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英语教学中学生回避行为多维度解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英语教学中学生回避行为多维度解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回避行为是二语习得者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语言学习中长期的回避行为会导致学习者语言能力的石化。引发回避行为的原因既来自学习者的心理、认知、情感等主观方面,也来自语言差异、社会文化环境等客观方面。教师可采取构建和谐课堂环境,缩小权力差距;强化语言输入,重视语言输出;规范课堂纠错方式及评价用语,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效能感等措施来指导学生减少回避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 英语教学回避行为多维解析

一、回避行为的定义

在新华字典中,回避一词有两条释义,(1)让开;躲开;(2)侦破人员或审判人员由于同案件有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而不参加该案的侦破或审判。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回避则指由于一定的主客观原因,学生对目标语中某些不经常使用或自己不太熟悉及喜爱的具有一定难度的语音、语法、词汇、句型等所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避让与消极不作为。

最早将回避作为研究视角的是美国学者Schachter。1974年,Schachter[1]在研究定语从句时发现母语为汉语和日语的学习者在使用定语从句时比以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正确率高,她认为这些学习者的正确率之所以高是因为汉语和日语定语表达的位置一般在限定词的前面,而英语的定语从句则在限定词的后面,正是这种截然不同的句法结构使得学生为避免出错主观上有意回避使用这一结构。

二、回避行为的多维度理据解析

相对于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出现的目的语语音、语法、词汇、句型使用偏误等显,回避行为则是第二语言习得者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隐形行为,该行为具有复杂性、潜伏性与特殊性,长期的回避行为会导致学习者语言能力的石化。基于此,本文试图以多种理论为视角,多维度对回避行为进行解析,以期提供恰当且实用性较强的策略帮助教师及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回避行为。

1.语言学视角

根据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2]的监控假说,监控是语言学习者用以对所表达的语言进行编辑的方式,学习者学习所得知识只有通过监控才能发挥作用。学习者按照监控程度的不同,可分为过度监控者和监控不足者,过度监控者随时对输出语言进行自我修正监控,监控不足者则不愿意或极少对输出语言进行自我监控。传统的中国英语教学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语法教学法与翻译教学法盛行,教师为保证学生语言的精确性,不断对学生进行纠错,这就使学生认为语言学习必须做到完整无误,其结果是学生一方面可能会成为过度监控者,在输出语言方面出现障碍或者恐惧语言输出,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监控不足者,通过选用某些自己确定的特定结构来回避监控。

同时,依照语言学家Selinker[3]的中介语理论,大部分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语言学习仍处于中介语阶段。在中介语阶段,语言学习者由于对目的语规则了解掌握不够,可能会回避某些语言,借助简化、省略、过度概括等手段。学习者的回避行为若频繁出现在语言应用实践中,特别是当直接回避行为逐渐转变为具有常态性的间接回避行为时,将会导致中介语石化,而中介语石化反过来又强化并泛化学生的回避行为,使得多数学习者不能充分获得目的语的语言能力。

2.社会文化视角

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文化范围内的个体,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及模式必定受到相应社会文化的影响。荷兰管理学者郝夫斯特于1980年提出了著名的跨文化维度理论。跨文化维度之一的权利差距是指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不平等的状况,它能反映社会中弱势成员和强势成员的价值观。中国是一个高权力差距的国家,正是由于这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人认为权力和权威就是现实生活[4]。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被认为是权威和主导,是传播先进知识的来源,而学生则是课堂的被动接受者,教师要求学生对所有知识都做到全盘接受。然而,现实中并非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地接受并运用所学知识,一旦学生出现语言使用上的错误,老师则以权威的身份予以纠正或批判,而学生则被剥夺了话语权,长此以往,学生或是不愿意在老师的面前表达自己,或是为博得老师的认可,仅选择自己所熟悉的语言形式,而回避了那些难度大的新的语言知识。同时,在这种高权利差距下,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身份及地位有着清醒的认识,即便是学习者之间,当遇到没有把握的问题,为了避免在同学面前丢面子,为了维护自己的已有地位,大部分学习者采取回避措施。

同时,跨文化维度中的另一维度“不确定性规避”也能较好地解释学习者的回避现象。不确定性规避指的是人们忍受模糊或者感到模糊和不确定性的威胁的程度。胡超[5](2005)指出:“避免不确定性程度高的文化成员比避免不确定性程度低的文化成员在对不确定性与模糊性以及不同的思想行为的容忍度要低得多,因而,表现出高度的焦虑,要求正式的规则与绝对的真实等特征。避免不确定性程度低的文化成员则表现为较低的焦虑感,比起避免不确定性程度高的文化成员更能接受不同的意见,更愿意冒险”。受中庸思想的影响,较之于西方国家,中国属于避免不确定性程度高的国家,中国学习者身处这样一种本土文化中,在语言学习中表现为不愿意冒险,不愿意挑战新事物,强调规则,强调正确性及秩序,因此会自然而然地回避所有不确定的语言表达法。

3.心理学视角

即便是同一群体的学习者,在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环境下,接受相同的语言输入,由于学习者个体间内在因素的差异与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个体所达到的语言水平也截然不同,因此针对发生在学习者身上的回避行为,在关注外部环境的基础上,也应关注学习者内在因素的差异。

认知风格是一个心理学术语,用来描述一个人观察、感知、组织、分析、回忆经验或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方式。作为衡量个体差异并判断学习者成效的一种变量,了解并辨识学习者认知风格的差异对于了解学生出现回避行为的内在认知原因具有重要意义。认知风格可分为场独立和场依存。依据Willing[6](1988)研究,场独立型的学习者善于理解和使用正确的句子结构,喜欢事实性的权威材料,过分注意细节。而场依存型的学生则善于运用并表达词汇的丰富内涵。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场独立型学习者会更多的出现回避行为,为了追求语言的绝对正确及细节的完整,在潜意识里,场独立型的学习者将会重复地使用某些常用语言和普通语言,避免错误,避免高难度的语言表达。

同样,作为心理学领域的另一个重要概念,自我效能感与回避行为密切相关。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根据班杜拉[7](2003)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即便人的行为没有对自己产生强化,但由于人对行为结果所能带来的功效产生期望,可能会主动地进行或回避一些活动。人们倾向于回避那些自己认为超过能力所及的任务,而承担并贯彻执行那些认为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越强,其努力程度越大,越能够长期坚持。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会更多想到个人不足,将更多注意力转向可能的失败。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较低,将会有意将困难扩大化,规避有难度的语言知识学习。

三、避免回避行为的对策研究

1.构建和谐课堂环境,缩小权力差距

适度的权力距离能够保证社会的平稳运转,然而过大的权力距离则会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减少,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依旧信奉自己是课堂的主宰与权威,信奉学生是自己的下级,创设紧张严肃的课堂氛围,学生则会因担心犯错误,担心触犯老师,担心被同伴嘲笑而诉诸回避策略。相反,如果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对错误的容忍度会显著提高,使用回避策略的几率就要减少。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为了使学生避免出现回避行为,达到自由、自信、快乐主动学习新知识,教师应视学生为平等的对话方,努力构建体现尊重、民主精神的师生关系和互相沟通、相互关爱的情感关系,营造积极互动、共同进步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应学会并擅长使用各种情感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努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交流与探索,从而得到情感的满足及知识的丰收。

2.强化语言输入,重视语言输出

从语言层面上讲,学生出现回避行为的原因在于语言知识的匮乏或语言能力的石化,由于学生脑海中所存储的语言信息源有限,只好反复使用以前所学的表达方式。依据Krashen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略高于现有语言技能水平,而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因此教师输入的材料要具备可理解性,关联性与趣味性,同时要有足够的语料输入量。就英语教学而言,在开展教学前,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兴趣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全方位渐进性地以教材阅读与视听材料为依托,以趣味性的课外阅读与视听材料为补充,强化对学生的语言输入。同时,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语言输出,根据遗忘规律,输入的材料如果不及时进行输出训练,学生便会很快地忘记已有的输入,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语言输入后,循序渐进地设计出对学生现有能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口语情景表达、写作或翻译任务,锻炼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最大限度地从语言层面减少和避免回避行为的发生。

3.规范教师课堂纠错方式及评价用语,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对于活动的选择、努力程度及坚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效能感越强,回避行为出现的频率越低。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教师课堂纠错方式与评价用语密不可分,教师应规范课堂纠错方式及评价用语。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应杜绝逢错必究,尤其是对于场独立型学生和内向型学生,更应把握好纠错的时机和场合。教师应区分惯发性错误及偶发性错误,对惯发性错误应把握合理时机采用恰当的方式给予纠正,纠错时应以不损害学生的自尊及自信心为前提。对于偶发性错误则可忽略。同时,在英语教学中,在学生完成语言输出后,教师应进行合理的评价。对于学生正确的表达,教师应投入积极饱满的情感,运用丰富的课堂评价语及身势语,使学生感觉到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促进学生更进一步的英语学习。而对于学生错误的表达,教师应对此给出指导性建议,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错误和进一步自主思考,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注意口头语言和表情与动作的结合,教师鼓励包容的眼神、友好的体态语及和蔼可亲的微笑会使学生更加自信,从而有效提升自我效能感,主动克服后续学习中出现的焦虑及错误,养成持久性终生学习的好习惯。

回避行为是二语习得者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长期的回避行为会导致学习者语言能力的石化。引发回避行为的原因既来自学习者的心理、认知、情感、个性等主观方面,也来自语言差异、社会文化等客观方面。教师需要不断学习,钻研自己的专业知识及心理学与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指导学生克服回避行为的频繁出现。

――――――――

参考文献

[1] Schachter,An error in error analysis.Language Learning,1974(24).

[2] 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3] Selinker,L.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London:Longman,1992.

[4] 白振洋.从社会文化角度探究英语课堂沉默现象.剑南文学,2011(5).

[5] 胡超.跨文化交际:E-时代的范式与能力构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 Willing.K.Learning Styles in Adult Migrant Education.NC:NCRC,1988.

[7] A・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缪小春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史丽萍(1979-),女,河南许昌人,许昌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