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格言》:奇正相生 多元开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格言》杂志是由黑龙江出版集团主管主办的文摘类期刊,创刊于2003年11月。它以提高青少年语言修养和生存智慧为宗旨,开启语言智慧,彰显时代精神,既新锐时尚、轻松活泼,又深邃有趣、风格独具,深受广大青少年学生喜爱。
《格言》创刊时为月刊,2005年底改为半月刊,2013年4月改为旬刊,新增月末刊《格言·口才版》。除正刊外,《格言》还打造了一系列多样化的增刊、特刊、主题图书等。近10年来,《格言》一直保持快速发展势头。2007年11月,创刊4年的《格言》月发行量突破百万大关,成为强势崛起的期刊新秀。
“奇正相生”是我国军事家孙武的重要战术思想,“正”指常规战术,“奇”指出其不意的战术。两者辩证地有机结合,变化无穷,让敌人摸不着头脑,从而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收益。笔者认为,《格言》成功的关键在于“不走寻常路”,从“奇”处入手,辅以“正”见,将别出心裁、创新求变落实到了编辑、运营的各个方面,开辟了迥然不同的新天地。
打造“充满青春活力的语言读本”
在我国期刊的庞大方阵中,文摘类期刊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作为“后来者”,《格言》通过独特的内容定位和读者定位赢得了发展空间。
《格言》的创办,得到文摘期刊界的两位名家——胡守文、郑元绪的谋划指导和智力支持。胡守文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多年,兼任过《青年文摘》主编、《中国青年》总编辑,被誉为国内最有前瞻性思考的编辑出版家之一。郑元绪是《读者》杂志的主要创办人之一,主持《读者》编辑工作多年,在《读者》发展上居功至伟。从胡守文本人的回忆看,《格言》杂志的办刊思路已经基本成型。两位期刊名家的指导帮助,让《格言》一开始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内容主题化。文摘类期刊内容多“大而全”,强调综合全面、包罗万象。《格言》开创性地为杂志内容设定了一个主题——语言。围绕这一主题,杂志从语言的不同表现方式入手,编选深刻、优美、幽默、睿智的语言作品精粹,着力打造“充满青春活力的语言读本”。由此,《格言》凭借内容的主题化、专门化,与其他普泛化、杂糅化的文摘类期刊区别开来,也规避了与《读者》《青年文摘》等文摘大刊短兵相接的同质化竞争,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蓝海”。
《格言》以“语言”为切入点,将语言与个人成就、能力等结合起来,彰显其重要性。按照这个逻辑,语言就不仅仅是“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而是所有期望有所成就者必须娴熟掌握的工具和载体,语言因此有了当下热捧的成功学意义。
主题化并不会导致内容的单一化,甚至可能有利于杂志在一个点上深度开掘,绽放异彩。细察版块和栏目设置可以发现,在“语言”主题的统领下,《格言》巧妙地涵盖了历史与现代、书面与口语、传统文本与新媒体文本、思想与情感等多个维度,为青少年读者提供了多姿多彩的阅读素材。
读者细分化。发刊词中,《格言》自称主要是“针对青少年的语言训练”,目标读者以高中学生为主,扩展至初中高年级学生和大学低年级学生。社长李彤认为,“这是一个被社会、家庭广泛关注和爱护的庞大群体,也是文化消费的主体”。
将读者定位为中学生,《格言》的“语言”主题优势明显。涉世之初,青少年学生需要语言沟通技巧和素材的指导,语言也是他们写好作文、表达情感的基本工具,而博客、帖子、段子、短信等新媒体文本,犹如当代“世说新语”,也是他们相对单调的学习生活中的一大娱乐构成。概而言之,《格言》通过为青少年编选语言精粹,提供生存智慧,积极捕捉他们的精神需求和个人兴趣,兼具生活指导、学习帮手、娱乐休闲等多项功能,堪称多维“精神食粮”,是当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导师、伙伴和助手。
新锐姿态,正面引导
《格言》以标新立异、新锐鲜活的形象示人,为青少年读者提供语言、思想、审美乃至价值观上的健康引导。
新锐姿态:我们选择与众不同的读者。李彤认为,“追求与众不同”是当下青少年的精神特征,也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因此,《格言》初创时的广告语即为:我们选择与众不同的读者。
如同《特别关注》以“成熟男士的读者文摘”这一定位给了中年男性读者一种身份、“标签”上的吸引力一样,《格言》寻求“与众不同的读者”很能契合当下青少年标新立异的心理。“我们要让青少年有这样一种感觉:读《格言》是一种品位,读《格言》与众不同。”这一口号还将“杂志被读者选择”的被动,转换成了“杂志选择读者”的主动,其桀骜不驯、高调新锐的姿态与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特质暗合,自然能引起他们的亲近和共鸣。
正面引导:语言的背后是思想。在以新锐时尚、轻松活泼的姿态亲近、吸引青少年读者的基础上,《格言》以做“青少年精神上、审美上的引领者”为更高目标。《格言》的五大版块分别指向青少年智慧需求(《思想着》)、交际需求(《口技》)、审美需求(《阅读中》)、情感需求(《亲爱的》)和批判需求(《反对》),承载着“青春成长教育”的社会责任。
《格言》精心设置栏目、策划选题,在新鲜活泼的形式下深蕴人文关怀。《格言新说》《歪批》等栏目提倡青少年挑战权威、张扬个性,鼓励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人、事、物形成自己的立场和见解;《故事》《禅语》《人物》等栏目则选取深刻、积极、励志的文章,传达给青少年热爱生活、热爱思考的价值导向;《阅读中》版块为读者提供优美的欣赏文本,引导青少年接触优秀文化;《亲爱的》版块则为青少年提供情感抚慰。
通过“语言”的切入,《格言》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发挥着思想精神、审美意趣的引领服务功能。
做文化产业而不仅仅做文化产品
聚焦《格言》十年的发展,其核心团队的创新激情、愿景和智慧令人印象深刻。
积极谋划市场营销。低价切入,快速增长。针对学生读者的消费能力较低的实际,64页、彩色印刷的《格言》定价4元,低价位和清新绚丽的品相迅速获得了市场认可,实现了快速增长。创刊两年内,《格言》期发行量平均增长2万多册,最高一期增长8万册。
“抢占一点,巧用两力”。在用好现有发行渠道的基础上,《格言》凭借精良品质抢占市场制高点,依靠与终端读者卓有成效的互动形成口碑美誉,并由读者对零售商及一二级批发商进行刺激,有效激活了市场。
“一条主线,三个创新”。牢牢把握创刊周年活动这条主线,《格言》深度开掘,大做文章,先后推出《周年纪念号》《锋线2周年》《格言时代,时代格言》等主题纪念号,撬动市场,使杂志发行量实现历史性突破。
“不同时段,不同策划”。《格言》根据时令热点的不同策划活动,形成市场亮点与发行卖点。2005年11月,通过打印量牌、定价牌,《格言》下半月刊的推出引起轰动,一度出现3个月的发行抢货现象,形成了期刊界难得一见的卖方市场:订数包销,报数打款,先收款后发货。
注重打造强势品牌和品牌衍生产品。《格言》重视衍生产品的拓展,近10年间先后打造出增刊、特刊、图书等几十种品牌系列产品;以大品牌带动小品牌,以小品牌提升大品牌,不断“唤醒”读者,形成品牌集群效应。从周年纪念专号的推出,到内刊《派》《掌门》的赠送,增刊《亲爱的》等的诞生;从《格言就是力量》《花:赤橙黄绿》《画:春夏秋冬》等系列丛书的出版,到《私享记》《闹学记》《蝴蝶梦》等图书产品的研发……迄今为止,《格言》已策划出版了系列增刊、特刊、图书百余种,“平均每本书的销量在8万册左右,卖得最差的,发行量也有5.5万册”。联想到目前低迷的传统书刊市场,这份答卷更令人艳羡。从简单地追求市场占有率,到追求“个人占有率”“一鱼多吃”,实施全方位客户价值挖掘。对此,喻国明先生有过精辟论述:“从单向度地满足客户的某种需求,到尽可能全方位地为个性化的需求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这是传媒市场上价值挖掘的一场革命。”这是经营水平的大跃升,也让《格言》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
通过活动来拓展和延伸品牌。《格言》常年策划、举办周年活动、主题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既创造了与读者面对面互动的机会,也拉近了与读者间的距离,扩大了社会影响。
一是周年活动。从2003年11月创刊开始,沿着周年纪念这条主线,《格言》持续推出周年纪念特别活动。每年拟定一个主题,推出纪念专刊,策划系列活动。
二是主题活动。这些主题活动也以读者参与为主,如“我的《格言》我来做”系列的“一‘荐’钟情”活动,“第一时间,第一稿酬”活动,“我是格言掌门人,慧眼评刊得大奖”活动等,增强了读者与《格言》的良性互动。这些丰富生动的沟通活动,提高了读者对《格言》的认同度和满意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公益活动。开展依托于品牌的公益性活动,对品牌的拉动提升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展资助贫困大学生活动,在2005年冠名赞助了“格言杯·北京大学生诗歌节”和“格言杯·北京校园戏剧节”等。这些公益性活动对品牌美誉度的提升产生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此外,《格言》也非常注重对杂志的宣传推广。2007年,《格言》杂志社注册官方博客“《格言》青春纪念册”,将《格言》的活动通知、选题、目录等以博文的形式公布出来。同时,在《京华时报》做广告,加大宣传的范围和力度。
积极尝试媒体联动。《格言》充分利用杂志品牌,精心设计制作全新的《格言》门户网站,全力打造了以网络为基础的“立体格言”。《格言》还利用豆瓣、帖吧、论坛等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网络平台,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格言》通过积极开发杂志的电子版、手机版,使多种媒体联动,借力使力,发挥最大功效,抢占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结合的制高点和市场先机。
在新世纪以来的文摘类期刊中,《格言》具有标本意义。作为文摘类期刊市场的后来者,《格言》坚信“无限风光在险峰”“不走寻常路”。他们顺应期刊市场小众化、细分化趋势,别出心裁,确立了打造“充满青春活力的语言读本”的基本定位。通过鲜活新锐另类的表达,颠覆了传统的话语系统,加之生动活泼、靓丽动人的品相制作,很快赢得了市场的追捧。《格言》恰如青春期的少年,外表叛逆,懵懂躁动,内心深处却追求真善美。《格言》的成功,印证了孙子兵法“奇正相生”思想的普适意义。
《格言》十年创业之路充满激情、梦想和智慧,可谓成功。值得警惕的是,所谓“另类”“新奇”,大都难免最终归于平淡,这是自然的铁律。而在数字化和大数据时代,包括《格言》在内的新锐消费类期刊,如何避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生命周期律,真正实现价值再造和数字转型,做到基业长青,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李钊平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