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幼儿科学教育计量学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幼儿科学教育计量学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幼儿科学教育是幼儿园五大领域之一,一直以来,幼儿科学教育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关注。本文筛选了核心期刊中2000年~2011年有关幼儿科学教育的121篇文献,并以此为研究对象,同时采用内容分析法,从年份、作者单位、论文主题及研究方法等角度对其进行了计量学的统计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幼儿能力发展、幼儿教师素养与作用、对幼儿科学教育本身的思考以及幼儿科学教育发展趋势等四大方面,简要概述了2000年~2011年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向。最后通过对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研究的反思,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希望我国幼儿科学教育能够向更深更远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2000年~2011年;幼儿科学教育;计量学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3-0002-06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科学”成为幼儿园教育内容之一,纲要同时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和指导要点等作了具体、明确的阐述。近年来,幼儿园科学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时有转换,不同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也多有不同,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幼儿科学教育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本文在抽样选择的基础上,对近十年来幼儿科学教育领域的相关文章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分析,并就其关注的主题内容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与解析。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采用了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整个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文献检索与选取。为了保证论文质量及研究的时效性,本文仅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核心期刊中检索样本,将时间界定为2000年1月~2011年12月,分别以“幼儿科学教育”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为主题词进行模糊检索。随后,通过对文章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及论文内容进行分析,剔除重复和不符合主题的论文,以及无法下载的保密文章,最后从中筛选出与幼儿科学教育领域相关的核心期刊文章共121篇,并将其确定为本研究的样本。

第二阶段是文献分析。聚焦第一阶段确定的121篇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以文章题目、关键词、内容摘要为分析单位,对论文的发表年份、作者单位、论文主题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编码和多维度深入分析。

第三阶段是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运用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并进行相关分析。

三、2000年~2011年幼儿科学教育相关文献的基本情况

(一)的年度分布状况

研究首先对样本文献进行了年度数量分析,结果如下。

从表1和图l可以看到:从2000年到2003年,幼儿科学教育研究文献数量波动不大,而从2003年到2006年(2005年除外)总体呈现出直线上升的态势,其中2006年是幼儿科学教育研究白热化阶段的一个关键分水岭,相关文献的数量达到顶峰。自2006年以后开始出现回落,2008年出现了历史低潮期,仅有3篇相关文献,这其中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考查。但此后又有新的转机,相关研究的数量逐年增加,2011年迎来了幼儿科学教育研究的新高潮,并且呈向前发展的趋势。

(二)论文作者所在单位类型分布状况

笔者统计了论文作者所在单位的类型及所占比率(见表2),从中发现,近十年来我国对幼儿科学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43%)和幼儿园(21.5%),二者总计占64.5%。研究所(9.1%)和教师进修学校(7.4%)也较为关注幼儿科学教育的发展(总计16.5%)。相比之下,作为当前培养我国幼儿教师的主力,幼儿师范学校所占比例最低(3.3%)。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师范学校的研究力量还比较薄弱,一方面可能与他们比较重视实践技能有关,另外,还可能与其对理论发展的重视程度及师资力量有关。

(三)论文主题内容分布状况分析

笔者在对这121篇论文进行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最终将样本文献按其主要内容分为四个大方面,每个方面又有具体内容支持,具体分析结果见表3:

通过反复阅读幼儿科学教育相关文献,笔者将核心期刊121篇幼儿科学教育论文按照幼儿能力发展、幼儿教师素养与作用、对幼儿科学教育本身的思考以及幼儿科学教育发展趋势等四个主要维度进行了整理与分析(见表3)。幼儿能力发展方面的论文集中探讨了幼儿行为技能、情感态度以及认知能力等三方面的发展,共41篇(33.9%);对科学领域中幼儿教师的研究也是热门之一,共有20篇(16.5%),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科学素养;二是教师教育;二是教师指导与干预;也有研究者从形式与内涵两方面对幼儿科学教育本身进行了思考,即幼儿科学活动组织与环境创设和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与目标;多领域融合、家园合作等则是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此外,还有一部分论文是对幼儿科学教育领域进行的一般经验总结和提炼(11篇,9.1%),以课例为其主要形式。

(四)论文所用研究方法状况分析

如表4所示,在有关幼儿科学教育的文献中,思辨法占有最高比率(47.1%),即主要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来思考和辨析幼儿科学教育的相关问题。其次是经验总结(29.8%),这部分论文主要是幼儿园一线教师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归纳。也有部分研究者采用文献法(共12篇,9.9%)从所研究课题的历史出发,搜集幼儿科学教育相关文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展开深层次的研究。采用质的方法的论文则各10篇(8.3%),研究者主要在自然情境下对幼儿科学教育中某一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解释科学活动中幼儿行为和意义,并通过归纳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而量的方法和混合方法则非常少见,在121篇文献中各3篇(2.5%)。其中,量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实验研究,而混合研究则涉及到实验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观察法和访谈法。由此可见,有关幼儿科学教育的文献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多为描述性的分析,较少进行深入的、量的调查和研究。

四、结论与建议

(一)2000年~2011年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研究概述

纵观近十年来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的研究主题及探讨的核心问题,可将其关注点归纳为: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幼儿、教师、对自身发展的思索(包括形式与内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几大方面,以下笔者将会一一展开讨论。

1 幼儿能力发展

幼儿各项能力全面发展是幼儿科学教育领域中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概括说来,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能力:行为动作技能、认知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基于此,不少研究者对幼儿科学行为与技能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中“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及幼儿自主探究行为是研究的重点。

“做中学”和探究式科学活动的目标旨在让学前儿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赖小林等人(2005)则通过实验研究证实,参加“做中学”科学教育的儿童积极情绪调节能力发展较好;并且对情绪认知表达能力明显高于普通幼儿园儿童,差异显著。另外,幼儿能力的培养也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培养目标之一,主要包括学科领域中数学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技能两个方面,如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探索和创新精神。然而,也有研究提出,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探究而获取,且幼儿在探究过程提出自己的问题有一定难度(张地容,2010)。针对此,张地容(2010)还提出,早期科学阅读活动与科学探究应该相互补充,以更好地达成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从中不难看出,科学活动中幼儿行为动作技能与情感、态度并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

幼儿科学认知方面的论文集中探讨了幼儿科学认知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者普遍认为,儿童来到幼儿园之前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朴素理论)来到幼儿园的,儿童认知的发展变化实质上是儿童朴素理论的发展变化,然而这些认识与科学认识(概念)之间通常有着相当大的差异,有些甚至是错误的。鉴于此,研究者提出,幼儿教师要根据儿童已有认知基础,把握科学知识中的核心概念,帮助幼儿主动建构科学概念,进行科学教育,并实现概念转变,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另外,幼儿科学探究特点既有共性(如泛灵表现和自我中心)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对幼儿的有效支持必须建立在了解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探究特点的基础之上。对幼儿科学认知特点的探究为幼儿园一线教师满足幼儿探求科学的欲望、设计符合儿童认知特点与心理特征的科学课程及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2 幼儿教师科学素养与作用

研究者认为,幼儿教师科学素养不仅是幼儿科学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关键与核心问题,也是制约幼儿科学教育改革深化的瓶颈,直接影响儿童科学素养的提高(杨彩霞、庞丽娟,2009)。杨彩霞和庞丽娟等人(2009)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幼儿教师的科学知识类型属于探究零散型和保守贫乏型。霍雨佳(2008)对幼儿科学活动中的教师指导进行调查发现,在目前幼儿科学活动中,教师指导以讲授传递型为主,引导实验型次之,探究发现型较少。这表明,幼儿教师自身科学观念和素养还有待提高,对幼儿科学活动的指导策略还需进一步改进。

在对幼儿科学活动进行指导与干预时,理解和支持幼儿是研究者们的共识。在组织科学活动、提供活动材料和记录工具时,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认知水平和能力等的差异,注意不要向幼儿提供易产生歧义的操作材料,同时,教师的提问、支持策略应从单一走向多元(鄢超云,2007)。

另外,在职幼儿教师的培训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因为这对提高幼儿教师科学教育能力很重要。有研究者(凌桂芝,2010)基于北京市幼儿师范学校的实践,建议在幼师教法课中运用体验性学习方式。祁海芹(2004)则针对如何提高幼师教法课的教学效率,做了一系列改革尝试,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 对幼儿科学教育本身的思考

对幼儿科学教育自身的思考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其一是对幼儿科学教育外在形式的思考,主要表现为幼儿科学活动组织与环境创设;其二是对幼儿科学教育内涵的思考,即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与价值。

(1)幼儿科学活动组织与环境创设

幼儿园集体科学活动是培养幼儿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组织和开展有效的科学活动则离不开外界环境与材料的支持,因此幼儿科学活动区环境创设和活动组织策略成为各位研究者的主要关注点。

研究者们一直认为,轻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活动的首要条件。作为幼儿园科学发现室的专职教师,赵芯莲(2003)着重探索研究了两个问题:一是怎样让幼儿通过与环境互动观察科学现象和建立粗浅的科学概念;二是科学发现室中需要投放什么材料及如何对这些材料进行合理使用和管理。其他研究者也都围绕幼儿园科学环境的创设、幼儿园科学活动组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2)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价值

毫无疑问,幼儿科学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它能够使幼儿智力、言语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良好发展,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好奇探索的精神以及观察力、动手能力、思维力和创造力。鉴于此,研究者一致认为,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应该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还有科学态度这三个因素。与此相对应,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可以分解为知识、方法技能及情感等三方面(吴玲,2007),意在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机制。总之,要做到确定适合各个年龄阶段幼儿发展的、适宜的教育目标,教师必须仔细研究新纲要中的幼儿科学教育的总目标,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科学认知的规律,确定本年龄段具体的系列教育目标内容。

4 幼儿科学教育发展新趋势

虽然幼儿、教师以及活动组织和价值目标是幼儿科学教育研究者一直以来关注的重点,但随着幼儿科学教育自身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幼儿科学教育也开始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与多领域的融合和家园合作。

与其他领域的渗透融合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研究的新趋势。研究者在进行跨学科研究与分析时主要集中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的融合。如朱志娟(2004)认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价值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者的融合,并呼吁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应体现科学的人文价值。还有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进行科学与艺术整合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黄海涛,2007)。

研究者认为,幼儿的科学活动,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素质,单靠幼儿园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获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有效利用家庭、社区资源,注重形成家园教育的合力,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在家园合作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与家长配合,将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要求及每周科学教育目标告诉家长,使家长也能及时做好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的工作,为提高幼儿多种能力出一份力。

除此之外,研究者还积极运用心理学理论来有效提高幼儿科学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如以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为基础,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儿童的成功智力,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关于教育的新观点为我们深入思考和分析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明确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掌握科学教育评价的原则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研究思考

总的来说,近10年来我国幼儿科学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表明幼儿科学教育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但是现有的研究不论是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难以满足幼儿科学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基于以上相关文献基本信息分析和内容概述,我们认为幼儿科学教育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与深化。

1 重构幼儿科学教育价值观,加强对幼儿情感的关注

价值观对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有着直接的导向和指引作用。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科学领域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要求,在终身发展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刘占兰(2008)等人把科学教育目标三要素及其核心价值和内涵表述如下:①有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并有初步的科学精神和态度;②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感性认识;③获得有关周围事物及其关系的经验,并有使用的倾向。从中可以看出,相对于知识来说,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更为重要,幼儿拥有了发自内心的科学探究热情和积极情感态度,才会真正地对科学感兴趣,才会乐学、愿学和会学,才能拥有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因此,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们倡导的是:情感、态度优先发展,探究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然而,纵观近十年来对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和价值的研究,不难发现,对许多理论工作者和幼儿园一线教师仍然把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分解为知识、方法技能及情感三方面,将培养幼儿科学素养、发展幼儿智力作为总目标,而将幼儿情感、态度发展置于其后,在实践中也偏重于幼儿科学知识的获得和经验的积累。实证研究也多侧重于幼儿动手操作、探究能力以及科学知识的获得,对幼儿情感、态度发展的研究仅占4篇(3.3%)。鉴于此,黎安林(2001)通过论证分析提出了幼儿科学教育新的三级层次目标,将幼儿情感态度放在首位。因此,为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幼儿的终身全面发展,幼儿科学教育必须尊重幼儿的兴趣、愿望、需求,关注幼儿情感需要,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由“知识本位”向“情感态度本位”的转变。

2 加强理论研究,提升幼儿科学教育的理论基础

笔者在对所搜集到的文献进行简单分析时发现,大多数论文都缺乏理论依据,均是基于研究者自身的经验总结,导致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的研究水平一直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和笼统概述上,难以触及其本质,实现深层次的发展和超越。归根到底是由于对幼儿科学教育理论研究的欠缺,导致在实践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最终导致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的研究举步不前。

众所周知,理论为人们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规范人们的思维逻辑和思维方法,它不仅具有解释功能,而且在实践的意义上具有规范、批判和引导功能。加之理论为人们提供具有时代内涵的价值规范,从而塑造和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因而理论对我们更清晰、深刻地思考幼儿科学教育目标与价值问题提供了参考框架。针对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研究比较薄弱的现状,我们要改变理论对实践的“依赖”的片面观点,认识到理论对实践的“超越”,在强化实践意识的同时强化理论意识。源于幼儿科学教育实践的理论,并不仅仅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重要的是在对幼儿科学活动、科学经验和活动成果进行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的基础上,形成一套自己的理论,以更好地指导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

3 建立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发展性评价机制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教师对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所做的深刻反思,评价有利于教师随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及时查漏补缺,形成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

虽然我国开展教育评价活动的时间并不长,但实践已经证明教育评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评价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幼儿的科学意识,促进幼儿科学能力的发展,并通过评价促使教师找到问题的症结,以助于反思和改进教学。

但是,在121篇研究文献中,仅有一篇文献对幼儿科学领域发展性评价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显然,绝大多数研究者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有效提高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上,而忽视了其评价机制的建立,即使有评价也是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总结性评价,而新课程评价的功能重在强调“发展”。因此针对幼儿科学领域学习情况及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不断发展为目的,建立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性评价机制是今后研究应该关注的一个方向。

4 关注幼儿科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笔者阅读所搜索的文献资料发现,许多研究中虽然不乏对教师的关注,但都是从促进幼儿发展的角度来关注教师,如教师所应具备的科学素养、教师的指导与干预策略等,极少有研究者从教师本身出发来关注教师。在121篇文献中,仅有3篇是关于教师教育的,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受到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够。基于此,从教师本身出发来关注教师则是今后幼儿科学教育研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选题,包括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培训――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教师的主体性,教师的职业情感等一系列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课题。

5 丰富幼儿科学教育研究的学科视角及方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121篇有关幼儿科学教育的样本文献中,在学科视角上以教育学占绝对优势,很少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对科学教育的影响及限制,研究视角单一。

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幼儿科学教育领域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途径、策略等方面,对幼儿科学教育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渗透、融合关注不够。

在研究方法上,绝大多数论文采用经验总结式的思辨研究方法,实证性的、量化的研究相对较少,这种单一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我们更加全面、透彻地理解幼儿科学教育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及问题,也不利于幼儿科学教育研究的深度、广度及科学性。这也成为以后研究要重视和改进的问题。

6 加强幼儿科学教育的国际比较和跨文化比较研究

不得不承认,无论是在科技发展还是科学教育的发展改革上,欧美国家都领先于我国。在更新科学教育理念、改革科学课程以及探索科学教育方法的道路上,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一直走在前列。他们通过实验、调查和访谈等实证研究深入挖掘了幼儿科学教育相关理论,并针对幼儿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幼儿科学教育方法。

反观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研究现状,在121篇研究文献中,仅有2篇(中美、中日)属于国际比较研究。在当今多元文化语境下,加之我国幼儿科学教育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各位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不仅要关注国内幼儿科学教育的发展,同时还必须加强幼儿科学教育各方面的国际比较和跨文化比较研究,在启示与借鉴中推动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