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民族地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民族地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列举了民族地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分析其职业倦怠的成因,提出应对策略: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努力改善教师经济待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广泛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适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减轻教师工作压力等。

[关键词]民族地区 高校教师 职业倦怠 对策

[作者简介]卢佳(1967- ),女,四川邻水人,西昌学院文化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民族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四川 西昌 615022)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072-02

近几年来,我国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有了迅猛的发展,社会也给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和高校教师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既要考虑民族地区对人才的需求,也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既要考虑学校的发展,也要考虑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民族地区文化的变迁与社会的变革,也冲击着传统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传统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与现代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正发生着强烈的碰撞,加之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之间激烈的竞争等,民族地区高校的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会产生更多的困惑,心理健康方面出现诸多的问题,尤其是职业倦怠表现比较突出。因此,关注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探寻相应的对策,对于促进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健康成长,促进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族地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1.情绪衰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没有工作热情,情绪烦躁,易怒,感到前途渺茫,对周围的人、事物漠不关心。对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常是处于疲于应付状态。工作中缺乏应有的激情和动力,没有创新兴趣、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差,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对待工作。工作态度消极,对教师或学生没有耐心、态度恶劣等。

2.缺少成就感。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认为自己的工作可有可无,没什么意义。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的教师,由于学生素质整体偏低,教师对工作的无力感、无奈感较高,成就感较低。

3.心理效能低。目前,我国民族地区高校发展速度过快,各高校间的竞争也非常大,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地工作,导致教师的心理效能低。具体表现为: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课堂教学等方面失误多,完成工作速度慢、质量低、时间观念差等。

4.躯体化症状明显。躯体化症状是指由于心理问题而引发的身体不适,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头痛(偏头痛),睡眠质量差、失眠,胸闷、心悸和心血管、胃肠道不适,四肢乏力、容易疲劳,减退、淋巴结肿大、经常性感冒、莫名低热等。在民族地区高校教师中这些躯体化症状比较明显。加之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使教师们身体素质下降。而身心相互影响,这也会加剧躯体化症状。

5.人际关系障碍。表现为:与同事相处时常多疑,排他情绪明显,过度设防;不主动、积极地与学生及学生家长接触,对学生大多持消极、否定态度。

二、民族地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地域原因。(1)地域生活条件、工作条件的局限。民族地区高校大多数地处非中心城市,学校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师的生活条件、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学校的实验设备、图书资料比较匮乏。学校的地域原因使很多教师不愿到民族地区工作,即使是在职的一些教师也不安心工作,易产生职业倦怠。特别是内地到民族地区工作的教师,大多数希望通过考研或工作调动,离开民族地区。(2)地域经济发展的局限。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教师在经济上有相关的补贴政策是“对在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工作的教师,在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上应当给予特殊照顾,具体办法由当地人民政府参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制定”,这样事实上将对民族地区教师给予补助的财政责任转交给了当地政府。由于大多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对于当地政府来说,要在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上给予教师特殊照顾难度很大,所以,民族地区教师的经济待遇较差。(3)教育观念落后。民族地区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一些家长甚至认为孩子接受大学教育无太大价值,家长的这种态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使学生丧失学习动力,没有上进心。面对这样的状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2.职业压力过大。(1)来自生活的压力。大多数民族地区高校都地处非中心城市的偏远山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教师经济待遇较差,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较差,所以,民族地区的教师来自生活的压力也比较大。(2)自身发展的压力。其一,教师一方面要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敬业与奉献,另一方面又不免受经济待遇、工作环境较好的地区或行业的诱惑,这种矛盾与冲突给教师带来了心理压力。其二,民族地区教师由于环境所致,升职、深造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相对较小,但是教师这方面的需求又很强烈,所以造成心理压力较大。(3)教师工作超负荷,工作压力过大。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数量普遍不足,不能满足学校发展和教学的需要,教师的工作强度非常大。加之目前我国高校还缺乏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学校仍是主要以科研、职称等来评价教师,教师还承受着巨大的发展压力。

3.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困难。(1)语言障碍。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在多民族共处的民族地区,学生、家长、同事在一些场合使用本民族的母语,有的学生在刚进学校时甚至是只讲母语,因此,教师在人际交往时常常会受到语言的阻碍。(2)文化差异的障碍。民族地区往往是各民族的文化共存,且各民族文化间有较大的差异,教师在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等交往时就存在一定的障碍。加之高校内部学科专业相对独立,且门类众多,学科之间很少交流。并且高校教师工作的独立性、自主性较高,如果系科之间、学院领导之间存在不科学的竞争,形成一些非正式群体,彼此之间心存芥蒂、各自为政,那么,人际关系障碍就会更严重。

4.社会适应较差。一般民族地区的教师由于受所处的自然环境比较闭塞、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社会环境过于单一、人际交往的空间狭窄等因素的影响,他们遇到冲突和挫折时,难以采取适当的策略,调整自身的心理和行为,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存在困难。

5.缺少社会支持。民族地区高校的教师比其他地区的教师更少地感受到来自朋友、家人、同事和单位等的支持。民族地区的高校大多数地处非发达、非中心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教师数量不足,工作任务繁重,教师工作压力大等,这些都使得教师们的交往对象、交往空间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另外,因自己工作的学校远离父母、亲人和原有的社交圈,一些教师很难经常、及时地得到来自父母、亲人、朋友的支持。

6.学生基础较差,人才培养的层次低,教师缺少成就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或偏远的山区,由于受教育条件、经济环境等的影响,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且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比较落后,人才培养层次低。另外,家长的教育观念淡薄,有家长甚至认为,教育让人们走向赤贫。诚然,目前,民族地区的一些家庭中用于孩子高等教育的费用确实占了家庭开支的很大一部分比例,但这并不是教育本身带来的结果。

三、民族地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1.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努力改善教师经济待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与其社会因素互相影响。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相对落后,民众的教育观念淡薄,教师的经济待遇较差。在民族地区,必须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发展教育,改变教育观念,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经济待遇、生活条件,提高其社会地位,从而减轻教师的生活压力,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2.广泛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适应。在民族地区的高校中,各民族之间存在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和人际交流带来一定的障碍。因此在高校中应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适应。如设置民族文化的系统课程让师生了解、热爱我国各民族丰富灿烂的文化,包括学习了解各民族的语言、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等。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减轻教师工作压力。(1)建立科学的民族地区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稳定在职教师队伍。受民族地区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继续教育是民族地区教师实现终身学习和自身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因此民族地区教师继续教育机构的观念、职能等都应做适当的调整。在职能上,民族地区教师继续教育机构的职能应更丰富,应承担教师教育理论学习、教育价值观引导、科研指导等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工作。在形式上,不要仅仅局限于现有的进修或培训形式,要拓展形式,如专家走进学校、课堂,短期培训与长期发展规划相结合,教师自身发展与地区需求相结合等,创新教师培训的形式。(2)制定符合民族地区高校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倾斜政策吸引和稳定民族地区高校的师资来源。现在国家已有一些对民族地区师资的倾斜政策,但是由于力度不够、可操作性较差等原因,实效性较差,因此,应强化政府行为以保证师资的正常补充,吸引优秀的教师到民族地区高校任教,为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进修、学习、深造、提高创造条件,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和个人生活提供保障,这样才能稳定教师队伍。(3)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教师自身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在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自身发展需求受到地域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状况的限制,这也成了教师流失的原因之一。民族地区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教师自身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如帮助教师制定自我发展规划,拓展教师的发展空间,建立激励机制,加快教师专业发展步伐等措施,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从而稳定民族地区高校的教师队伍。

4.营造良好的氛围,构建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缺乏社会支持是导致民族地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家正着力开发中西部,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教育,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心理发展与职业成长背景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从社会的角度形成重视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对于改善民族地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从政策、管理、服务和教师评价体制等各方面为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推行人性化管理,校领导要深入课堂、深入教师生活,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开展各种师生共同参与的科研活动,加强教师与同事、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联系,拓展教师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让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精神和物质上的慰藉、关怀、尊重和帮助。

5.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适应能力。目前,民族地区高校的教师承受着职业期待与社会现实偏差带来的职业压力与焦虑,若教师缺失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必将造成教师职业的不良适应,进而产生职业倦怠。要改善这种状况,客观上要求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道德规范有深刻的认识;教师自己要给教师职业道德赋予一定的价值,这是教师对其职业适应的前提,具体来讲,就是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不可缺失性。

6.加强民族地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目前,我国民族地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比较薄弱,虽然很多学校都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信箱等,在课程设置中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这些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信箱都没有实质性地开展工作,只是做样子、走形式、走过场,而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所以,加强民族地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教育发展的需求也是学校、学生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加强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树立现代的健康观;通过专业培训,掌握必要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知识,当遇到心理问题时,敢于面对现实,善于客观评价自我,主动寻求专业帮助;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一方面帮助学生,另一方面提高自己的自我调节能力。

7.培养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其自我效能感。(1)让教师正视客观现实,引导教师积极归因。民族地区的客观现实是:地域处于劣势,经济、教育发展较落后,教育观念落后,学生素质较差等,这些都是短时间较难改变的,必须让教师正视现实。同时引导教师对各种教育、教学结果进行积极归因。(2)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体系及合理的激励机制。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信心和热情,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潜能,深化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念和理想,从而有助于教师形成和加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3)给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采取多种形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在职进修、脱产学习、学历培训等形式,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董淑花,黄依林.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2]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佘双号.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与调适[J].学习月刊,2010(12).

[4]王琦.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与维护[J].领导科学,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