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中“空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大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如今子女离家上学工作,父母进入空巢期提前。借助埃里克森的生命发展阶段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进行需求评量,并利用优势视角看待此时的中年空巢家庭,希望能给处于“空巢期”的父母们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空巢中年;生命发展阶段;家庭系统;优势视角
一、前言
“空巢家庭”用小鸟羽毛丰满后飞离母巢来形象描述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分离出去,独立门户,只剩父母单独生活的景象。其是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段,以往中国老年家庭才有空巢现象,而今正呈现中年化趋势。自中国大陆推行计划生育以来,家庭中子女通常为独生,一旦独生子女的求学和工作期的到来,相当一部分中年夫妻提前进入“空巢期”。
当“三口之家”一下变为“二人世界”,家庭生活突然失去重心。家长心理状态并不能容易地随之改变,会产生分离的焦虑、失落等情绪,甚至有些家长会因其而导致长期失眠,最终影响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中年女性多面临退休或赋闲在家,身体则步入更年期阶段,生理失调和心理变化更易引发中年危机。
然而,危机意味着危险和机遇,若在此期间,无论是父母、家庭、其延伸家庭、社区还是整个社会,能够多方面调整配合得当,寂寞危机完全有可能转化成快乐契机。
中年空巢现已成为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现象,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因此,寻求解决中年空巢对父母的负面影响,使中年空巢家庭的父母平稳适应空巢期,促进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填补对于中年空巢现象的分析研究的空白之处,并进一步针对这种社会新问题的解决措施提出创新性和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如今,九月单飞,部分率先进入空巢家庭的父母已对孩子的过早离家感到不适,尤其对于女性的影响更大。此时我们的父母正处于这一阶段,我们了解他们的孤独,有责任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际,切实提出相应解决策略,让父母们顺利度过这一段艰难的岁月。
其二,由于针对这一主题的研究近几年刚刚起步,笔者认为有一定的拓展空间来使研究充满新意。
研究方法方面,近年来有关中年空巢家庭现象已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学术背景和舆论环境。在探讨其家庭现状、婚姻关系等问题时,个案研究不可忽视。笔者主要采用访谈法进行质性研究,对8个中年空巢家庭(共计26人)进行访谈,来获取中年空巢家庭的现状的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其中,参与访谈者基本情况如下:
三、文献回顾
就目前有关中年空巢家庭的研究来看,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存在着研究数量少、缺乏相对完整的理论指导、研究的程度不够深入的问题。现有的与中年空巢家庭有关的研究也只是在近些年来才出现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著作主要观点如下综述:
谭琳最早在论文中提出要关注由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构成的新“空巢”家庭。对于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和家庭关系长期处于基本稳定的状态,唯一的孩子长大成人离开父母时,家庭骤然间变成“空巢”与以往非独生子女空巢家庭相比,新空巢家庭的成员一般比较年轻。
潘金洪从风险的角度对独生子女家庭的空巢问题进行了探讨独生子女空巢家庭是一种全新的空巢现象,即随着独生子女的长大离家,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提前进入空巢期,他们在空巢期面临诸多的养老和精神健康损失风险,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独生子女父母要比非独生子女父母提前10年进入空巢期。
王静珊则指出伴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空巢家庭在形成因素、年龄结构、家庭关系和社会心理等方面呈现出了新的特征,并指出了城市新空巢家庭影响下的社会调适,认为社会调适需要在父母、子女和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积极跟进和通力配合。
从以上列举的几个相对有代表性著作中,可以看出,现阶段有关研究对这类家庭的特征及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等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经验数据支持,更多的是建立在根据理论假设合理推断的层面上。
基于上述认识,在此主要运用埃里克森生命发展理论、家庭系统理论及优势视角分析中年空巢家庭的需求,并在其需求评量的基础上提出相应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家庭处境
(一)成因
我国中年空巢家庭的出现,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计划生育政策实施20多年,对当代家庭结构产生了很大影响,是“中年空巢”现象的诱因之一。
第二、中年空巢家庭是人们的一种自觉选择。现在绝大多数青年人已经不愿意继续与父母同住,如果有足够的经济能力,都会选择与父母分开住,表明代际分居正在成为一个新趋向。
第三、由于社会流动的加速,年轻一代离家人数增多,年龄提前。经济活动造成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致使人力资源向发达地区流动,也加剧了“中年空巢”现象的蔓延和扩展。具体表现在一下两方面:一是外出求学,包括国内国外。持续多年的出国热,特别是近年出国留学的低龄化,大大增加了中年空巢家庭的数量。二是外出就业。一方面以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异地求职;另一方面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农村青年流向城市、谋求出路。
(二)现状
1、易引发婚姻问题。提前的“空巢家庭”和传统意义上的“空巢家庭”是有区别的。因为此时子女还没有成家,并没有完全脱离父母,事实上这是一个“空巢”的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很容易出现家庭婚姻生活的混乱。孩子的离开,会让他们的关注点突然没有了,一下子找不到生活的重心。
在访谈过程中,有家庭表示:
“生活一下变得空落落,现在我和妻子是大手拉小手,什么感觉都没有……”
2、严重时会导致家长一些心理疾病。独守“空巢”的夫妇往往会产生心理失调症状,这叫做家庭“空巢”综合征。该类综合征主要症状是心情郁闷、孤寂、失落,一段时间后会引发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和抑郁症,严重时会导致一些心理疾病。
3、孩子离家,也是重构夫妻关系和放松身心的好机会。平时以孩子为中心的生活可以转变为以夫妻双方为中心的生活,不仅可以从繁杂的家庭事务中解脱出来,也会有更多时间与另一伴沟通,为重塑夫妻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有一些家长则乐于看到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当子女自立门户后他们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自由,从此又可以四处旅游、寻求更富有活力的兴趣和爱好了。
4、中年空巢期同时也是事业辉煌的“第二春”。尤其对于女性而言,很多女性在婚后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了家庭,因而在事业上有些许遗憾。当孩子不在身边,各项条件都相对完善时,其也有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发展自己曾经梦想的事业,发展事业第二春。
五、问题分析及需求评量
(一)问题分析
上述材料已经显示“空巢”家庭低龄化的现象。随着一胎化政策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离家求学、就业和结婚,部份家庭提前进入“空巢期”的现象日益严重与普遍,四五十岁的“中年空巢”家庭将成为社会一个庞大的群体,是我们不可小觑的一个社会问题。
“中年空巢”群体既要经历个人生命周期的转型(从中年期到老年期),又要经历家庭周期的转型(从核心或主干家庭到空巢家庭),导致其在转型期面临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挑战。
当其期经历个人生命周期从中年到老年期的转型时,要面对遭逢老化的议题。因进入人体衰老进程中生理变化特别明显的阶段,可能会因内分泌失调,出现失眠、多梦、精力体力下降等生理现象,从而引发烦躁易怒的心理、焦虑等的心理现象,影响个人健康和生活质量。
当其经历家庭周期从核心或主干家庭到空巢家庭的转型时,可能因家庭平衡的打破,导致婚姻关系的危机,但也因有机会重温二人世界而建立起更亲密的关系。
由以上分析可见,中年空巢家庭可能面临的问题是:
1、因个人生命周期无法顺利过渡,产生失眠、精力体力下降、烦躁易怒等生理失调;
2、因家庭平衡被打破,夫妻双方的婚姻关系存在危机;
3、因缺乏良好的调试能力,面对孩子的离家,产生失落、无所适从等的心理失调。
(二)需求评量
1、人类发展的生命阶段理论
人类的发展是按照一种次序性的阶段来发展的,人们随着生命阶段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当生命从某个阶段改变到另一个阶段时,就称作“转换”。这是一种短暂的,由生命事件引发的状态。从中年到老年的过渡的过程中,生理、心理都会有所变化。在该阶段,女性处于更年期,多数女性能够平稳地度过,但也有少数女性被一系列症状所困扰,影响身心健康。对男性而言,也会面临中年危机,重新检视自己与工作的关系。但反应的程度和时间长短有所不同,通常与一个人的身体素质、文化教养和生活经历有关。而一个人的生活经历,特别是生育期的心理状态,对更年期的心理影响却往往是本质性的因此可协助其顺利地渡过人生转折的这一时期。
因此,“中年空巢”家庭的需求有:协助其顺利度过个人生命周期的转型。
2、家庭系统理论
把家庭看作一个系统,系统为了生存和维持运作,在其中力求关系的平衡。在核心家庭中,存在着一个“三角原型”,即母亲、父亲和孩子的三角形,在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家庭以该种方式稳定、规律和一致性地运作着。
孩子的离家打破了家庭的平衡,转变了家庭的生命周期。家庭不再以“三角原型”的路径发展下去,变成了只剩两角,夫妻双方必须在家中没有其他人可形成三角形的情况下重新协调彼此的关系。家庭在该发展阶段中可能遭遇运作困难的情况。若婚姻满意度低,易引发冲突的情绪,使人很难继续待在这段关系中,如果再转化为冷漠,极易疏离,最后导致婚姻关系的瓦解。
由于家庭生命周期的进程,个别家庭成员在走过他们自己发展阶段时,虽然每个阶段之间的转换不是断裂的,但每个转折点都造成一些需求,家庭必须不断调适和改变以维持稳定。夫妻双方需要调整家庭关系,如角色规则、关系的权力分配等,以重新建立一种彼此满意的关系,以维持家庭的平衡。
因此,“中年空巢”家庭的需求有:构建新型夫妻关系,恢复家庭的平衡。
3、以优势视角看待家庭
家庭面临的危机,同时造成了不稳定性和改变的机会,风险与机会并存。倘若只以问题取向看待家庭,会忽略家庭内在的优势,因此应该发掘出家庭的优势和健康因子。孩子的离家,父母会突然感到精力无法释放,甚至找不到自己,以优势视角看待的话,反而是其人生的第二个起步,是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价值的契机;又或是重温夫妻两人关系的好时机。
如果家庭中,夫妻的情感连接是紧密的、亲子关系是亲密的、沟通是正向的且富有弹性,便会产生良好的调适能力,在变动和稳定间取得平衡,不一定要依赖外界资源。
因此,“中年空巢”家庭的需求有:增强其心理调适能力。
六、解决策略
由上述问题需求以及理论的分析,我们对中年空巢家庭的问题解决有以下三大目标与其相对应的策略。
(一)重塑自我价值,增强独立意识
父母进入更年期,容易身心消极。在这期间,如果生活调整得当,生活满意度就会增加。把孩子离家这个时期,当作第二人生的起步,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价值的契机,便可顺利度过个人生命周期的转型。因此要另寻一个生活的目标,重新建构一种生活方式,体现自身价值。
“中年空巢”不同于传统的空巢家庭,中年夫妇大多有自己的事业,只要转变对中年的认识,积极面对,主动调节,一般都能摆脱空巢期的不适感。有目的放松自己,劳逸结合,给心灵放假适应新的生活。
另外,父母自身的观念需要转变,彻底破除“亲子一体化”心理,真正切断亲子的“心理脐带”,从心灵深处树立起独立意识,做一个精神独立的人。
其次,在子女未离开时,就调整自己的生活重心和节奏,抛开“一切围着孩子转”的观念。若子女已离巢,父母则要面对现实,理解并尊重孩子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做到不过分关注孩子,更不苛求孩子定期与父母联系,学会独立安排好自己的中老年生活,做好充分的自立养老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
因此,社区可以开设中年咨询热线,或者组织动员社区的中年人参与公益活动等。使其重新明确在家庭生活中的定位与社会角色的扮演,发挥优势,找到成功的突破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构建新型夫妻关系,重塑美满婚姻
“空巢”中年人必须意识到,亲子只能相伴一程,真正相伴长久的是夫妻。因此,夫妻双方需要重新审视婚姻生活,重新协商,调整家庭关系,如角色规则、关系的权力分配等,构建新型夫妻关系,以重新建立一种彼此满意的关系,以维持家庭的平衡。
夫妻是否有亲密的情感联系以及正向的互动对维系一个幸福的家庭非常重要,日常的倾诉交流沟通必不可少。
因此,可鼓励夫妻双方建立共同兴趣,重塑或恢复失落的家家庭仪式和例行活动,增进共同活动时间,重温二人世界的生活。
譬如可以建议在日常生活事件中,共同行动,如每天一起买菜、做家务,周末出游等;也可提醒其注重家庭生命周期的仪式,如相识纪念日、结婚纪念日等,充分享受夫妻情感交流,愉快而舒适地度过第二次蜜月。如此一来,“空巢”生活就可以过得有滋有味,夫妻感情也历久弥深,从而更快适应“中年空巢”家庭的生活状态。
(三)加强对家庭的社会支持力度
1、家庭内部
家庭成员间要关爱、支持。就子女方面而言,不仅要对老人承担赡养义务,安排好他们日常的生活起居,子女还应理解父母,通过多打电话回家问候,抽空常回家看看等方式,让父母放心,在心理及精神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慢慢适应“中年空巢”生活。
2、家庭外部
通过社会扶助政策,增强中年人力资源的可开发性、可配置性和可延续性;增加公共文化设施,健全小区服务体系,满足中年“空巢”家庭日常文化娱乐生活需求;改善空巢家庭居住格局,鼓励两代人就近居住等措施,提升中年“空巢”家庭的生活质量。
七、结语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们心里都很清楚,自己的父母,包括中国的大多数父母在内,一生为了孩子,几乎没有别的乐趣,一旦抚养孩子这个事情完结,孩子离了巢,内心空虚也是在所难免的。作为她们的孩子,我们每个人成长以后都是独立的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世界和生活,我们可以行孝,只是不能像儿时一样在母亲周围做她们的“贴身小棉袄”。
“不是子女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对子女的依赖无法消除”,这是问题的关键。作为他们的孩子,我们现在能做的,是及时行孝,多给父母打打电话、写信、视频,让他们心理得到更多的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