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百变?戏法 不变?真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百变?戏法 不变?真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义合堂”“义顺堂”“双彩堂”都是老北京天桥著名的中国古典戏法堂号。而朝阳区建外街道秀水社区的樊春生,是“义合堂”第三代传人,也是京城为数不多、仍然健在的天桥老艺人之一,对中国古典戏法造诣很深。他从15岁起踏入变戏法的门槛,历尽沧桑60余年,一生中变过的戏法数不胜数。但他对别人的真心始终没变,尊重人、善待人,更是他吸引别人的魅力所在。2012年4月14日,82岁的樊春生收下了他的第10位入室弟子——伍正光。除了这10个弟子,樊春生老人还先后教过200多位学生。

天赋加刻苦 接过“义合堂”的班

初见樊春生老人,感觉他的身上透着干练,气质不凡。身着中式对襟上衣,目光炯炯,银发梳理得丝丝有光。

樊春生1930年生于北京。打小生活在天桥附近,对身边天桥艺人的表演耳濡目染。尤其是看到“义合堂”的艺人手里变幻出的奇妙戏法而入迷。樊春生正是因为拥有在古典戏法上的灵性,15岁时被“义合堂”二代传人范进宝看中,跟着范进宝学起了艺,不多久便登台演出。三年后,被范进宝收为徒弟,正式成为“义合堂”第三代传人。

传统戏法儿特别讲究真功夫。正如人们常说,“戏法儿是假的,功夫是真的。”不经风雪苦,哪得梅花香?樊春生学艺刻苦,最终掌握了戏法的四套手彩活“剑、环、豆、丹”。

樊老说:“变戏法就不怕近瞧。还得跟您说明白了,让您看清楚了,再变。”果然,他表演“三仙归洞”时,我离他仅有2尺的距离,目不转睛地盯着看,碗底下的红布球还是不翼而飞,到了另一个碗底儿里。他表演的变脸、吞宝剑、荒火儿、仙人脱衣、三仙归洞、空碗夺水、空壶取酒、炒米花等四五十种戏法,多少年来都受到大家的欢迎。

“上台不论大小,得尊重人家”

从樊春生一进“义合堂”起,师傅既教他手艺又传授做人的道理:“不管对老的对少的,都得尊重人家。”这样的教导陪伴樊春生始终。再说了,过去在天桥撂地儿演出,养家糊口,不尊重人、不讲艺德、不会说话哪能行得通?

说起樊春生老人的好人缘,大家是有口皆碑。原秀水社区党委书记葛羽说:“樊师傅特别热心社区的活动,手艺高,人随和。”跟樊老学艺多年的李鸾凤说:“樊师父看着挺严肃,其实他的心特好,什么事儿都不计较。人家都是徒弟给师父买东西,他倒经常给徒弟们添置道具。”有一次樊老出去演出,轮到一个年轻人演了,他说:“王老师,该您上场了。”别人听后对他说:“他才20多岁,您干吗管他叫老师啊?叫小王不就得了。”他说:“上舞台不论大小,年轻也得尊重人家。”樊老还说:“有没有本事,不能自己摆谱,得叫别人评。”

樊春生从小家境不好,练手艺时又吃过许多苦,经历过生活的种种磨砺。所以,对今天的幸福生活非常知足。有儿子们的孝敬,又有众多徒弟、学生与他相伴,他很开心,用真心与大家和睦相处着。

自从秀水社区有了多彩的文化活动,许多中外客人更乐于到社区来。每当社区里举行文化宣传活动,樊春生总是给大家表演几个戏法助兴,而且还总能约请来一些曲艺界的演员为大家表演。变戏法不用太大的场地,在社区里摆上一张桌子,把道具往上一放,就能变起来。近两年,社区到了年三十前,都举行饺子宴,樊春生的洋徒弟丁波总会带上一些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一起跟居民们联欢。

2008年3月,朝阳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办公室了解到樊春生老人的中国传统戏法,保留着非常独到的传统民间技艺。非遗办将樊春生老人请到文化馆,与朝阳有线专门为他拍摄了精彩的绝活表演,录制“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级项目纪实”,作为资料永久保存。

2001年起收徒 传承“义合堂”技艺

出于对中国古典戏法的喜爱,许多人跟樊春生学起了艺。从2001年5月起,樊春生老人收第一个弟子王金龙开始,他的名气越来越大,此后基本上是连年收徒。徒弟们中,有“门儿里子弟”,有戏法爱好者,有职业演员,还有外国友人。但是,越往后,就隔个三两年收一个。

在樊春生收的10个徒弟中,丁波(Paul Dimelow)有些与众不同。这是一位来自英国金发碧眼的“洋徒弟”。由于当年丁波居住在秀水社区一带,与社区里开小卖部的小伙子小军处得很熟。听说社区有位戏法老人樊春生之后,经过小军引荐,便向樊老提出拜师学艺的请求。樊春生觉得,难得一个外国人热爱中国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如果他把中国的传统戏法带到国外,也是对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推广。于是,2005年11月20日,在金台路的一家饭店里举行了拜师仪式。北京杂技家协会、北京魔术师俱乐部、魔术界、曲艺界知名人士以及樊春生的徒弟几十人都来参加拜师仪式。由于丁波是外国人,樊春生没让他按照传统的拜师程序来拜师。像师父给徒弟买帽子、徒弟给师父买鞋、徒弟给师父磕头等仪式都免了,丁波只行了鞠躬礼。被樊春生收作徒弟以来,丁波每到年三十,都会到师父家包饺子、过除夕。他跟樊春生学的手艺也经常在大家面前表演,格外有趣。

“我这点能耐不能带走”

2009年,樊春生收下第9个弟子汤洋时,年届80了。此后,他常跟大弟子王金龙念叨:“以后‘义合堂’的事儿你多操操心吧,我就不多管了。”直到近年又遇到“80后”北京小伙子伍正光,樊春生老人又破例再收第10个新徒。

原来,今年32岁的伍正光,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北京杂技团90届学员,学的是“武活儿”——飞叉、顶坛子、火流星。1995年进入中国杂技团当演员。因为从小喜欢古彩戏法,步入而立之年后还想学学“文活儿”。伍正光从小学杂技,倾慕义合堂艺术,仰慕樊先生,认为樊先生见多识广,对传统戏法造诣很深,且为人厚道。便在中国杂技团著名演员张少杰的引荐下,欲拜樊春生为师。可樊先生今年82岁了,收汤洋时就“关门”了。

怎奈伍正光认准了的事儿非常执着,樊先生只教了他几套活儿,没想到这个好学的“80后”还真是块好材料。只去了樊先生家几次,就学了好几个拿手的。樊先生和大弟子王金龙商量了好几次。王金龙跟师父说:“‘义合堂’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载体。它发源于天桥,有着‘结四海之义,合天下之能’的内涵。义者,代表做人;合者,代表做艺。咱们得让它不断地传承下去。再说,收徒就是一个形式,关键在于今后怎样把这个民间艺术进行整合、挖掘和展现。既然是门,也是有关、有开,就收了吧。”樊春生看伍正光的确是变戏法的好材料,也觉得“我这点能耐不能带走”。就这样,在大弟子王金龙的建议之下,2012年4月14日,正式举行拜师仪式。

“说、演、变、练”是中国古彩戏法的四门功课。而处在四门功课之首的“说”,更需师父的口传心授。伍正光原汁原味儿地跟樊师父学艺。正式拜师这天,伍正光表演的《吃针》就充分展示了他跟师父学到的“说”的本领。只见他边往嘴里放缝衣针边说着,待到放进嘴里七八枚针以后,接着对观众“说”:“咱们一会儿就该吃午饭了,我先‘垫巴点儿’。”就把线当成面条给吸溜了进去。不一会儿,他就开始从嘴里往外抻白线。只见,一根白线上穿着一根针出来了,接着又一根针、一根针地相继拽了出来。还有,伍正光在表演《三仙归洞》时,嘴里说着:“我这儿有两个碗,这儿还有三个包儿。瞧见没有?扣上这个碗,盖上那个碗,拿起来这包往里一扔,这就两个了。”诸如此类,都是他学到的“说”的功夫。

拜师这天,宴请行内及曲艺界名人好友。伍正光向师父、师娘行了叩头礼,买来内联升的新布鞋,亲手给师父穿上。而师父也为弟子伍正光回一顶帽子,并亲手戴上。伍正光还向张少杰行了“引荐”礼,与师哥师姐们相聚合影。

拜师仪式上,张少杰叮嘱伍正光说:“你今天拜了师,不仅和师父是师徒关系,还关系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你师父身上的‘活儿’多了,而且特棒。你跟师父学东西要‘贪得无厌’,把师父身上的文活儿‘榨干’。本来你就有武活儿,再加上文活儿,你就全了。”同时,张少杰告诫伍正光:“把师父的能耐学到手了,不能忘了师父,要孝敬师父。学老艺术,就是一代传一代。只有尊师爱徒,继承才能有发展。”

伍正光在拜师仪式现场表演了《吃针》《空碗夺水》《海底捞沙》《三险归洞》,都令大家刮目相看。伍正光说:“今天,我很高兴,这是我人生中的一个新的转折点。”这一切,更让樊春生倍感欣慰,他觉得“义合堂”有了更多的传人,能把老北京的民俗文化发扬光大了,让更多的人瞧瞧老北京这点“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