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植树问题教学研究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植树问题教学研究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问题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呈现了三个例题:例1是两端都栽的植树情况,例2是两端都不栽的植树情况,例3是封闭图形上的植树问题。我们所陈述的植树问题,是指按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所以需要学生分情况进行分析讨论。现实生活中,所有关于总数与间隔数之间关系的问题都可以称为植树问题,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教材试图通过这些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对于植树问题的教学,教师们通常分成两课时完成。有的一节课出示三种情况,分析各自不同的特点,总结出加1、减1、不加与不减三种方法,第二节课再进行巩固练习;有的第一节课只出现例1的两端都栽的情况,完成建模之后,第二节课再推广到例2、例3两种情况。我们从对22名教学过此内容的教师进行的访谈中发现:不管用怎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虽然都知道解决植树问题有三种方式——用加1、减1、不加不减计算,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对哪种情况需要何种方法掌握得都不理想。为了探寻一种较好的教学处理方式,帮助学生切实掌握好植树问题的解决策略,我们进行了如下的教学研究。

(一)教之困

1.学生在课堂上,较容易掌握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三种计算方法,但当面对的不再是“植树”这样的情境时,却无法顺利进行知识的迁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的症结何在?

2.植树问题要教给学生的就是三种情况、三种方法吗?教师到底教什么?它的教学价值何在?

3.被编排进数学广角的知识都有个共同的目标,即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本课渗透了何种数学思想?

4.教材编排时,是将植树问题作为间隔问题的现实原型,是否还可以用别的问题作为它的现实原型?

5.教学中,模式建构与应用、三种情况的区分与计算,孰重孰轻?

(二)学之难

1.学生对三种情况的理解不深刻,对于其他的间隔问题不能进行数学化的抽象,尤其是对什么相当于“点”、什么相当于“段”弄不清楚。

2.学生不能根据植树中的间隔情况对应解决生活中其他的间隔问题。对于什么时候加1、什么时候减1、什么时候既不加又不减混淆不清。

3.学生只会机械地使用三种方法进行计算,缺乏灵活应用的能力。

(三)问题的分析

1.为什么植树问题会出现三种情况?因为植树的地点与间隔线段端点对应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情况。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只是通过总长度求线段的条数,而未讨论端点的数量。因此,学生缺乏对这类知识的经验积累。

2.为什么植树问题这么难理解?植树问题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知识,学生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根本就没有与知识相关的生活体验,加之他们在勇于质疑、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缺失,所以理解起来有难度。

3.为什么学生学得机械?教师们为了达成知识目标,往往忽视了植树问题渗透数学思想的本质功能,常局限于教材的三个例题,带领学生一一总结公式(甚至要求熟背),变化问题情境训练解题技能,造成了学生对三种计算方法的机械应用,约束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拟找出两种策略来研究植树问题。其一,用一一对应的思想突破理解的瓶颈;其二,采用画图的方式教给学生直面问题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是我们的实践与思考。

二、实践

用一一对应思想解决植树问题的教学尝试。

1.建模。

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物体数和间隔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建立标准模型,以期帮助学生掌握植树问题的本质。教学片段如下——

①小组操作活动:像串糖葫芦一样,三根小棒可能串几个球?

展示学生作品:

讨论:同样是3根小棒串球,为什么串的小球个数不相同呢?

得到三种不同的串法:两端都串;只串一端;两端都不串。

②出示学生在阳光下站队的图片。

发现一个学生对应一个影子,理解一一对应:一个对一个,如影随行;一一对应时,人数和影子数相等。

③一对一地将小棒分组拆下来,发现规律:

2.灵活利用模型解决问题。

①出示改编例题: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可能栽几棵树?

设计“可能栽几棵树”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有序地思考,借助模型,解决问题。

②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我们发现,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结合画图解决三种情况下的植树问题,并能借助一一对应思想,将一棵树和一个间隔分成一组,理解棵数和段数的关系。

③借助小棒模型演示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因为小棒可以弯曲,引导学生直观演示,建立起封闭植树和线段植树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

先借助小棒模型,引导学生认识一一对应思想的模型结构,将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的,突出三种情况下物体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对于植树问题,我们事实上应当更加重视模式化与一一对应思想,引出间隔数与所种树的棵数这两者的关系,突出一一对应思想,并以此为基础,通过适当变化以求解各种变化了的情况(郑毓信语)。所以,当学生用三个图解决了三种情况下的植树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像拆小棒和球一样,将树和间隔一对一地进行分组,从本质上理解棵数和段数之间的关系。接着引导学生用“只种一端”一个模型想清楚三种情况下的植树问题,加1、减1等法则只是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适当变化,而不过于强调“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与“两端都不种”这三种情况的区分,也不特意归纳出一个个公式。

继续利用小棒和球,用模型沟通一端种树与封闭图形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很好地建构起相应的模式,轻松突破难点。

用画图方法解决植树问题的教学尝试。

片段一:出示开放性问题,引出植树问题的不同情况,呈现不同的解题策略。

课件出示题1:园林工人在一条长12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3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知道的同学给解释解释!

师:题目弄清楚了,答案呢?

学生产生了不同的答案,分别是5棵、3棵、4棵。

师:怎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到底哪个答案对呢?

学生画图说明不同的情况,加以验证。

师:画图非常直观,可以让我们直接看到是怎么回事,还能直接看出答案。在解决问题中,画图的作用不可小觑哦!

这一环节抛出一个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的争论,答案到底是5棵还是4棵或者是3棵?争论得无法开交的时候想想怎么才能说明自己答案的合理性?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画图。三位学生板画的三种不同情况的图示,直观地呈现了在一条直线上植树的不同情况,能让我们直接从图中数出答案。画图使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简单明了,画图的作用自然是不可小觑。

片段二:锁定一种情况解决问题,体验用画图的策略验证答案并探求规律。

课件出示题2:园林工人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4米栽一棵(两端都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很多同学一读题心里就有了答案,如果要确保答案是正确的,可以做什么?(引导画图验证)

课件出示题3:园林工人在一条长2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师巡视学生的完成情况。

学生汇报展示,交流方法:200÷5=40,40+1=41(棵)。

师:哪些同学验证了自己的答案?这下不便于画图直接验证了,那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分析一下这种一除一加的算法有没有道理。

师适时板书:路长÷间距=段数。

师:为什么还要加“1”?

师:画个图检验一下!

学生独立画图检验。

师:看来,在两端都种的情况下,棵数真的比段数多1。多了哪一棵?(开头或者结尾那一棵),所以我们得出——棵数=段数+1(板书)。

师:刚才这一题直接画图验证有点麻烦,不过,画几个简单图形还是帮了我们大忙——帮助我们找到了植树问题中的一种规律。

在这一片段中,我们选用了两端都栽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数据较小,学生得出答案后可以直接画图验证答案。在此,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得出答案之后一定要画图验证。因为根据以前的教学经验,学生往往习惯于记忆公式,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会不假思索地套用公式,结果常常犯一些很明显的错误。培养学生验证答案的习惯,画图直接验证自然是最可靠的方法。第二个问题数据较大,不便于画图直接验证答案。这是画图方法的局限性。面对复杂的问题,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画图直接验证有难度了,不妨换个角度,分析一下学生的算法有没有道理。如果有道理,也可以说明答案是正确的。而要说明一除一加这个算法的道理,最好的办法是结合前面已经画好的图来说明。至此,画图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验证答案,还有助于我们探求规律,理解算法。

片段三:引导小结

师:通过画图,即使再复杂的情况我们也可以搞清楚。看看黑板,咱们是得记住这三个公式吧?(指板书)你们记得住吗?

学生都说记得住。

师:真够自信的。我就没这么有信心,现在是记得住,说不定过几天就忘了,一会儿加1,一会儿减1,难免犯糊涂,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帮我吗?万一我忘记了公式,有没有办法找回来?

终于有学生说出了画图。

师:哦,通过画几个简单的图发现规律可以找回公式。我们班的孩子比我自信,他们也说自己记得清公式,可是有时候还是会弄混算错,你们有什么办法?(引导学生说出做完后画图验证)

师:非常感谢你们给我支招,既然公式遗忘了也能找得回,那我可不可以把这些公式擦掉?不记行不行?记住,什么方法一定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答案?(画图验证、找规律……)

有了前面较为充分的画图解决问题的体验,学生面对公式,自觉地少了死记硬背的态度,在征询意见达成共识之后擦掉公式,意在减少模式识别上的生搬硬套公式,促进学生主动去分析问题。公式不用记,因为我们有非常简便的方法——画图,可以随时找回公式。掌握了方法可以减轻思维记忆的负担,这应该就是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三、讨论

1.课堂与思考

如何真正实现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知识的教学目标,两位教师分别从利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解题的一般策略:画图这两个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渗透数学思想。

无论是植树问题,还是路灯问题、排队问题、锯木头问题等,都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可以归结为同一数学模式,统称为分隔问题(郑毓信语)。事实上,植树问题的本质就是对应,只要明确了“间隔”与“树”这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突出一一对应的思想,再以此为基础并通过适当变化就可以应对各种变化了的情况。因此,这个内容真正重要的应是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应该用对应思想统领课堂。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内容的教学真正需要的也就并非规律的应用,而是思维的灵活性,即如何能够依据基本模式并通过适当变化适应各种变化了的情况。植树问题只是间隔问题的一个现实原型,并非此类知识的全部。用一一对应思想解决植树问题的教学实践,正是基于这些思考而进行的。课堂教学上,引导学生像拆小棒和球一样,将树和间隔一对一地进行分组,从本质上理解棵数和段数之间的关系,解决植树问题。接着引导学生用“只种一端”一个模型想清楚三种情况下的植树问题,加1、减1等法则只是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适当变化,而不过于强调“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与“两端都不种”这三种情况的区分,也不特意归纳出一个个公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节课迈出了成功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