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陈逢干的慈善人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1年4月26日,2011善行天下·慈善大典暨第八届中国慈善排行榜典礼上,陈逢干再次获得“十大慈善家”称号。这项殊荣,让他成为中国慈善排行榜活动开展以来唯一一位连续六年荣膺“十大慈善家”称号的企业家。功不唐捐,在这背后的30多年来,陈逢干这位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已经累计向社会捐款两亿元。
从一百元到十亿资产
一个财产状况,不论是在他的出生地浙江省天台县,还是在他的二次创业地宁夏石嘴山市,都算不上是首富的企业家,却连续六年在中国大慈善家的排行榜上有名;一个自己的衣食住行普普通通,对子女也不给太多零花钱的父亲,竟从不放过每一次乐善好施的机会:少则几十元、几百元多则几十万元、几百万元为慈善公益事业捐款。陈逢干,一个不愿意别人走自己曾经走过的苦路的人,用一言九鼎的承诺实现了一诺千金。
陈逢干的成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幼年的陈逢干出生在天台县一个贫苦家庭,7岁那年,一场大火将原本简陋的家烧成灰烬,陈逢干失去了父亲。丧父后,孤儿寡母六个人,连遮风避雨的地方也没有,想盖间小屋都成为难事。百般无奈下,只好将赖以生存的一点自留地换给别人。生活难以为继,母亲改嫁了,陈逢干被迫开始了乞讨生活。千辛万苦的路上,嘲讽和戏弄让陈逢干一次次陷入尴尬和难堪的境地。但也有人向他施以善意的帮助和关心。在还是小孩子的陈逢干眼里,无论现实如何糟糕,后者似乎才还原了生活原样。他记住了向他伸过来的每一双手。
陈逢干18岁那年,拿着父老乡亲为他凑的100元钱只身来到浙江绍兴,开始了闯荡之路。最初他做一些小买卖,逐渐地,陈逢干找到了经商的灵感:从安徽省安庆市的一家织袜厂买回下脚料,加工成袜子出售。凭借着一股韧劲儿,陈逢干不仅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还把产业引入了家乡,使原来的贫困乡变成了富裕乡。
然而,改变生活的道路并非一片坦途。陈逢干涉足了布艺和包装等多个行业,他的新型塑料包装袋甚至垄断了整个上海市场。而就在这时,已经大有斩获的他在一个叫真丝牛仔裤的产品上栽了跟头。赚到手的钱全部投进去,再加上银行贷款的600万,一夜间化为乌有。血本无归的陈逢干背上了700多万元的巨债。
对于一个没有退路的人,钱总能成为考验人生的难题。在这个无法逾越的沟壑面前,陈逢干开始一门心思寻找赚钱的方法。1999年,经过多方考察,陈逢干决定在宁夏投资煤炭业。三年后,屡败屡战的他以1000万拍下宁夏石嘴山市大榆树沟煤矿,又一个三年,在煤价大涨的契机下,陈逢干实现了二次创业。
接下来,他在全国接连购买和成立了多家公司,涉及能源、化工、制造和医药多个领域。事业的发展让陈逢干再次踏入了财富的门槛,而这个距离对于曾经的他来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甚至还有点迫不及待。如今的陈逢干,已经拥有两座矿、一个市场、三个工厂,资产数十亿元。这些为他的慈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乐善好施到社会企业家
陈逢干年幼时家里生活贫困,正是由于这段苦难的经历,从18岁离开家乡出外谋生赚到第一笔钱时,陈逢干就开始帮助困难的乡邻,时刻不忘乐善好施,回报社会。陈逢干说:“中国有句老话叫‘知恩图报’,以前自己家穷要饭,全靠乡亲们施舍,现在先富起来,理当回报家乡,能够带领乡亲们致富比自己一个人富足要快乐得多。”
陈逢干就是抱着“知恩图报”的思想,走上了慈善事业的道路。但不得不说他这种早期的做法是简单的,没有计划性的做慈善事业。就是通过这样原始慈善积累,到2005年宁夏陈逢干大学生助学基金会的成立,陈逢干的慈善捐助终于从非常态走上了常态,从临时性走上了计划性。他开始把慈善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陈逢干每年捐助300万元,通过基金会专门用于资助当年考上大专院校的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有基金会这个平台的存在,就从根本上保证了陈逢干慈善事业的常规性和计划性。
在经历了捐赠,成立基金会两个阶段后,陈逢干又开始了其第三次尝试,以社会企业的方式做慈善。大武口福利敬老院项目的成功运作,标志着陈逢干社会企业模式的诞生和成功。陈逢干除捐助2500万元人民币外,还参与敬老院的运营发展,他表示,要打造一流的福利敬老院,吸引有经济条件的人来居住,而产生的营收,用于免费供养孤寡老人,这样达到一个平衡。也可以保证大武口福利敬老院能够长期的发展,并不断的壮大。
通过多年从事慈善事业的积累,陈逢干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他说,公益并不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想把公益做大,仅仅只靠捐赠是不行的,公益增值是保证公益项目可持续性的有效途径。通过几十年的努力,陈逢干完成了从简单的乐善好施到专业的经营管理的社会企业家的角色转变,在用心做好慈善事业的同时,也给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一股创新力量。
陈逢干说,这几年从事慈善事业感觉到充实,从中也感悟了很多人生哲理,他很看重慈善家这个称号。
陈逢干一直认为企业家应该树立一种理念,自己的成功只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把握到了机会,但是土地、矿山等资源都是国家的,企业家赚钱了应该拿出一部分利润回报社会。
他说,经常碰到一些乐于做慈善事业的企业家,古道热肠,但由于经营不善,企业倒闭了,想为社会多做贡献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他认为,一个正在从事慈善事业或想从事慈善事业的企业家,一定要让企业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在发展中不断规范企业,这样才能越做越大,越做越好,才有能力回报社会。
陈逢干还担任着宁夏慈善总会副会长一职,他介绍说宁夏慈善总会成立很多年了,因为没有钱,做起事情来很难,处境也很尴尬。他认为造成这样的局面主要是缺少聚集爱心力量的渠道和平台,可以借鉴浙江省市的做法,由县政府出面倡议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每年每人自愿捐出一天的工资用于慈善事业,集腋成裘。其次由政府出面每年定期召开层次高、规模大的慈善大会,由相关厅局的领导介绍需要协助解决的问题,再由企业家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捐助的方式和金额。
他说,现在一些关心慈善事业的企业家不少,但是却苦于没有渠道获取信息。很多人只知道贫困大学生需要救助,却不知道许多中小学生因突遇家庭变故,更需要大家的帮助。他建议,宁夏该有这样一个机构,搭建一个平台,让需要帮助的学生在这个机构能获取资助,而想从事慈善事业的企业家通过这个机构就能找到想捐助的对象。并在保护个人隐私的情况下,定期把这些学生的情况汇总,分发给热心慈善事业的企业家,以便进行不同形式的救助,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宁夏的慈善事业一定会迎来新的发展。
从慈善行动到价值理念
企业家赚了钱做什么?陈逢干给出的答案是:企业发展了要回报社会,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光荣!
陈逢干做慈善做了30年,不仅做得早,做得大,而且做的超前。当大家开始聚财的时候,他已经开始捐钱,当大家开始为他人的温饱捐财物的时候,他已经开始捐技术、捐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陈逢干经常提起的一句话。善行天下,一路走来,陈逢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慈善理论。慈善已经成为陈逢干人生理念中的重要一部分。
一代伟人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陈逢干几十年如一日,尽其所能做慈善,没有钱时做帮扶济困,有了小钱造桥修路,到每年出资300万元成立宁夏陈逢干大学生助学基金会,出资2500万元修建敬老院,长期无以计数的捐资达到了2亿元,这样的举动无不印证了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慈善家。陈逢干常说的一句话做慈善不是有钱人的专利,钱多钱少也不是衡量标准。而是贵在精神,重在参与。他坦言,社会上很多人对钱字一辈子想不明白,挣钱永远没有满足的一天,总是替子孙后代都攒够,一辈子做了钱的奴隶。这样的人永远没有钱多出来的时候,更不用说把钱拿出来做慈善事业,这是很可悲的人生。其实参与慈善事业是很快乐的,如同创业一样很有成就感。
慈善事业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活动。2008年奥运志愿者轰轰烈烈的爱心奉献,四川抗震救灾举国万众一心的壮举,彰显的都是慈善爱心精神。同样,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扶老帮幼,济贫扶贫更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慈善活动。
问他为什么要做这些而不是把钱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只上过四年小学的他回答的很朴实也很实在:从眼下我的企业运行情况看,我这辈子基本不缺钱花了,这300万元投入到生意上,只不过可以在我的存折上多几个数字,对社会顶多也就是使少数人有活干。可对我资助的800人来说。他们就可以有机会走进大学,甚至可以从此改变自己的一生。能考上大学,说明这些孩子都是精英,都是国家的人才。我很清楚,国家现在需要人才,需要他们,需要的不是我这些小钱。我能赚钱是国家给的机会,如果我这点小钱能使他们成才,将来,他们给国家做的贡献,肯定要比我这300万元用到生意上值得多。也有人认为陈逢干傻。他却说:商人不能把钱看得太重,要懂得回报社会。在我落魄的时候,有人帮助过我。现在我从商了,有了点钱,我也希望能尽自己的一分力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震撼,义举的产生,就是这样的朴素和单纯。但就在这朴素和单纯中,却展现了这位2006省外浙商社会责任大奖,台州十大慈善之星的心迹,更体现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和知恩必报的传统美德。
做慈善已经成为陈逢干人生的一部分。陈逢干坦言,他自己也是慈善事业的受益者。随着越来越多的受助者在帮助下改变自己的命运,成为对国家有贡献的人,陈逢干就越觉得慈善是人生其他成就无法比拟的。
30年来,陈逢干有钱的时候做慈善,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依然矢志不渝。陈逢干认为,自己所做的不仅是慈善,更是一种价值理念的弘扬。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华人企业家加入到慈善行业的大军中来,慈善正在成为企业家们实现价值的一条重要途径。陈逢干坚信,他的行动将会给更多人以启迪,将会有更多的人投身到慈善行动中来,共同构建和谐社会,书写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