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育呼唤“人本功能”的回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育呼唤“人本功能”的回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本”一词,从本原上来说,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中的“本”,是哲学意义上的“本位”、“根本”、“目的”之意。从教育层面上讲,它是从哲学意义上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人本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必须从“人本”的角度来透视教育功能,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发现、预见和改变”等三大“人本功能”,激发学生潜能,拨开心灵之窗,获得为人之本的幸福。

近年来,我到各县市区基层学校调研时,发现一些习以为常但并不科学甚至是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现象。比如,教育单一模式问题,教育培养过分追求统一,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个性有差异的“多个孩子”变成了“一个孩子”;过度教育问题,过分注重眼前的应试,忽视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功利教育问题,过分追求考试成绩,把孩子作为追求政绩的工具,等等。这些正是教育人本功能缺失的表现。所以,教育应该呼唤人本功能”的回归。我认为,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人本功能:贵在发现。

教育的人本功能首先在于发现,这是教育的起点。尊重、关爱学生是从发现学生开始的,只有善于发现,才能因材施教。发现不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为了更好地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和要求。人本教育的发现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教师的发现。

教育是教师的重大任务,而优质教育的前提在于熟知服务对象。所以,作为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首要问题是了解,进而发现学生,并在发现中加深了解,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实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高效统一。教师的发现主要体现在:一要发现学生的特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其可贵的特质。学生的身心发育情况、心理倾向,在不同学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呵护的心态,接近学生,和他们交流、沟通,真正了解并发现学生,使教育真正适合并能服务于学生。二要发现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的兴奋点、关注点,也是学生的价值观和学习的原动力,作为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它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努力发现并掌握好兴趣这只无形的手。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要时常思考:学生的兴趣点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感兴趣?又怎么利用好并进一步激发兴趣?三要发现学生的需求。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提供适合学生真正需要的教育,是教育成功的根本保证。教育的过程就是在制作适合学生口味的文化美食,这种美食的制作不仅需要教师精湛的“烹饪技艺”,也需要了解和发现学生的味觉需求,这样才能适应并激发学生更多的需求。否则,学生会因厌食而营养不良,教师会因不能适销对路做无用功而无法体现自身价值。

2.学生的自我发现。

清朝顺治皇帝诗云:“未生我时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这是对认知和发现自我的一种渴望与探索。学生本人就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发现者,正像贾罗利默克和福斯特所认为的那样,学校的任务是通过教学把学生塑造成自我决策者、批判性思维者和问题解决者。当教师的发现与学生的自主发现方向一致时,教育才能发挥最优化。所以,教师的重大任务不仅仅体现在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发现学生,更重要的是体现在通过实施教育、科学引导,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发现才是一种真正的更高层次的发现,因为它是一种理性的提升,是主体认知和主体价值实现的必由之路。实现自我发现,才能真正发现自我,才能设计谋划自己的道路,知晓如何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从而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3.培养发现的能力。

发现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发现和学生的自我发现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学生在觉悟的基础上自主地培养发现能力方面。这是教育的发现功能由外到内、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过程。培养发现能力是教师的发现和学生自我发现的目的和归宿。这是发现的更高形式,也是学生认识世界、探寻客观世界奥秘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引导学生自主地培养发现能力,应注意:一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参与能力。兴趣是发现的开端,是培养发现能力的起点,有兴趣才能产生出主动探索的愿望和冲动。二要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自主探究能力。教育教学活动归根到底是激发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积极的思维状态是有效教育教学活动的标志之一。积极思考不仅是一种习惯,更应是一种能力,思维的主体是学生,这是任何思维客体都无法替代和改变的。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逐步培养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三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自主实践能力。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把“玩、学、做”有机结合,在强化知识的同时,内化为能力,从而更好地去发现自然、发现社会、发现自我。

二、教育人本功能:智在预见。

发现是为了科学的预见。教育是一个理性思维活动,它的伟大和神奇之处在于其预见和能动性,教育的预见性是指立足于现实,预见学生未来发展趋势,明确学生发展方向。预见是面向每一个鲜活的个体,预见出孩子的未来发展和发展未来,然后分门别类,具体对待,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阳光雨露,都能健康发展,茁壮成长。最终,都能各得其所,成就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预见也有三个递进的层次。

1.教师的预见。

预见是依据规律、根据现实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作出的前瞻性预测和推断,是人类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其目的是使事物的发展趋势与科学预测的方向基本相一致,从而少经历曲折,多促进顺利,故“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师要科学预见学生,就必须掌握预见的方法。作为教育者,应着眼于培养适应于未来而不仅仅是当前社会所需之才,应尽可能见一叶之微而知秋天之著。这就要求我们:一要解放思想。冲破思维定式的禁锢和束缚,对这些现象和问题要多思、多想,教当前,看长远,真正做到未雨绸缪。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多方面收集信息,将信息多角度进行分析和整理,预见其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潜能及未来的发展前景。教师对孩子未来的预见相对于现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但这种“超前”,既立足于现实,又不囿于现实,是站在现实的前头,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是为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前行。

2.学生自我预见。

立或废取决于是否预,提高自我预见能力,优化预见行为,既是明确发展方向、规避风险盲目被动的有效举措,也是学生实现理想和目标的前提条件。

教育的发现,一方面是教师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判断、推理预见学生的未来;另一方面也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逐步培养孩子对自我的预见,能根据自身的特点,正确预见自己的未来,从而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切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蒙台梭利认为,孩子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人就是要激发和促进孩子“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3.培养自我预见能力。

教师预见学生,指导学生自我预见,最终要回归到学生自主培养预见能力这个根本上,这同样是一个深化和提升的过程。没有能力的支撑,一切美好的想法只能停留在理想层面而不能变为现实。培养自我预见能力要注意几点:一是要学会在对自我正确发现的基础上切实地预见。不切合自身实际的所谓预见,结果要么妄自尊大,要么妄自菲薄。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各方面的相对稳定的客观情况,作出合乎实际的预见,从而得出一个较为积极的预期目标。二是要重视在对自我正确发现的基础上动态地预见。这个问题实质上是预设和变化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培养自我预见能力,应坚持大的方向和趋势,而不应指定某一个具体的结果。三是要关注在对自我正确发现的基础上的多元预见。预见不仅要合乎规律,合乎实际,还要与学生的自我主观愿望相结合,体现人本特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价值追求提供发展空间。

三、教育人本功能:重在改变。

在发现和预见到学生的潜质与优势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条件,发挥人本教育的改变功能,促使学生潜能得到充分的、合乎实际的、科学有效的发挥,从而实现培养能够做到“情绪管控好、智力拓展优、发展空间大和创新能力强”的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的目标。

1.教师的改变。

党的教育方针为我们明确了素质教育方向,追求的是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教育的真谛就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沿着希望和具体目标,超越自我,塑造出一个新自我。这也是一个涅重生的再造过程。所以,教育就是创设条件,建构学生潜能自我开发的环境,使其潜能发挥最大化。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主要表现在育人环境和育人方式的改变:一是改变学校文化,努力做到三个转变。学校教育离不开学校文化的熏陶。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学校文化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实现从“只关心分数”到“全面关心人的成长”的根本转变;实现从“也就这几年”到“必须教育、影响其一生”的根本转变,只有如此,才能为师生营造一个科学和谐的育人氛围。二是改变教师理念,努力实现三个改变――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改变教学方式,追求民主和谐的课堂,真正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改变教育评价,注重过程,注重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引导、发展作用。

2.学生的自我改变。

教育的过程不仅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标准去规范孩子行为、影响孩子思想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孩子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改变的过程。归根到底,教育改变学生,最终是通过学生自我改变来实现的,学生的自我改变主要体现在:一在老师的帮助下,克服幼稚,学会生存;二在老师的启发下,克服简单,学会生活;三在老师的引导下,克服浅薄,体味生命的意义,把文化和知识内化为素质,转化为自己的德行。我想,这样一来,教育的功能和教育的美就会充分显现。所以,人本教育是“教和育”的统一、“改与变”的融合、“美与好”的结合,体现的是生存、生活和生命的有机统一。

3.培养自我改变的能力。

教育所追求的是由“他改”经“自改”到“改他”的渐进和转化。犹如佛学所说的由“度己”到“度人”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成效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这是一种教育层次的提升和教育效果的升华,是教育从自然人到社会人再到服务于社会的创造人的转化,是教育的人本功能的充分发挥,也是教育价值和意义的充分体现。

培养自我改变的能力,首先要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尤其是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做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行为的先导,也是方向的保证。其次要积极投身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经风雨、长才干,在改变客观中改变主观,在社会实践中改变自我,提升服务于社会的本领,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体现教育的人本功能。

具体的学科教学终究要回归于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哲学,而哲学的主要追求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探寻与追问,是人与整个世界关系的共性概括。教育的三大“人本功能”,正是对哲学诉求的一种有意义的回应。教育的三大“人本功能”是“发现、预见与改变”。而无论发现、预见还是改变,每一个功能又都包含逐渐深入的三个层次,即:教师的发现、预见与改变;学生自我的发现、预见与改变;培养自我的发现、预见与改变的能力。这三个层次,是从教育启动到学生觉醒,再到学生自觉行动的逐步深化。从哲学意义上讲,它体现的是多重哲学思想与哲学关系。

总之,发现,要求教师要手持“放大镜”,对学生要细致入微地观察,善于发现并放大学生的优点,激发孩子鲜活的个性;预见,要求教师要高举“望远镜”,能较为科学地预见孩子的成长,帮助孩子有效设计未来,在有利于孩子一生发展的全局背景下实施当前教育的关键一域;改变,要求教师要带着“多棱镜”,以一种包容的心态看待孩子的变化,善于发现孩子的可爱、看到孩子的可变以及都会得到良性发展的可能。在教育的三大人本功能中,发现是基础,预见是保证,改变是目的。三者相互制约、良性互动、有机统一,是支撑教育科学发展的三个关键点,倡导和充分发挥教育的人本功能,恢复了学生的根本。解决了当前部分存在的过度教育的现象。那么,如何理解好、领会好、践行好这三个主要方面,并充分发挥好其功效,则需要搞清楚三个问题:一是谁在发现、预见、改变?二是在发现、预见、改变谁?三是怎么做到科学的发现、预见、改变?若要对此作出科学的回答,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