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心理问答 第6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与自尊需求相关的“面子”
我今年64岁。半个月前姐姐的小儿子结婚请我去喝喜酒,酒后,我和自己的大外甥聊起对当前房价的看法。我的意见是现在的房价太高了,普通老百姓买不起,未来的房价一定会降下来。外甥的看法是房价下跌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家会尽一切可能“托”住房价,所以房价会“稳中有升”。辩论胶着时期,外甥大声说道:“舅舅,你连高中都没毕业,国家经济你懂什么呀?跟你真是说不清楚……”一屋子的亲戚,听到外甥的话,都揶揄地笑话我。我当时就下不了台了,只好解释:在自己那个年代,能读高中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了。可大家都喝多了,我越是解释,哄笑声越是厉害。我气得掀翻了桌子,拂袖而去,当时场面极为尴尬。事后,不少亲戚都打电话来,说我做得有点过火。可我觉得心里头堵得慌!我该如何疏解我心里的不愉快?
河北 李煜
李煜同志您好!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老年人表现得像个孩子一样,似乎说不得,也开不起玩笑,话说得稍重一点就觉得伤了自己的面子,脸上挂不住;或者独自生闷气,或者发泄出来将事情弄得不可收拾。
老年人之所以会对自己的“面子”非常看重,与其自尊需求有关。自尊是一种相信自身存在价值的能力,自尊受挫或自尊不强,就有可能产生自卑、消沉、沮丧以至丧失自信心。和任何年龄阶段的人一样,老年人也有自尊心,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自尊需求会表现得更明显,其主要原因:一是老年人对自己衰老的正常心理防卫。由于体力的下降、退出工作舞台、经济收入下降等原因,老年人会有“自己正在走下坡路”的感觉。为了抵御自己内心的不安,有些老年人会主动要求他人表现出对自己的尊重;对他人的一些正常行为,他们会表现得比较敏感,认为行为背后隐藏着对自己的“轻视”。二是有些老年人觉得自己年纪大,经验丰富,“吃过的盐比年轻人走过的路还多”,与年轻人探讨问题时,不能平等相待,对年轻人的意见不屑一顾,晚辈接受自己的意见则喜、晚辈与自己的意见相左则是“不尊重”。这两种心态都可能使老年人与周围人交流时,过分顾及自己的面子、维护自己的“尊严”。
对老年人来说,要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平和的心态与他人交流,不卑不亢、有理有节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用“脑”――认清自己和他人的优势。老年人的优势是经验丰富,处理问题时考虑比较周全,看待问题比较深刻;年轻人的优势则是头脑灵活、了解外界信息比较多、有冲劲。如果老年人和年轻人以各自的优势自居,有意无意贬低另一群人,忽略他们的优势,再处理事情就容易陷入困境。相反,如果能相互取长补短,接受对方的意见,则更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用“嘴”――多与他人沟通。人与人之间存在不同意见是“常态”,不要觉得他人与自己意见不合就是“不尊重”自己,面子上挂不住。要认识到:与有不同意见的人沟通、掌握新知识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提高。有时候,接受不同意见,或是“不耻下问”,更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三是用“心”――学会“换位思考”。老年人也罢,年轻人也罢,要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他人交往,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想让对方给自己“面子”,自己要先给对方留“面子”。相互间应多些帮助,少些指责;多些宽容,少点埋怨。
唐云翔
没有高兴事,怎么笑起来?
马老师:
您好!平常我们都说,“笑一笑,少一少。”这个道理我也懂,我也知道,微笑不仅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也有利于人际关系,生活中我们应该多一些笑容,我也想让自己总是笑容满面。可问题是,家里家外哪有那么多高兴事?您说没有高兴事怎么能笑起来?
天津于华南于华南朋友:
您好!理解您的意思,不过您别着急。您想让自己笑起来吗7这里有个办法,可以让我们一起笑起来。您愿意试试吗?
好,现在请您跟我做:先请少许调整一下,使情绪平静一些。好,请您嘴角上翘,尽力上翘。好。请尽力保持较长时间,1秒,5秒,30秒……好!不管您刚才索然无味也好,百无聊赖也罢,抑或阴云满天,现在,保您笑起来了。
您不妨当真再试,如果对着镜子做,肯定效果更佳。现在您一定有了切身感受:不错,挺好使。这个方法很好,叫做嘴角上翘法。
您问这是为什么?
其实这主要是“笑”与“喜”的关系问题。什么是笑?笑就是露出愉快的表情,发出欢喜的声音。什么是喜?喜就是高兴,快乐。不同之处是什么?从心理学角度说就是,笑是情绪的机体变化,喜是情绪的内心体验。二者孰先孰后,孰因孰果?用俗话说,是先喜后笑,还是相反?推而广之就是,先有情绪的内心体验后有情绪的机体变化呢,还是相反?一般认为,是先有情绪的内心体验后有情绪的机体变化,也就是先喜后笑,先愁后哭,先怕后跑,等等。这自然有其道理。
但不能把事情看绝对了。美国的詹姆士认为:情绪的心理状态,不是情绪的生理变化的原因,相反,情绪的生理变化,才是情绪的心理状态的原因。他用生动的事例说:当你看到一只老虎,听到它的吼叫时,老虎的形象和声音通过眼耳等感官传导到大脑皮层,使你产生对老虎的认识,于是你又联想到老虎是野兽,很厉害,会吃人:而后,大脑皮层指挥你的肌肉(横纹肌)收缩,同时有心跳、呼吸加快等反应,于是就“跑”。这种生理变化再传回到大脑时,就产生了一种主观体验,即“怕”。丹麦的兰格几乎同时也提出这种看法。所以,这种学说就被称之为“詹姆士・兰格学说”。后来的研究表明,生理变化(内脏、横纹肌的变化)不是情绪的决定因素,但情绪的内容确与内脏、横纹肌的变化有关系,情绪的内容是从内脏、横纹肌反馈回大脑的信息。具体说到笑与喜的关系,一般是先喜后笑,有时候,也会先笑后喜。也就是说,外表颜面肌肉的变化可以改变内心的情绪状态。
此外,还有个心理效应问题。当您一旦有意地调整颜面肌肉时,也就无意间调整了内心的情绪状态,从而逐渐地清除着消极情绪。于是,心中的天空便由“阴转晴”,您就会从心里往外笑,心情真的好起来。
最后我还想说,之所以这个方法好使,更根本的还在于,我们心情的好坏,不是由外在亭物决定的。我们遇到的事情是不是高兴事,全在我们心里怎么看。有时候,同一件事,如果从一个角度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从另一角度看,就可以发现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事情常有两面性,是是非非,好好歹歹,得得失失,总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许多时候,我们不能改变现实,但我们可以改变对现实的态度和看法。于是,我们就改变了心情。
如此说来,哪里还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儿?如此想来,为什么不让自己笑对人生呢?
马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