例,剔除11例;西药组完成63例,脱落8例,剔除15例;中药+西药组完成61例,脱落8例,剔除16例。各组完成数、脱落数、剔除数经卡方检验组间无统计学意义。

阴虚阳亢证83例,痰浊上扰证122例,气虚清阳不升证51例。男性93例,女性163例。经交叉表卡方检验,各组男女比例无统计学意义。

病种构成:本组病例所涉及疾病中后循环缺血85例,前庭周围性眩晕83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34例,脑血管病20例(脑梗死19例,脑出血1例),非特异性头晕14例,其他病例数较少的病种包括神经症、小脑占位、直立性低血压、高血压病以及与颈椎病变相关的眩晕。

2.2治疗前基线比较治疗前3组发作频率得分、持续时间得分、眩晕程度评分、头晕残障调查表评分等具有可比性(P>0.05)。详见表1。2.33组总体疗效比较头晕残障调查表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由眩晕导致的残障程度越高。详见表2。

2.4不同证型疗效比较以证型为分层因素,头晕残障调查表治疗前后减分值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表5。

2.5中医症状疗效比较阴虚型,治疗一周后,仅头胀一项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

3讨论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广义的眩晕包括以旋转为主要症状的系统性(前庭性)眩晕和非系统性眩晕,即头晕[3]。眩晕病因复杂,可涉及耳鼻喉科、神经科、内科等多个学科。本研究纳入病例涵盖了后循环缺血、前庭周围性眩晕、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脑血管病、非特异性头晕等十余类疾病。对眩晕这类复杂疾病,中医可发挥其辨证治疗的优势,即使病因不明确,也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

本结果表明总体疗效,中药组DHI减分值高于西药组,而以中医辨证为分层因素,分别比较三种不同证型的疗效,痰浊型和气虚型眩晕的中药疗效较好。从单一症状疗效看,痰浊型和气虚型患者在主症(眩晕/头晕)的改善上中药均优于西药,而阴虚型的主症疗效则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直接影响了不同证型眩晕的总体疗效。

化痰降逆止晕汤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而来,加入旋复花温胃降逆,对改善患者的恶心呕吐症状作用明显,加泽泻加强利水渗湿作用,药理研究证实泽泻有利尿作用,通过利尿有助于减轻迷路水肿,从而利于改善眩晕症状。前期眩晕证候研究发现虚证眩晕中以脾气虚为主,兼有肾阳不足,因此健脾温阳补虚汤在健脾益气中加用补肾阳药物,较之益气健脾的常规治法疗效更佳。滋阴平肝定眩汤中平肝、熄风、清热作用较强,滋补肝肾之力较弱,整体上扶正之功逊于祛邪之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疗效。化痰降逆止晕汤、健脾温阳补虚汤的组方较滋阴平肝定眩汤更加合理,因此表现出了更好的疗效。

眩晕作为各种不同疾病的共同症状,疾病性质对眩晕的疗效有直接影响。如陈清棠等应用美克乐治疗眩晕的开放性研究表明,大多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良性位置型眩晕和梅尼埃综合征均表现为轻、中度眩晕,应用美克乐疗效良好。而对于重型眩晕,如在脑干部前庭神经区域已形成梗死灶的脑干梗死,或是病程长、原因不明、不能肯定是血管源性疾病则效果一般[4]。本组病例不同证型的疾病构成比例有较大差异,气虚型和痰浊型中前庭周围性眩晕(包含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比例远高于阴虚型,气虚型中占43.6%,痰浊型中占52.4%,在阴虚型中仅占27.8%,但在阴虚型中脑梗死占18.1%,又远大于气虚型的2.6%和痰浊型的4.9%。本研究的疗程为两周,前庭周围性眩晕在较短的疗程内相对容易取效,而脑梗死的恢复时间一般较长,因此,这两类疾病在三种证型中所占比重的不同可能影响了整体的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药辨证治疗眩晕有良好效果,在不同证型的眩晕中临床疗效存在差异,形成差异的原因、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以及证候、病因与疗效的关系,在后续的研究中还有待观察与探讨。

1)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研究项目(No.CACMS05Y006)

参考文献:

[1].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

[2]Fujino A,Tokumasu K,Okamoto M,et al.Vestibular training for acute unilateral vestibular disturbances:Its efficacy in comparison with antivertigo drug[J].Acta Otolaryngoly Suppl,1996,524:21-26.

[3]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05.

[4]陈清棠,赵玉宾.美克乐治疗眩晕症的开放性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1998,7(4):304-306.

作者简介:刘红梅(1970―),女,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现工作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邮编:100091);杨霞,工作于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司维、鲁、洪霞、 宁侠、陈冬、吴小明、李涛(通讯作者)、毛丽军,工作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邮编:100091)。

(收稿日期:2011-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