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提问点亮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提问点亮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笔者近期听了《圆的认识》一课,课上的许多环节让笔者深有感触。本文将采用实例来介绍提问的方式及其提升学生认知程度的益处,期望中小学老师对上课提问的方式进行深入探究与思考。

关键词:圆形;提问方式;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8-0179-02

片段一:游戏情境导入

出示画面:九人排成一横排玩套圈游戏。

师:你觉得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要使得游戏公平,他们应该怎样站位呢?假如第一个小朋友站在距离物体1米远的地方,那么第二位小朋友?第三位呢?

师:如果有100个、1000个……像这样的位置还有吗?有多少个?

生:无数个

师:许许多多的站位点就会形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圆

师:生活中很多东西为什么都要是圆形呢?

教师揭示课题《走进圆的世界》

片段三:圆的特征认识

师:为了便于探索,我们能不能想办法画一个圆?

生1:能用硬币画

生2:用圆规画……

师:我们在数学学习中会选择什么方法呢?为什么?

生:用圆规,因为比较方便……

师:介绍针尖不能动,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不能动。为什么针尖不能动?为什么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不能动?

生:阐述

师:揭示如果我们想要改变这个圆的位置,怎么办?如果想改变圆的大小,怎么办?

师:同学们画得圆有大有小,那现在我们全班同学想用圆规画出大小相同的圆,有办法吗?

要求圆规两脚间的距离调整为5厘米,在白纸上画出这个圆,生动手操作

师:你们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刚刚画的圆有多大吗?

生:我画的这个圆半径5厘米或我画的圆5厘米……

师:你能指一指圆中哪里是5厘米吗?像这样的线段还有吗?它们共同的特点有哪些?(揭示圆心,半径概念)

片段四:探究圆中的规律

师:“圆,一中同长也。”这句话说出了圆的哪些特征呢?

师:思考时,可以围绕这样几个内容进行:

1.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有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3.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师:小组研究时可以用前面剪下的圆作为素材,用直尺、圆规为工具,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并由组长及时作好记录。

以上的片段,学生设计规则——找生活中的圆——画圆并介绍画圆经验——动手操作实验探究证明圆内的规律,看似整个过程教师没有做任何事,实际却是教师的精心设计引领学生走进圆的世界,探究圆的特征,而设计的亮点就在于教师对问题的设计。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可能没有老师的“问”,只有通过恰当地“问”,才会让学生不断地去探究与创造,只有通过不断地“问”,才会让学生主动地去迎接思维挑战。但是该如何有效地问呢?

1.“问”要着眼于生活和书本的联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着眼于如何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又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如片段一,从生活中的游戏着手,使学生主动联系到圆的已有认识。“要使得游戏公平,他们应该怎样站位呢”“如果有100个、1000个……像这样的位置还有吗?”“许多的站位点就会形成一个什么图形”,从生活中的站位点着手,使得学生从有限的观察到无限的想象,初步感知了“在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生活问题的引导都为渗透抽象的圆的定义作了生动的诠释。

如片段二,“生活中的圆太多了,为什么都是圆形呢?”一个小问题,可以让学生陷入深深的思考,使得他们迫切需要从数学知识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诠释,激起了学习的欲望。最后在课尾时能再次回到这个问题,运用课上所学的新知来解决这个问题就更好了。

2.“问”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学。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是信息,信息通过学生主动地建构才能变成其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在教学各个环节中设置“问”,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这个“问”能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吸引着他们主动地建构知识。在平时圆的教学中,很多老师会将画圆和圆心、半径、直径概念的教学分开进行,殊不知学生在画圆的操作中也可以建构这些概念,如片段三,简单一问“为什么针尖不能动?为什么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不能动?”揭示了“定点”,“定长”“想要改变这个圆的位置,怎么办?想改变圆的大小,怎么办?”“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刚刚画的圆有多大”……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样就通过合适的方式把经验把直观与抽象结合起来,而“圆心”,“半径”,“直径”,这一系列的概念就在一个个简单的问题中,在学生画圆的过程中自然生成了。教学的抽象首先是一个过程,其次就是建立一套术语概念系统的过程。

3.“问”要有助于学生学习的反思。通过反思,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建构,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所选择的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会有更好的途径?这些知识之间有何联系?这样做,才可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习惯。“‘圆,一中同长也。’这句话又说出了圆的哪些特征呢?”“如何证明这些特征”,这样的问题不仅是让孩子们知道同一个圆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更多的是让他们形成反思:要证明,如何证明?在证明的同时培养学生严密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呈现的探索方法也是丰富多样:“我是量一量半径和直径的长度,发现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半径是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这两点之间的线段,圆上的点有无数个,所以半径就有无数条”……这样结论的得出正是恰当问题提出后的自然反思。

这节课从设计游戏规则,说说生活中的圆,画圆揭示圆心、半径、直径概念,到最后的探究圆的特征并加以验证,这一切都是在教师的巧妙提问,学生的自我体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自然生成的,仿佛课堂的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过程都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而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昂然,课堂气氛在合作、交流、互动中异常活跃,课堂教学精彩不断,可谓“看似无痕却有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