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湖北省城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优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湖北省城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优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国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但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充分提高城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查,选取8个指标,对湖北省城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量化分析,找出了行业差异和区域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产业结构优化;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293.2;F42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7-4260-06

Optimization Use of Urban Industrial Land and Restructuring in Hubei Province

WANG Ying-jun,CHEN Yin-rong

(College of Land Manag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 Although the central regions of China are developing rapidl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land is gradually prominent. How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intensive land use and provide support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major problem to be solved urgently. Eight indexes were selected for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about the level of intensive industrial land use, and analysis of industrial difference and regional difference was also conducted. Based on the result, suggestions for the restructuring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urban industrial land; land use intensity; industry restructuring optimization; Hubei province

收稿日期:2012-10-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BZZ024)

作者简介:王颖君(1988-),女,湖北武汉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管理,(电话)15972179038(电子信箱);

通讯作者,陈银蓉,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研究,(电子信箱)。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一边是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十分旺盛,一边是保障粮食安全,坚守1.2亿hm2耕地红线,土地资源的稀缺已经成为当前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但是中国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并没有在利用过程中显现出来,由于巨额土地资源开发成本在经济决策中被低估,导致产业进入门槛过低,出现产业结构低水平雷同[1]。因此,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参考依据,既能够实现产业的优化调整与布局,同时产业结构的优化又将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有关数据显示,工业用地约占土地供应总量的60%~80%[2],显然已经成为建设用地增量最大的用地产业。但工业用地效率较低,其集约程度有待提高。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以及某个区域工业用地的评价,而本研究通过对工业企业用地的调查,研究不同行业集约用地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用以引导企业集约用地,指导地区产业布局,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 研究区域概况

1.1 湖北省产业发展轨迹

湖北省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武汉市则是全国性的粮、棉、油大型中心批发市场,因此第一产业有着较扎实的基础。湖北省是近代制造业的重要发祥地,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重工业为主的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工业基础在国内仍属领先。武汉市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地理位置水陆贯通,区位优势明显,加上“1+8”城市圈的形成与发展,为湖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湖北省第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7年的15.7∶43.8∶40.5逐步调整为2009年的14.9∶46.1∶39.0,最终转化为2011年的13.1∶50.1∶36.8,呈现出“二三一”结构,第二产业即工业比例在湖北省近乎占一半,工业主导型产业结构已经形成并进一步强化,可见湖北省工业正在稳步发展。湖北省借助中部地区崛起的契机,加快国家级和省级项目的建设步伐,实现了产业结构的第二次转型,确立了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同时,湖北省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这种产业转移结构倾斜的趋势可能会加剧湖北省产业布局的结构偏差,从而制约全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2 湖北省工业发展情况

《2011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9 918家,比2010年增长15.7%。完成工业增加值8 565.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0年增长20.5%。湖北省工业产品结构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全省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 325.96亿元,比2010年增长23.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7.1%。工业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省工业完成销售产值26 239.30亿元,比2010年增长36.4%,其中:钢铁、汽车、石化、电力、食品、电子信息、纺织、装备制造、建材等重点行业实现销售产值超千亿元;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4%。全 年 工 业企业实现利润1 497.41亿元,比2010年增长29.3%;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595.65亿元,比2010年增长1.9%[3]。

由此可见,湖北省正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保持着一种强劲的发展势头。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产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紧迫。较低的产业结构层次、零散无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土地资源的粗放利用和浪费等,都制约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升,阻碍了产业发展和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作为占有50%以上的工业产业,提高其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将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2 湖北省主要城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分析

考虑到方案运用的可行性,对湖北省典型工业企业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式,对9个行业的365家企业进行调查,涉及的行业有:①农副产品加工业;②服装纺织业;③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水泥、玻璃、陶瓷等);④金属制品业;⑤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⑥医药制造业;⑦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⑧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⑨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调查数据(表1)显示,365家企业实际占用土地2 165.07 hm2,平均每家占地5.93 hm2;建筑面积总计达到1 417.10 hm2;到2011年底,365家企业累计总资产达到333.83亿元,平均0.91亿元;企业从业职工人数为14.91万人;2011年销售收入达到591.80亿元,平均每家为1.62亿元;总体利税达到47.92亿元,平均每家上交税款达0.13亿元。

在进行数据分析时,由于没有细化,同一行业大类中的不同行业小类项目土地利用及投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造成了在行业内部衡量同一数据有较大的浮动。处理时对于浮动较大的企业,采用同行业其他同等规模企业数据替换方法来避免数据整体的偏移[4]。

根据湖北省工业的实际情况,在分析确定典型工业企业发展趋势和适度规模的基础上,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和土地利用效率3个方面选择适合于湖北省工业发展的指标,运用地均投资强度、单位土地面积就业人数来衡量投入强度,运用地均销售额、地均利税、地均工业总产值来衡量利用效益,运用建筑容积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比率来衡量利用效率,从而综合评判土地利用集约度。

对调查数据的处理结果(表2)显示,湖北省主要工业行业用地效益存在一定的差距,各行业部分指标波动较大,不同指标反映的行业差距有所区别。首先,在土地投入强度方面,地均投资强度和地均从业人数最高的都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达到3 767.78万元/hm2,235人/hm2。另外同样作为传统行业的服装、鞋帽制造业、纺织业的两项指标也比较高,说明湖北省仍属于发展中经济的投入结构,尽管经过了多年工业化的高速增长,但大量投资资金和低生产力劳动力还滞留在传统行业。

其次,差别最大的指标为地均利税,最高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达到658.74万元/hm2,最低为金属制品业,只有97.72万元/hm2,两者相差6.74倍。可见在电子企业内部土地利用的效率很高,因此大规模引进电子行业是提升湖北省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途径。

最后,在土地利用效率方面,各行业之间相差不大,集约度水平比较接近。建筑系数均值最小的为医药制造业,而作为负向指标的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比率,最大的也为医药制造业。这主要是由于医药制造业受行业自身特点的限制,要求用地布局较为分散,集约利用水平比较低。

综合3个方面可以得出,投资强度大的行业,地均销售额也大,二者呈正比例关系,但土地利用效率普遍较低。可见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工业行业内部土地利用挖潜是企业实现自我发展的主要目标。服装、纺织业各项指标值都属于中等偏上,说明其依旧是湖北省的支柱产业。只是在现实中,服装业随着人们对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在未来会有较大发展,但传统的纺织业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改革和短缺经济的结束,行业利润率必然下降,这些传统的原材料加工行业会被一些新兴高新行业所取代[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指标值多数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属于湖北省污染和资源消耗相对严重的支柱产业,如何通过产业转移和调整,提高其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其他属于中等水平的行业,发展空间巨大,主要依赖企业自身挖潜。总之,湖北省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充分挖掘发展空间大的企业潜力,重点发展投资强度大、利税高、占地少的企业,提高其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3 三大区域主要工业用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分析

在分析全省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对三大区域(武汉城市圈、襄阳和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其他城市)间主要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比较研究,找出湖北省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优势与差距,旨在为其产业布局调整提供依据。

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市为中心,以100 km为半径的城市群,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8个城市。武汉城市圈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是湖北省人口、产业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中国中部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区,是中国中部崛起战略最重要的支撑点。城市圈的建设对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促进作用。

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概念最初是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学者秦尊文提出来的。在此之后,襄阳和宜昌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和周边城镇相对密集、人口与产业较为集中的优势,优化和整合资源,逐步实现区域内城镇合理分工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形成强有力的群体效应,更好地发挥其对省域西北部地域和西南部地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数据量较大,故而将表格按三大区域分别进行对比,结果与分析如表3、表4、表5所示。

3.1 地均投资强度

工业企业投资强度基本呈城市圈、襄宜(襄阳和宜昌)、其他城市递减的态势,由于国家政策的倾斜性,使得资本等资源更多流向城市圈,武汉市等城市工业逐渐向技术、资金密集型发展。城市圈的纺织业、医药业、通信电子业、交通运输设备业等行业优势明显;襄宜的化工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具有比较优势;其他城市通信电子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高于襄宜。其他城市以荆门、荆州、十堰为主,应提高电子等高科技产业的产出率,努力发挥各自的地域广或港口便利的优势。而城市圈的化工业、金属制品业的地均投资强度低于襄宜。因此,化工、金属等行业应成为其产业转移的主要对象,这样才能为城市圈的电子、医药等优势行业升级腾出利用空间。

3.2 地均从业人数

武汉城市圈和襄宜地区地均从业人数基本相当,均大于其他城市。其中城市圈医药业、通信电子业、交通运输设备业、通用专用设备业从业人数明显较多;襄宜农副产品加工业、服装纺织业、化工业从业人数较多;其他城市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从业人数高于城市圈,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高于襄宜。因此,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武汉市应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速度,带动“1+8城市圈”的快速发展。而襄宜和其他城市应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但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和促进经济发展,而且还可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3.3 地均销售额

武汉城市圈地均销售额远高于其他城市。其中城市圈的服装纺织业、化工业、通信电子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有绝对优势;襄宜的农副产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等行业具有比较优势;其他城市的服装纺织业、通信电子业等也有很大的销售前景。因此,在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湖北省应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整合相近的资源和产业,加强产业区域合作,在三大区域内建立起以水平分工为主轴的产业分工体系。

3.4 地均工业总产值

武汉城市圈和襄宜的地均工业总产值相近,远高于其他城市。各区域的优势和地均销售额相近,变化较大的是襄宜化工业和其他城市的服装纺织业,二者都有很大的生产潜力。湖北省应充分挖掘其潜力,拓宽产业销售渠道,实现由比较劣势向比较优势的转变。

3.5 地均利税

从平均水平看,城市圈利税高于其他城市。三大区域各行业差异较大,其中城市圈的服装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信电子业等行业具有明显优势;襄宜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化工业高于武汉城市圈;其他城市除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高于襄宜外,其他行业均较低。湖北省工业税收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某些区域、某些企业中政策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挖掘。

3.6 建筑容积率

从空间开发利用程度来看,建筑容积率基本呈武汉城市圈、其他城市、襄宜递减态势。其中,武汉城市圈的服装纺织业、通信电子业容积率最高;襄宜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容积率较低,相比其他城市的医药制造业容积率最低。全省的工业建筑容积率标准都应适度提高,从而更好地保障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3.7 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比率

从建筑系数的均值分析来看,三大区域间的差别不大(表3、表4、表5),其中最小的是医药制造业,最大的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同时,作为负向指标的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比率,医药制造业值最大,化工业值最小。这主要是由于交通设备制造业和化工业对用地的限制较少,用地布局紧凑,而医药制造业则受行业自身特点的限制,要求其用地密度低、布局分散所致。

4 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建议

湖北省在产业转移上呈现出了良好的态势,但在产业项目用地上,节约集约用地意识不强,集约利用水平不高,使得产业结构依旧处于不尽合理的状态。必须从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高度来调整产业结构,使土地利用达到合理的投入产出比[6],积极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作为产业的入驻门槛。

综合考虑以上的情况,为提高湖北省工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最终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湖北省未来一段时间的产业导向分析如下。

4.1 实施产业的梯度转移

由于行业利润率差异等原因,湖北省产业用地集约程度之间存在非均衡性,不同区域同行业用地集约水平差异也较大,因此可以实施产业的梯度转移[7]。城市圈以武汉市为核心,重点发展以通信电子业为主的高新科技产业、钢铁产业等,适度发展食品、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而金属和化工业资源消耗较大,污染相对严重,集约水平不高,应提高该类产业的用地门槛,积极推动武汉城市圈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带动鄂西地区的发展[8]。湖北省汽车产业、石化工业都是重要的支柱产业,襄宜地区可以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打造新型主导型支柱行业,适度发展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高的电子等高科技产业。其他城市例如荆门、荆州、十堰,可以把资源、成本和政策等优势整合起来,结合产业发展趋势,重点发展机械、化工等行业。

4.2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制定门槛,设立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控制标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优化升级产业结构。首先对入驻湖北省的各产业设立最低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标准,其次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来设立各自的最低标准,这样能更好地引导产业向不同区域聚集,建立高效的用地结构,使得各产业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不断探索既能提高企业效益又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管理模式,将产值效益差、对环境造成较大压力的企业搬迁到人烟比较稀少的地方,减少对这类企业的批准用地,适度限制其发展,积极引进研发绿色环保的新材料、新产品,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9]。

4.3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并重

目前湖北省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集中在通信电子业、医药业等行业,可以对相关企业在贷款、税收、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同时湖北省可以充分利用充裕的劳动力,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提高人均国民收入,实现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将武汉城市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其他城市,大力培育轻工业等名牌产品。

4.4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从总体产业结构来说,第三产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实现形式,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湖北省传统的第三产业,比如商贸、邮电等行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发展基础,但需要对这些生活业进行转型升级。同时还需要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业、信息业和现代物流业等,把武汉市打造成华中地区的金融中心,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推动武汉城市圈、宜荆荆、襄十随三大物流圈建设。由于湖北省各城市的联动效应,旅游业其实是第三产业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打造湖北省旅游品牌,才能更好地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

湖北省要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破土地资源瓶颈,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产业梯度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必须加快与中部其他各城市的产业合作,发展产业群,形成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从而有效提高工业容积率和土地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曲福田,高艳梅,姜 海.我国土地管理政策:理论命题与机制转变[J].管理世界,2005(4):40-47.

[2] 丁林可,田 燕.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24(5):18-21.

[3] 湖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湖北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4] 王 梅,刘 琼,曲福田.工业土地利用与行业结构调整研究——基于昆山1400多家工业企业有效问卷的调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80-84.

[5] 江 源.工业行业和地区结构变化对1993~1999年我国工业增长率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0(12):15-21.

[6] 卢 胜.集约利用是城区政府经营土地资源的现实选择——以成都高新区武侯科技园集约利用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19(4):234-236.

[7] 顾 湘.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8] 刘天权,夏 楠.武汉城市圈与珠三角城市圈产业结构对比分析研究[J].知识经济,2012(3):46-47.

[9] 梅立华.湖北产业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的转变[J].统计与决策,2007(17):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