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面向社会服务“学工相融”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面向社会服务“学工相融”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高职院校面对企业呼唤具有简短精悍、随时随地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解决工学矛盾的需求,本文创新提出针对高职社会服务职能而设计的“学工相融”人才培养模式,使用数字微课程教学模式应用于职业教育与社会培训中,提出将在线微培训作为高职院校参与社会服务的切入点,让高职院校的校企深度合作实现新突破,填补我国高职院校运用在线学习服务社会的空白。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微课程 微培训 校企合作 社会服务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倡导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工学结合”模式,由学校和企业以多种合作形式共同进行人才的培养。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充分利用其教育资源优势开展社会化服务,实现其服务职能。研究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总结近些年的实践经验,解决当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增大校企合作中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受益度。

1 面向社会服务学工相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很多,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工学交替、引企入校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都在不断地深入与成熟。但是,根据多方调研,当前还没有针对高职社会服务职能而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

纵观高职院校的对外服务情况,虽然近些年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校企合作互惠互助的融合深度还远远不够、面向社会服务的能力仍明显不足。“学工相融”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实现职业人才培养同时实现服务社会职能而提出的。

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共同取得,是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的一个特点。在高职院校无论是学生还是专业教师,都要求具有与专业对口的职业资格证书(教师考取的级别要高于学生考取的级别)。

随着知识的更新、技术的发展或岗位人员的变动,企业也需要为员工提供再培训的机会。而企业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与职业资格证书是相对应的。

面向社会服务“学工相融”模式的人才培养就是以对岗位职业资格的培训为目标,将学生与企业员工结合、将专业课程与企业培训内容融合、将学校教学与社会服务统一,整合高职院校的优势资源与企业工作的培训需求,开展面向在校学生与社会的培训服务。

2 面向社会服务“学工相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学工相融”的人才培养是以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为依托,借鉴当前广受学习者欢迎的“微课程”和企业追捧的“微培训”形式,采用信息化手段建设“数字微课程”资源库和企业项目“数字微培训”资源库,实现传统课堂和网络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它采用线上线下教学优势互补的模式(OnLine to OffLine)结合传统教学课堂和网络课堂教学,以课程中企业培训项目的开展为核心、以微课程的辅导为支撑、以教学过程系统化的管理为纽带,将微课程的“教”、学生自主的“学”、实训项目的“做”、教师在线的“管”进行有机融合,实现课堂内外的教学促进、真实与虚拟课堂的相互补充。

2.1 “数字微课程”资源库的建设

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通常是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中引入相关专业工种的鉴定知识点、技能点,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参加相关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将专业课程和职业技能鉴定内容整合,设计制作成数字微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学习、自我培训,以达到助学、培训的目的。

2.2 企业项目“数字微培训”资源库的建设

在设计培训课程资源时,考虑课程设计的系统化、课程内容的模块化、课程教学的微型化,要保证移动、在线学习的流畅性,同时还要保证课堂教学的真实感,做到系统化、模块化、微型化相结合,可用性、技术性和教学性相统一。

2.3 面向社会服务“学工相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

微课程资源建设依据企业微培训项目的需求,针对实训中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技能点制作成若干微课程,作为实训项目的技术支撑网络课堂、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的空中课堂,构建新型的学习方式。数字微培训资源建设以企业项目需求为依据,按照真实的企业工作流程、员工考核管理与评价形式,设计实训的教学指导书、教学资源与考核办法,促进高职实训教学与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的吻合。

3 探索面向社会服务“学工相融”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

3.1 实现了真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的相互补充、教学促进

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在线上的虚拟课堂学习微课程,以解决实训任务中的问题,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与实训指导,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避免了真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相互脱节的现象,促进了高职实训教学与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的吻合。

3.2 解决了教学资源相对独立、系统性差的问题

微课程具有碎片性和无序性的特点,实训项目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复杂性、无理论性的特点。学生项目任务导引下进行实践,有针对性地利用微课程进行学习,形成链锁式的学生自主学习与岗位综合实践训练的过程,从而弥补了微课程和实训项目各自的不足。

3.3 增强了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的能力

高职院校共享雄厚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施、优秀的教学师资、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参与企业培训,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参与社会服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既实现了其社会服务职能,又提高了其社会认可度与知名度,实现了校企之间的互惠共赢。

4 结语

面向社会服务“学工相融”模式的人才培养,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参与社会服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实现了高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在校学生是企业未来的员工,员工是不在校的学生,高校教学资源通过这种方式完全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企业新的生产力;同时,微培训过程也能把企业需求和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学实践中,为充实完善高职的教学实践提供鲜活的经验和案例,使高职院校的教学更切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求,从而实现教学和培训的双突破,达到了校企双方的互惠共赢目标。

参考文献:

[1]丁立新,黄莉,郭凯.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模式的研究[J].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4):112.

[2]刘勤.“三微”理念实现逆市增长――访福建金苑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毛金华[J].纺织服装周刊,2013(10):78.

[3]蒋佳龙.基于微课程的在线教育应用模式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3.7、8:30-31.

[4]马艳红.高职为企业提供在线培训学习平台服务的研究[J].软件,2013,34(1):75-76.

[5]徐国锋,张俊.培训一个辐射一片促进一批-萧山供电局创新“微培训”实现员工素质“大提升”EB/OL]http:.cn/article/1204/art1204390.asp2012-07-26.电子参考文献.

[6]陈辉,芦茂季.广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策略探讨[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67-69、72.

基金项目: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研究》课题(项目号LZY13191)。

作者简介:马艳红(1973-),女,辽宁义县人,硕士,二级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信息技术与专业建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