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为昆曲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为昆曲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一种生活方式可以叫作‘昆曲’。”于丹如是说,不是一副药方,是一种体验。

昆曲,让我们“感受那些曾经是我们的先人所创造的包含了优雅、从容、高贵,甚至是获得充满时尚气息的精神享受。”白先勇如是说。

在我们身边也有着昆曲一样的“雅人”,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爱好,却同样拥有一份淡定从容的美,一颗细腻悠远的心,一份清雅婉丽的气质……

我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昆曲

上官秋清(媒体人撰稿人,昆曲票友)

我听昆曲,已经有五年时间了。那时候昆曲还根本没有现在这么热。一次恰好经过上海昆剧团,剧团小剧场正好有例牌的演出。门口的节目单上,写着《牡丹亭》游园惊梦、拾画叫画,还有别的折子,我通通连听都没听说过。只想起小时候看那部声色俱佳的电视剧《红楼梦》时,听过一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赋予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宛转的音调虽印象模糊,隔了多年,却始终未曾磨灭。当时看看时间,演出马上要开始了。便立刻买了20元一张的门票,进场坐定。

我还记得那天演书生刘梦梅的,是一个叫黎安的演员。个子很高又特别清瘦,气质儒雅,头一回在剧场里看昆曲,又是一场邂逅,忙着看这看那,看演员,看行头,一派的新鲜好奇。对唱词也不熟悉。几个折子听下来,人是有点慌乱,但印象相当不错。

无巧不成书,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老一辈的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询澎女士。自然和她聊了关于昆曲的话题,并请求她在下次有演出的时候,带我去看。就这样,一天,接到张老师打电话,说她有演出,让我去绍兴路找她。我就第二次到了兰馨舞台。张老师正在后台化妆,我有幸饱览了后台风光,站在旁边,看了化妆老师为她梳妆的全过程。过程很奇妙,觉得很开心。 那是我头一回看老一辈艺术家演绎的杜丽娘(张询澎老师饰演)和柳梦梅(蔡正仁老师饰演),细说一下蔡正仁老师还是上海昆剧团团长,昆曲大师俞振飞的大弟,名门正派,放几十年前也是一名角!一共演了两折,惊梦和寻梦。尽管两位老师身材都有点儿发福,但动作依然干净、利落,唱功想来年轻演员也是无法比拟的。可依旧看得勿囵吞枣,不识其味只觉美。又觉唱词大胆,足以完全颠覆我们对古人的认识,一扫那些不知从哪里拣来的对古人生活认知的破烂。

这次以后,每每有朋友来上海出差,来看望我时,问我上海有什么好?我就会假装一本正经地跟他们说:我带你们去听“淫词艳曲儿”吧。他们会瞪大了眼睛看着我:淫词艳曲?!我大笑:是去听昆曲。然后告诉他们昆曲的内容,如何有趣,如何香艳,戏中人物情感情绪的诠释,如何细腻精妙真实,古代的青年男女,追求起意中人来,又是如何大胆,如何既婉转又直率。好些朋友都是初次听说过昆曲的,完全不了解,听了我故做夸张的介绍,大都不免露出惊讶好奇之色。要是恰好遇上有演出,大家都会愿意随我一看。

2003年非典时期,看了昆剧团赴台湾演出前的那场预演,那一次阵容强大,团里几乎所有著名的老艺术家,都上场了。就在那次,我感觉到跟我之前看戏不一样,当听到计镇华老师在《寄子》里的一段唱时,有一刻,我觉得自己就像个呆子一样,怔忪着,又想哭又想笑。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对一种声音的着迷状态。我也理解了孔子所说“三月不知肉味”一定绝非虚言。过足了戏瘾的滋味,也是这时体味到了。打那以后,我才知道什么叫做入门,体会到这是一门高度凝练的艺术,被它艺术造诣极高的唱词和布局,被那优美简洁的程式,被那剧中对人性高度真实的刻画,和达观为人处事的态度,以及高度的幽默感,被老师们充满情感精湛的演绎彻底征服,也是透过一次一次地看戏,一点一点积累,慢慢达成的。

从此就很轻松地就把自己交给了剧场,交给了舞台上的那些演员和角色。看戏一般一坐就是几小时,有时候,我会在中途听到睡着,又醒来,戏还在唱,那么就接着听。开始还觉得有点羞惭,后来脸皮厚了,知道反正折子戏都是反复被不同的人演唱的,不怕这次没听到,每听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在这个不断快速来临和离去的时代,听戏竟可能会是一辈子的事――只要你一进剧场,你知道那些折子戏一直都会在上演。

一边欣赏着舞台上的曼妙身姿,一边听着戏,一边闻着这现实烟火,感觉别有一番滋味。

我是“美丽昆虫”我是“昆曲义工”

赵津羽(别号“美丽昆虫”,上海京腔昆韵俱乐部创立者)

我是七个月的早产儿,一出生就被紧急送进了医院的暖箱。在那里面足足呆了81天。因为身体孱弱,想强身健体,我参加了学校很多特色班,但并没有那一个班特别吸引我。

有一天在电视里看到一出戏,一个女演员扮成的杨八姐乔装成辽国的将领,身系腰牌,英姿飒爽地骑马来到野外,巧遇上流落辽邦的宋将焦光普……后来才知道这就是称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当日看到的是名家王芝泉老师演的《挡马》这出戏。当时看着她表演了很多高难度动作,身手矫健、潇洒大气!看得我眼睛都不眨。当时小女孩的心思还只是想着自己可以穿上那漂亮的戏服该多美! 从此便和昆曲结缘。我还记得我第一次穿上云衫儿心里那个美呀,体会到它舞袖翻飞的飘逸,还有第一次唱出昆曲的诗篇歌赋的激动……都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非常有幸的是我在学艺的路上遇到了多位艺高德馨的好老师,得到过昆曲名家俞振飞大师和蔡正仁的点拨,并先后师从胡宝棣、张洵澎、王芝泉等昆曲表演艺术家,这对我来说真是天大的福份。

2005年我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办了“梦缘昆曲”个人专场。这场个人演出专场对我的意义非凡!这是国内首个昆剧票友的个人专场演出。那一次我出演了《牡丹亭・惊梦》《百花赠剑》《挡马》等文武兼备、角色跨度大的戏。演出后,很多专业人士评价说:这对于一般专业演员来讲也是有难度的,而我却做到了。

昆曲的唱腔圆润柔媚,长笛悠扬徐缓,满台的才子佳人,裙裾飘逸、水袖翻飞,用歌来解说爱情,用舞来演绎故事,许多唱词其实就是婉约凄美的诗词。昆曲剧目很丰富,剧本的文词都典雅华美,文学性很高。单单看剧本,就是一种享受。可能我们现在处的是一个丢弃的时代,传统被冷落,靠个人,要守得住高雅,耐得住寂寞,确实很难。

现在我已经辞掉高校学生工作部负责人的工作,我把自己的几十万资金拿出来办了一个昆曲文化传播公司, “昆腔京韵俱乐部”是我现在主要在做的事情,我想倡导一个“慢活”的昆曲时尚概念,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工作压力让人感觉身心疲惫,很多人会选择一些枯燥的锻炼方式,但戏曲很不同,它的唱念做舞可以让心灵宁静下来,培养一种内在的修养,很多经典的戏曲还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再吸收。

俱乐部的活动基本都以培养兴趣为主。学唱昆剧《牡丹亭》、京剧《霸王别姬》等经典戏,学习最基础的戏曲表演身段,同时还有观赏演出、参观剧团排练以及和演员名家交流等。这是国内首个主要针对白领和外籍人士的普及性俱乐部,我想尝试这亲身体验、个性指导、互动参与的方式,吸引到高端人士加入传统戏曲艺术的观众队伍。让戏曲可以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只要你有兴趣并能坚持,你就可能粉墨登台,挥舞起水袖,吟唱着昆腔京韵,甚至举办属于自己的专场……

特别对于一个白领来说,昆曲里的女性很多都是十五六岁的花季少女,她们都有飘逸的身段优雅的气质。你去了解了她们,便一定能理解和感受到杜丽娘、杨八姐和百花公主等一个个美丽的女性对爱的渴望和追求,你会琢磨16岁花季少女的眼神和气质。你会很认真地观察少女们的生活感受,你的心态会不年轻吗?!试想,当一个每日穿着套装的白领描眉扎彩,穿上流光溢彩的戏服,插上殊光宝气的头饰,成为戏中人,是多美的事情!

“玩”传统艺术,可就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非议,我有心理准备。我的家人朋友还有很多昆曲名家都很支持我,叫我一定要坚持!我想不论多么艰难,我都会坚持下去!在我的设想中,将来有一天,唱戏也许会和学瑜伽、跳拉丁一样,成为一种新的时尚生活方式。

现在我的一个最大的梦想,有一天能拥有一间古典风格的教室:里面有红木的家具、雕花的窗棂、盖碗的香茶……我想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各个国家的人学昆曲,将昆曲这一古老的瑰宝流传……

我的精彩绽放在昆曲中

沈丽(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昆剧团著名青年闺门旦)

绍兴路上的上海昆剧团是我工作和战斗的地方,它的草木荣枯我都感受得到。就象是我和昆曲之间的故事说也说不完。我最好的年华都拿来做昆曲这一件事情了……

我奶奶以前与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老师是一个班唱越剧的,我的妈妈也喜欢唱越剧,从小就受熏陶了吧,非常喜欢拿着奶奶生前的戏服在家里瞎比划,妈妈看我喜欢,就教我学,七八岁时就会唱几段戏了。后来戏校招生,当时没有越剧班,只有昆剧班,我就报考了昆剧班,就这样学起了昆曲。我曾经同时跟张静娴、梁谷音、张洵澎三位老师学戏,三位老师的表演风格各有特色,对我而言,能学更多的东西,戏路比较宽。我真的很感谢这三位老师,她们都非常乐意把自己的理解感悟教给我,没有门户之见。

小时候学戏的辛苦就不多说了,我很庆幸从小就在戏曲学校学习,我很早就有我自己的人生观。我是演闺门旦的,戏里的这些少女都是十五六岁的年龄。情窦初开的时候,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刨开来看,就是危险期少女。我想喜欢昆曲的人们都爱看这些戏,是因为大家都想知道这一危险期的少男少女是如何做决择的吧,看看有没有和自己的决择有相似的地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古代的,但现代的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能够理解和感到亲切。

有人说我的这一说法很前卫,现代。但我不知道什么是前卫,也没有什么前卫的爱好,我的个人生活很简单。有空的时候就是和家人吃个饭,逛逛街,买买衣服,我都很少上网,一般就是上网查查资料、收收邮件。

平时团里排练就很多,团里的小剧场每星期都有演出,逸夫舞台双休日也经常有演出,经常还要排新戏,我们这行忙起来的时候没有公假日,假期永远是“随机”的。一排戏经常忙到十一二点。最忙的时候一天睡不上2小时,整天脸都是浮肿着的。每场演下来,累得抬不起腿,看到楼梯就心悸那是经常的。最累的状况是在台前精神百倍的演完,人摇摇晃晃走进侧幕,晕倒在道具箱上。

我们这一代昆曲人有这个责任的。每代人都在继承昆曲,每代人也要加入自己这个时代的东西。前段时间我去看了电影《梅兰芳》,我就在想梅兰芳为什么是一代大师?!他在那个年代冒着巨大的风险改演新戏,从服饰、唱腔到舞台编排都经过他的理解和改变的。在万千青年学生的追捧下,梅兰芳的新戏大获成功。他以极大的心胸证明了自己是时代的宠儿。如果他不去思考、不去变革、他就成不了梅兰芳。

O8 年英国BBC交响乐团特意邀请我前往英国,与BBC交响乐团合作交响作品《牡丹园之梦》,把整段整段的昆曲韵白作为交响作品的一个部分,这还是第一次,我站在乐队中,好像是一个不拿乐器的乐手,我的乐器就是我的嗓子。这是个很好的体验,印象深刻。这几年,我经常在国外演出,还为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宣传在各个国家进行表演,把昆曲介绍到海外,都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但内心还是有所失落,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剧:美国有百老汇,日本有歌舞技,意大利有歌剧……而我们的昆曲还不为大众所知道,这是最难的一个阶段,大家根本都不知道,怎么谈了解和喜欢?!

以前还经常自己买票送人叫人去看昆曲,但后来渐渐觉得观众不能这样培养,频频送票反而让观众养成不好的习惯,甚至会对这个剧种没有好感和敬意,后来我只要有演出,对亲朋好友都说:支持我、支持昆曲就自己买票来看。

近几年,上海昆剧团打出"昆剧走向青年"的牌子,经常举办活动。我经常参与这类活动。看到大家开始关注昆曲、喜欢昆曲,我心里的喜悦是难以形容的。我知道,一个人喜欢是没有用的,要一代人喜欢,传统艺术才能繁荣。

做为一个专业的昆曲演员,我不想喊什么口号,我当年进戏校学昆曲,是折服于昆剧艺术的华贵大气、高贵典雅。我是在上海土生土长的,父母也不是梨园中人,我太爱昆剧了,爱得没有放弃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