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质疑激课堂 释疑得真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质疑激课堂 释疑得真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破阵子》是辛弃疾赋闲上饶时写给他的挚友陈亮的一首词,也是初中阶段的必读篇目。像往常一样,我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又结合自己的平时积累,形成个案,胸有成竹地走进了课堂。然而,就在这样的一节课上,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

【课堂片段】

师:“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只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生(任鹏远):老师,我认为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只可惜梦醒回到现实的时候,刚才梦中的一切都白白发生了。

师:你的意思是“发”这个字在这首词中读一声,是“发生”的意思吗?

生(任鹏远):是的,这是一个多音字,意义不同,读音也不同。这首词上阕开头写“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接下来的内容都是梦中的场景。作者是一位爱国将领,当他梦醒时,感慨梦中的战斗场面只是白梦一场,对现实不会有任何影响和改变。

师:你们同意任鹏远同学的看法吗?请发表一下你的见解。

(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站起来发言,同学们好像还没有反应过来我和任鹏远同学的对话,教室里陷入了沉默)

师:任鹏远同学的见解很独特,这在我以前的教学中从未遇见过。首先让我们为他不盲目听信老师而鼓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当然,尽信师也不如无师,在知识面前,不能盲目,一味地听信老师,要有怀疑精神,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一点上,任鹏远同学给我们作了表率。接下来我们请任鹏远同学把他的观点再给大家复述一次,听完后请同学们讨论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争论得很激烈,气氛异常活跃,持续3分钟)

师: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我们小组同意任鹏远的看法。本文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梦境是虚,现实是实。“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是对梦境的感慨,作者感慨梦境再好,对现实不会有什么改变,所以是白白发生了。

生2:我们小组同意老师的观点,但说不出理由。

生3:我们小组的意见有些分歧,我个人同意老师的观点。因为作者在小序中讲得很明白: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写赠他的好友陈亮的。两人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作者写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赋闲。把这首词写给陈亮,就是希望陈亮替自己完成战场杀敌,建功立业,统一国家的心愿,只可惜自己白发已现两鬓。

生4:白发已现两鬓的意思就是已经老了,不能再上战场了,只留下深深的遗憾。

生5:那就应该探究一下,辛弃疾写这首词时到底有多大年龄?头发是不是真的白了?作者为什么要把这首词写给陈亮,真正的用意是什么?

师总结:针对“可怜白发生”这句话,大家就自己的理解充分发表了看法。通过讨论研究,大家更进一步理解了这首词的内容,并且仔细研究了小序的内容,拓展延伸到仔细探究作者写这首词时的年龄和写作目的,非常有意义。这个争论还没有结束,下课后,大家可以查阅资料,进一步探索。让我们掌声感谢任鹏远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同时对同学课堂上的精彩表现给予更热烈的掌声。

【课后问题追踪】

1.“破阵子”,曲牌名,源自唐代《破阵乐》,又名《十柏予》。“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词的题目。意思是,为了勉励陈同甫,写一首抒发壮志的词,寄给他。陈同甫,即陈亮,南宋时期坚决主张抗战的著名思想家。公元1188年,他到铅山拜访辛弃疾,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谈得十分投机。分别之后,辛弃疾于次年(1189)写了这首词。这年,是诗人被罢官的第9个年头,时已50岁。宋金处于对峙状态,二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南宋统治集团一味苟且偷安,不谋恢复中原。然而,辛弃疾虽处困境,却时刻不忘国家大事,把收复中原大业挂在心上,这首《破阵子》就集中地反映了他的这种爱国思想。

2.幻想并不等于现实,当诗人从沉醉中清醒过来以后,发出了深沉的慨叹:“可怜白发生”。然后这个词又转为现实,诗人叹息自己两鬓已白,年事渐高,对理想不能实现,感到非常痛心和遗憾。“可怜”一词,确切地表达了这种复杂的感情。因为这首词是写给陈亮的,所以言外之意,是鼓励陈亮担负起“了却君王天下事”的重任。这个结尾,格调悲壮,意境深沉,同词的开头相呼应,又回到了“挑灯看剑”时的状态。

3.师生网上查阅资料: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国网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 百度知道

驰骋壮志,抒写悲愤——辛弃疾《破阵子》赏析

破阵子 辛弃疾在线视频观看 土豆网视频

【教学反思与评析】

语文课堂,最忌讳教师先入为主,一旦定性,就相当于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在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低估了我们的学生,忘了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有他们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这堂课上不就有同学敢说“不”吗?一句“可怜白发生”的“意外”衍生了一个个“精彩”。

一、让课堂的美丽瞬间展现光芒

“生(任鹏远):老师,我认为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只可惜梦醒回到现实的时候,刚才梦中的一切都白白发生了。”这正是学生深入文本的体现,走进人物的心声,此时你不得不慨叹文学的魅力,学生思维的活力。教师就要抓住这美丽的瞬间,让它充分展现光芒。

二、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生3:我们小组的意见有些分歧,我个人同意老师的观点。因为词的小序中讲得很明白: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写赠他的好友陈亮的。两人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作者写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赋闲。把这一首词写给陈亮,就是希望陈亮替自己完成战场杀敌,建功立业,统一国家的心愿,只可惜白发已现两鬓。”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爱护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怎样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深刻思考和践行的问题。让学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对学生而言,我们教师能做的,最迫切做到的就是为他们营造一种宽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提供给每一位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

三、让学生有思维的沉默

当某些东西一旦触到学生某些固有的思维,触动他们思维的灵感时,他们就需要思考,就需要同自己斗争,这时沉默是他们唯一的外在表现。教师则要经得起课堂上的沉默,“因为,只有活跃的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智力的核心是能力,只有学生的思维总量大了,才有可能启动他的智力发展”,就如暴风雨来临前海面总是平静的,可它的内部却是暗流涌动。这不正是我们所渴望出现的局面吗?

四、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出课堂

我们一直希望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在这节语文课上,我庆幸自己没有武断地否定学生不同于老师的理解,而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分析、讨论和判断。没有简单化地给学生一个最后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在课下进一步去查阅资料,去进一步探究。

尽管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老师当时的讲解理由更充足一些,但同学们在质疑的过程中,在分析判断中,在自主探究中,不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首词的内涵,而且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体会到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快乐。这是一次师生共同成长的经历,也是一次师生共享学习快乐的过程。通过这节课,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词人辛弃疾壮志难酬的悲情,也更加喜欢上了语文课。

语文之路处处崎岖而又处处孕育精彩。既然踏上这条路,我们就要努力走出精彩,收获精彩。我将会用“终身学习、教学相长”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提升,不断反思,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享受不断创新的快乐。

(作者单位 山西省灵石县第三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