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注学生心理 提高教学效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注学生心理 提高教学效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关注学生学习心理,达到教学同心,是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心理状态 效率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72-01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知识、情感等方面进行动态的人际交往的过程,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活动中,师生均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其中学生学习心理状态是关键,只有当学生有一种良好心理状态时,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无拘束、无忧虑、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教师的心态以及学生个体心理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会产生紧张、压抑、松散等不良心理状态,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实现师生心灵沟通,就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应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勤于动脑、动手、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课堂内既不“死气沉沉,一潭死水”,也不“热闹纷呈,杂乱无序”。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要动静自如,既不能全盘包办,也不能放任不管。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做到实验让学生自主完成,疑点让学生自主讨论,重点让学生自主归纳,知识体系让学生自主建构,切实解决学生“听得懂,不会做”、“只会做,不会说”的状况,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现状,以学生的眼光去审视学习内容,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步和心理上的协调,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课堂上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尽量减轻学生课堂上的心理压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层次的要求。

二、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与学生的心理息息相通,知学生所知,解学生所难,使教学同心。课堂上学生想什么,这是教师应随时关心的问题,教师要在学生未表露出自己的想法时,通过洞察其心理,及时探测和巧妙地点出其想法,实现与学生心灵上的沟通。如讲SO2性质时,把SO2通入澄清石灰水,看到石灰水变浑浊后又澄清,学生会想到CO2也有类似性质,此时教师可让学生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和学生一起思考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否一定是CO2?怎样检验无色气体是CO2而不是SO2?怎样检验SO2中是否含CO2?又怎样检验CO2中含SO2?通过共同思考,既加深了对SO2性质的认识,又使学生心理得到满足,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良好的学习心态。有些教学内容在教师看来似乎很容易,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接受这一知识就有相当大的困难,教师在课堂上要体谅学生的困难,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由难到易的转化,如在讲Cl2与Na0H溶液发生反应时,课本上的方程式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先从Cl2与H2O反应生成的HCl和HClO入手,告诉学生Cl2与Na0H溶液的反应,实际上就是Cl2与H2O反应生成的HCl和HClO与Na0H发生中和反应。通过学生对反应过程的理解,避免了对方程式的死记硬背,解决了学习中困难,增强了学好化学的信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应时刻注意学生听课的表情,课堂上老师在讲述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突然发现某些学生表情凝重,脸色不悦或皱着眉头,这表明学生思维出现了障碍若不及时排除,必然造成心理上的不和谐,使学生思维中断,无法继续学习,久而久之,将会使学生产生压抑的不良心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必须即时采取措施,对学生产生疑虑的知识点,再作详细的讲解,直到学生眉头舒展,面带笑容,点头称懂为止,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心态由压抑调整到愉悦,使课堂充满轻松愉快的气氛。

三、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想到青少年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去从事学习,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精力不集中、不听讲、无所事事、自由懒散的现象。为此,必须改变“满堂灌”、“满堂教”,教师主宰课堂以及单纯以学生“活动”为主,“强化过程,淡化结果”的种种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观察(探索)、思维(研究)、迁移(应用)的三个认知层次,在师生共同创设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中动手做、动眼看、动情读、动口议、动笔写、动脑思,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如在学乙醇的性质时,为研究乙醇中羟基氢的活性,可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要求学生对现象进行叙述,经过学生的相互提示、补充,得出如下实验现象:①钠放入乙醇中沉入试管底部;②钠与乙醇反应产生大量气体,钠没熔化;③随反应的进行,钠不断减少,并开始上浮,但上浮到一定高度又下沉,一上一下的现象反复出现,直至钠完全消失;④点燃产生的气体火焰呈淡蓝色。根据以上现象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得出以下结论:①乙醇的密度比钠小,但钠和乙醇的密度相差不大;②乙醇能与钠反应,但不如水与钠反应剧烈。③点燃产生的气体火焰呈淡蓝色,说明有氢气生成,由此得到乙醇分子中羟基上氢原子比较活泼,羟基上氢原子能被钠取代,但乙醇羟基氢的电离比水困难结论。通过以上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让学生学会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努力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氛围,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