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科研热点落后国际8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科研热点落后国际8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雨季到来后,因排水不畅造成的全国性都市“看海”潮,让人们想起雨果在《悲惨世界》中的这句话+。

今年夏季,发生在全国各地的暴雨让很多城市陷入一片混乱中。我国城市规划中,有关城市暴雨雨涝的设计有何缺陷?长久以来被忽视的城市排水问题,对一些科学家而言并不是什么新课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科学家感兴趣的课题,却因为不是“热点”而通不过评审。记者就此问题专访了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铮,他指出,我国科学研究的热点,往往是8年前国际研究的热点;也就是说,我国比国际上对同样问题的研究落后了整整8年时间。

科研立项的曲折申请路

8年,中国人民用这个时间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8年,《智取威虎山》里的小常宝从小女孩长成了大姑娘。8年的时间,对于科学决策的滞后已经足够漫长了。中国科学院政策所研究员王铮讲述了3个他申请立项的故事。

被耽搁的太湖水污染治理

王铮研究员介绍,太湖流域的水污染问题他是最早关注者之一。早在1996年,王铮研究员当时参加了中国科学院长江三角洲发展问题院士考察团,当时王铮研究员所在的单位还没有院士,王铮是破格提拔的研究员,也被邀参加了对太湖的考察。在考察中,太湖水污染的问题引发了他及众多学者的关注。

1999年,王铮研究员和清华大学何强教授、天津大学陶建华教授,共同提出长江三角洲的水污染治理与太湖流域管理问题,建议作为攻关课题,但该项目没有被接受。2007年,太湖水污染问题集中爆发,湖面漂浮的大量蓝藻导致湖水缺氧性恶臭,污染严重,并威胁到无锡居民的正常用水,太湖的水污染导致无锡人不得不喊出“保卫母亲湖”的口号,这时人们才开始重视太湖的水质问题,太湖水污染的问题才被列入到研究的议事日程。从1996年太湖污染的问题被关注,到2007年太湖水污染大面积暴发,这个过程也经历了8年时间。如果1996年他们的建议列入“十五攻关计划”,2005年结题,2007年也许就没有太湖水污染问题。

城市环境灾害课题3次被拒

尽管进入中科院政策所已有10余年,但王铮研究员最初研究的并不是宏观的政策和管理学,而是地理课题。早在1992年,他还在中科院地理所工作,协助张丕远教授负责研究“地球(表层)系统复合自然灾害活动基本规律”。他说,当时这个项目中有一部分就是研究城市暴雨雨涝灾害活动规律。

接下来的设计有些工程化,想研究容易积水的下垫面地段,暴雨过程成灾的城市地理分布规律以及不同地理环境下,灾害的发生、发展与衰退,以及最优河渠网络等问题。“当时我还发明了个名词,叫‘城市工程地貌学’。”王铮研究员说,可惜的是,在1994年鉴定课题的时候,他们的这个项目被否决了。“当时评审的人说,城市雨涝有什么研究的,哪里下雨哪里就涝。”

此后不久,王铮研究员由地理所转至政策所工作,他的第一次尝试宣告失败,“这让我体验了孩子夭折的痛苦”。

但王铮研究员并未对城市地理灾害的科研项目死心。1999年初,王铮研究员应邀兼任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部地理信息科学开放实验室主任。2003年前后,华东师范大学的许世远教授再度提出城市自然地理学的项目建议。王铮研究员是这个队伍中的一员。

同时,华东师范大学的周乃晟教授也提出,我国亟须开展城市“河渠网络设计”的研究。因为周乃晟教授是上海普陀区政协委员,她在上海普陀区的调研中发现了这个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的建筑有很多是上世纪苏联援建的建筑,其地下排水也是沿袭苏联的。当时的情况是,每年一下雨,大学校园里就起雨涝,我的研究也是从这个身边的情况入手的。”王铮研究员说,当时他通过教育部和上海市委相继上报了这一项目,希望得到认可。

“但当时国外研究城市雨涝的不多,上面认为不是热点科学问题,又被淘汰了。”王铮研究员回忆,当时的情况是,有关部门征集对于城市建设的课题,“当时车越来越多,路越修越多,交通越来越堵塞,所以后来获得通过的是交通建设方面的”,而他的课题是有关城市基础建设、自然灾害防御的,自然和当时的热点搭不上界。

王铮研究员回忆,10余年来,就城市的自然地理学和城市环境灾害的课题,他先后向不同的部门申报过3次,但无一次获得通过,

绿色GDP核算的起落

1996年,王铮研究员与国家统计局吴优、曹克瑜同志和国有资产管理局钱阔同志,给国家基金委有个部门建议了个重点课题,是关于中国绿色GDP核算基本方法研究。经过这个部门初评,项目建议没有被接受。1996年如果我们跟进,我们不会落后。可是基金委请的评审专家没有在1996年认识到这个问题。这些专家的普遍认识是1999—2000年大量的绿色GDP研究出现时,知识性跟进。结果人云亦云,仓促上马了。2004年我国大规模展开了绿色GDP核算,吴优同志是负责人之一。中国绿色GDP核算基本方法从提出到我国大规模展开绿色GDP核算,这个过程也经历了8年。

2002年,王铮研究员的学生刘扬在完成博士论文时,发现绿色GDP核算存在许多困难,2003年刘扬的论文送审时遭到有的人的否定,以至于经过4位院士重新评审才得到答辩。2007年,有关部门终于暂停绿色GDP核算。回头想一想,如果1996我们的建议被通过,按基金研究速度,8年我们已经完成了两个回合的研究。2004年对绿色GDP核算研究就会有了坚实的基础。王铮研究员激动地说:“刘扬和我发现的问题会更早发现,后来暴露的问题,也会解决,2007年就不会被动了。”

何为“8年之痒”?

王铮研究员总结说:“以上3个故事的共同特征是,我们把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拖延了8年,当发现相应的科学问题要解决时,又不得不仓促上马。”

也就是说,科学界在进行科研项目立项时,往往会有一些专家拿着国外的热点做展示,要求科研人员当作研究的热点,而不去结合我国的现实需要。“比如城市排水问题,我国1949年前没有标准,1949年后教条地学习苏联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但实际上,他们的城市河渠系统建筑标准并不适合我国的自然地理条件。这就埋下了‘定时炸弹’。”王铮研究员说,与此相比,欧美很多国家是因地制宜地制定自己的城市河渠标准,所以城市雨涝问题不太突出。“而SCI(科学引文索引)不大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因此,雨涝规律和气候变化下雨涝的适应问题也就成不了世界性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