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沈阳盛京大街3号地下过街通道的防水设计及防水施工要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沈阳盛京大街3号地下过街通道的防水设计及防水施工要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以沈阳盛京大街3号地下过街通道为例,介绍了城市明挖地下过街通道的防水设计理念及防水施工要点,为类似明挖地下过街通道的防水设计提供参考实例。

关键词:明挖地下过街通道;防水设计;防水施工要点

Abstract: Taking Shenyang Shengjing Street underpass 3 as an example, introduces the city open excavation underpass waterproof design idea and construction main points of waterproof, for similar open-cut underground street passage waterproof design provides the reference example.

Key words: Open excavation underpass;Waterproof design;construction main points of waterproof

中图分类号: 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愈加繁忙,有效组织人流与车流的通行是每个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必须重视解决的课题。地下过街通道能有效的把人流与车流分开,增加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确保行人过街安全,且对市容影响小。基于地下过街通道的以上优点,近年来,设置地下过街通道已经成为城市道路人流集中地段行人过街的主要选择。

工程概况

盛京大街3号地下过街通道,位于盛京大街―蒲田南一路丁字路口南侧,盛京大街道路全宽为94米。本通道下穿盛京大街,主通道净宽7.0 m,净高3.65 m,过街通道长100.7m,主通道截面形式为单口矩形框架结构;通道在盛京大街两侧各设置2个出入口,出入口净宽4.5m,,全通道共4个出入口。主体结构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明挖顺筑法施工,基坑采用放坡开挖。盛京大街3号地下过街通道平面布置见图1。

图1盛京大街3号地下过街通道平面图

结构防水设计

2.1场地水文地质

勘察期间在钻孔内测得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2.0~4.5m,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3.2~4.3。其主要补给为大气降水和区域径流。地下水随季节变化,年变幅为1.0~2.0m。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设计抗浮水位按照水位标高70.000考虑。地下过街通道主通道板顶标高为70.000。

2.2 结构防水设计原则及标准

(1)结构防水设计遵循“以防为主、防排结合、刚柔相济、多道防线、综合治理”的原则。

(2)确立钢筋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体系,即以结构自防水为根本,采取措施控制结构混凝土裂缝的开展,增加混凝土的密实性、抗渗性、抗裂性、防腐蚀性和耐久性等性能;以变形缝、施工缝(包括后浇带)等接缝防水为重点,同时在结构迎土面设置柔性全包防水层。

(3)结构采用“结构自防水+附加全包柔性防水层”的防水方案,满足一级防水标准,通道结构不允许出现渗水部位,结构表面不得有湿渍。

2.3结构防水材料

结构自防水采用C30钢筋混凝土,抗渗等级P8。

全包柔性防水层:底板和侧墙采用预铺式冷自粘防水卷材,顶板采用聚氨酯涂膜防水层。地下过街主通道防水横断面图见图2。

图2地下过街主通道防水横断面图

2.4重点部位防水设计

重点部位主要指变形缝和施工缝等特殊位置,这些部位是结构自防水的薄弱位置,也是地下水渗入结构内部的首选部位,重点部位防水设计关系到整个结构防水成败,必须给予重视。

盛京大街3号地下过街通道变形缝防水设计:侧墙和底板采用35cm宽钢边橡胶止水带+32cm宽的背贴式止水带进行防水处理。同时在侧墙结构内表面预留凹槽,设置不锈钢板接水盒。由于明挖顶板无法设置背贴式止水带,采用结构外侧变形缝内嵌缝密封的方法与侧墙背贴式止水带进行过渡连接形成封闭防水,同时在结构内表面变形缝两侧预留凹槽,设置不锈钢板接水盒。顶板、底板及侧墙的变形缝防水节点图见图3。

图3顶板、底板及侧墙变形缝防水节点图

盛京大街3号地下过街通道施工缝防水设计:迎水面结构施工缝部位均采用单条止水胶(专指遇水膨胀止水胶)并预埋注浆管的方法进行防水处理。遇水膨胀止水胶应具有一定的缓胀性能,属不定型产品,挤出后固化成型,成型后的宽度为20mm,高度为10mm,高宽误差均不大于-2mm,采用专用注胶器均匀挤出粘结在施工缝表面。注浆管采用专用扣件固定在施工缝表面结构中线上,注浆管应与施工缝表面密贴设置,任何部位不得出现空鼓,固定间距20~25cm,沿施工缝通长设置。注浆管采用搭接法进行连接,有效搭接长度不小于2cm(即出浆段的有效搭接长度)。顶板、底板及侧墙的施工缝防水节点图见图4。

图4 顶板、底板及侧墙施工缝防水节点图

结构防水施工要点

3.1聚氨酯涂膜防水层施工要点

(1)基层处理要求

1)顶板结构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用木抹子反复收水压实(采用钢抹子压光时,会造成基层表面过于光滑,降低涂膜与基层之间的粘结强度),使基层表面平整,其平整度用2m靠尺进行检查,直尺与基层的间隙不超过5mm,且只允许平缓变化。

2)基层表面的气孔、凹凸不平、蜂窝、缝隙、起砂等,应修补处理,基面必须干净、无浮浆、无水珠、不渗水;当基层上出现大于0.3mm的裂缝时,应骑缝各10cm涂刷1mm厚的聚氨酯涂膜防水加强层,然后设置聚酯布增强层,最后涂刷防水层。

3)所有阴角部位均应采用5×5cm的1:2.5水泥砂浆进行倒角处理。

(2)防水层施工顺序及方法

1)基层处理完毕并经过验收合格后,先在阴、阳角和施工缝等特殊部位涂刷防水涂膜加强层,加强层厚1mm,涂刷完防水涂膜加强层后,立即在加强层涂膜表面粘贴聚酯布增强层。严禁涂膜防水加强层表面干燥后再铺设聚酯布增强层。加强层施工完毕后开始进行大面的涂膜防水层施工,防水层采用多道(一般3~5道)涂刷,上下两道涂层涂刷方向应互相垂直。当涂膜实干后,才可进行下道涂膜施工。

2)聚氨酯涂膜防水层施工完毕并经过验收合格后,应及时施做防水层的保护层,平面保护层采用7cm厚的细石混凝土,在浇筑细石混凝土前,需在防水层上覆盖一层350号的纸胎油毡隔离层。立面防水层(如反梁的立面)采用厚度不小于6mm的聚乙烯泡沫塑料板进行保护。

3.2预铺式自粘防水卷材施工要点

(1)基层处理要求

1)所有铺设防水层的基层表面均应坚实、干净、平整。平整度应满足:D/L≤1/20,其中D为相邻两凸面间的最大深度,L为相邻两凸面间的最小距离。并不得有疏松、起砂、积水和明水流。

2)底板采用垫层混凝土自找平,局部不满足铺设要求的部位采用1:2.5的水泥砂浆进行找平处理。

3)侧墙保护墙结构表面采用水泥砂浆进行找平。

4)所有阴阳角部位均采用1:2.5水泥砂浆倒角,阴角可做成5cm×5cm的倒角。阳角可采用水泥砂浆圆顺处理,R≥30mm。

(2)防水层施工工艺

1)首先在达到设计要求的阴、阳角部位铺设加强层卷材,加强层卷材宽度为50cm。防水层采用单面粘预铺式卷材,靠近底板垫层及围护墙面一侧为非粘结面(PE面),与结构外表面密贴面为有隔离膜面(粘贴面)。

2)侧墙防水层采用机械固定法固定于围护墙表面,固定点距卷材边缘2cm处,钉距不大于50cm。钉长不得小于27mm,且配合垫片将防水层牢固地固定在基层表面,垫片直径不小于2cm,厚度不小于1.0mm;底板除阴阳角等特殊部位需要机械固定外,大面防水层可直接搭接;顶板采用专用底涂粘结。

3)相邻两幅卷材搭接宽度10cm。将钉孔部位覆盖住。要求上幅压下幅进行搭接。

4)底板防水层铺设完毕,在绑扎钢筋前,除掉卷材的隔离膜,及时施做细石混凝土保护层。侧墙防水层应采取临时保护措施确保防水层不受破坏。

5)防水层破损部位应采用同材质材料进行修补,补丁满粘在破损部位,补丁四周距破损边缘的最小距离不小于10cm。

6)卷材末端及切口处搭接,应使用专用胶带封口。混凝土应在防水层安装结束后40天内浇捣完成。

3.3止水带的施工要点

1)止水带固定在结构钢筋上的间距不得大于40cm,固定应牢固、可靠,不得出现扭曲、变形等现象。

2)底板和顶板变形缝部位的止水带应采用盆式安装,保证振捣时产生的气泡能够顺利排出,使止水带部位的混凝土与止水带之间咬合密实不透水。

3)止水带部位的混凝土应进行充分的振捣,保证变形缝部位的混凝土充分密实,这是止水带发挥止水作用的关键,应切实做好。振捣时严禁振捣棒触及止水带。采用钢边橡胶止水带的变形缝两侧各350mm范围内混凝土结构的厚度不应小于300mm,否则需要在此部位采用与结构同标号混凝土加厚处理。

4)钢边橡胶止水带的现场接头均应采用热硫化法对接。

5)止水带纵向轴线与变形缝中线应对齐,偏差不得大于30mm,止水带与变形缝表面应垂直布置,误差不得大于15度,止水带任意一侧混凝土的厚度不得小于15cm。

结束语

(1)沈阳盛京大街3号地下过街通道于2011年建成,防水设计良好,通道结构未出现渗水部位,表面无湿渍。

(2)通过对盛京大街3号地下过街通道防水设计主要思想及防水施工要点的阐述,希望对其他类似地下明挖过街通道的防水设计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贺少辉主编《地下工程》,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

[2]规范《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3]规范《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T191-96)

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唐理想1980年6月出生民族汉

工作单位:沈阳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2007年毕业于东北大学结构工程专业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市政工程结构设计工作,工程师,国家注册一级结构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