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杜甫诗三首》思想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杜甫诗三首》思想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理解杜甫的悲秋

本课所选杜甫的三首诗都是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杜甫五十五岁时到成都投奔好友严武。严武于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杜甫失去了依靠,只好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漂泊。这时的杜甫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本想返回洛阳或长安,但因安史之乱以及各地军阀作乱,未能如愿。所以他心情很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是头。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此时他的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因此,他表面写秋天这一古老的意象,实则是排遣他胸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2.“丛菊两开他日泪”之争议

对这句话的理解素有争议。一是“丛菊两开”的“两开”具体指什么?一种说法为杜甫在夔州两见菊开。考察杜甫的行踪,他出川的当年曾在云安(今重庆云阳)度过了一个秋天,写《秋兴八首》时已到夔州,再历秋景。“两开”还应该从出川算起较确,故一般认为这首诗作于到夔州的当年。二是“他日”作何解?不同于课本注释的另一种解释为:“他日”即“来日”也。诗意为:“丛菊两开”,徒作来日回忆之泪耳,即“而今乐事他年泪”之意。清人钱谦益就是持这种观点,他在《钱注杜诗》中评道:“丛菊两开,储别泪于他日;孤舟一系,僦归心于故园。”解“他日”为“向日”(从前)或“来日”在训诂上都有根据,于诗意也各有所长,很难分出高下来。因此,在学习时,我们可以细加诵读,仔细品味这句话的真正内涵。

3.杜甫写王昭君的缘由

香草、美人是古诗中常用的意象,一般指高洁的品行。屈原在《离骚》中自比蛾眉,却被庸脂俗粉所嘲笑排挤。这是在朝廷中不得志的一种表达方式。女人貌美入宫被冷落,和杜甫怀才入朝不得志一样。杜甫咏王昭君,也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4.《登高》所表现出的情怀

《登高》一诗是公元767年杜甫在夔州所作。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这些都像浓云般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他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面对着奔腾不息、气势磅礴的长江,再看看自己沧桑的白发、老病的身躯,他不禁发出对漂泊生涯的感叹,对老弱多病的嗟伤,同时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从这首诗的积极意义,就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怀与对人世沧桑的无尽感慨。全诗通过所见的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5.《杜甫诗三首》分别之比较

《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声和秋色形象的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而来,令人惊心,抒发了诗人的忧国忧民和孤独抑郁之情。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似乎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以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深沉的怨恨。

《登高》:诗人通过重阳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潦倒一生、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由此可以看出,这三首诗表面上写的是秋色秋景、美人怨恨,实则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