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听课:教师互动促成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听课:教师互动促成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以学生的合作学习为主体的活动教学理念,随着“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推进,而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课堂上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已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生生互动、合作共进带来的显著的教学效果,吸引更多的教师关注课堂上的合作互动。然而,要追求活动教学效益的最大化,除了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不能不说是新的增长点,而提升这个新的增长点的立足点就是听课,这一观点也正是“生生互动”的活动教学给教师专业成长带来的启发。

听课,是个老之又老的话题。也许正是因为对其习以为常,听课这一教师间互动的、有效的教学活动,才长期为人所忽视。而校园里习以为常的“任务式”被动听课,则是听课的功能被弱化的重要原因。常有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在听别人的课时做些自己的事,或者几个人低声说话,能做一个忠实的“记录员”的就已经是很认真的了。试想,这样的听课有何效果?浪费了时间(听课者与被听者时间的浪费),破坏了和谐(上课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培养了惰性(认为听课活动就是走走过场)。长此以往,教师之间合作互助的纽带就会渐渐松散,作为教学活动中关键因素的教师群体,就会成为一群消极的、松散的、只会单打独斗的个体,积极、严谨、踏实的校园文化也就无法形成,学校、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听课的意义。

一、 从听课者的角度说,同行的课堂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在信息社会背景下,教师个体获取教育教学信息的渠道很多,纸质的、电子的、平面的、立体的、静态的、动态的,但无论哪种信息渠道都无法与课堂相比。

首先是课堂信息的全面性。小到一个知识点,再到课堂活动的方法技巧,大到教学理念、教学思想,都可以通过课堂得以传递。一个人的知识再全面,也不可能穷尽所有;一个人接触的信息面再广,总难免有盲点。在课堂上,了解别人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发现别人的不足,提升自己的理念;接触别人的理念,融会自己的思想。不同年龄、不同风格、不同知识背景、不同资历层次的教师都可以通过课堂获得新知与感悟。其次是课堂的现场感。置身于课堂与观看教学视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现场感,在课堂上听课者也是课堂氛围的一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感受,对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每一个细节的了解,都是最直接、最细致的。特别是课堂上许多非预设的、最能体现教学智慧的、在“那一个”情境中才有的教学环节,听课者只有走进课堂,亲身经历才能准确把握,而这些方面的“经验”也只有在“现场”才能收获得更全面。此外,许多听课的反思性收获,往往是在听课的现场第一时间得到的,因为当时的感触最真切、最深刻、最有价值。

二、 从被听者的角度说,同行的听课是对自己专业成长的促进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课堂上有人听课和没人听课还是有些不同的,同样被听者在课前的准备上也是有所不同的。特别是一些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公开课,教者会在课前进行各方面的准备: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方法的选用;从预习的安排,到课堂各个流程的精雕细刻;从教学辅助资料的印制,到课件等多媒体材料,都会进行全面细致的加工。备课时,还会考虑到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在课堂上该如何体现,本人的教学特长该如何凸显,课堂上的亮点怎样才能打动听课者,等等。总之,精心准备一堂好课,是对一个教师教学素养的全面“检阅”,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知识,会在“检阅”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成长,而这种成长是发自教师内在的真正的专业成长,这种成长给教师带来的教学自信,不是评课时的一些“溢美之辞”所能相比的。而教师教学自信的良性循环,是推动教师专业进步的最实在、最强劲的动力。可以说,某个时段被听课频繁的教师,一定是这个时段进步最快的教师,而不少教师专业水平的停滞不前,也与多年无人走进他的课堂大有关系。所以说,这种听课的“演习”进行得越多,教师的专业成长就越快。从这个角度说,这种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听课之后,教师不宜一走了之,而应主动跟授课教师以及其他听课教师一起交流听课感受,针对印象深刻的某个教学环节,与大家一起探讨、切磋。这样的互相交流,对于教者与听者是“双赢”的,互惠互利的。对于上课教师而言,教后的交流有助于固化自身优点,改进不足,而对听课教师来说,交流会进一步深化听课感受,甚至碰撞出更多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维深度与广度,使之成为一种经验。如果课前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着力点,那么课后的交流更是不可忽视,就大家共同关注的某个问题,借助课堂这一鲜活的材料,交流预设与生成过程中的得与失,让全体教师在同一层面上享有同样的收获,这样的交流才是高效的、高境界的交流互动。如果大家都碍于情面,评课时一味说一些虚假的好话,那么整个活动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长此以往,虚伪的教学风气和人际交往氛围就会得以滋长。此外,听课后要及时回忆补充,整理分析,梳理自己零碎的思考感受,使之系统化,更具条理性,在此基础上写出听课反思,提炼出一些共性,上升到理论层面。

总之,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听课这一教师间互动交流活动的重要意义,突破群体中对听课这一正常教学活动的“心理障碍”,制定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才能让建立在“生生互动”理念上的“师师互动”得以顺利开展,才会使听课这一低成本、高效益的教学活动,带动一个学校教师整体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