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宏观经济的“两只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宏观经济的“两只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推开宏观之窗》

作者:韩秀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4月

18世纪,英国出了一位大经济学家,名叫亚当斯密。2007年3月13日,作为“现代经济学之父”,他的肖像还上了20英镑面值的钞票。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了一本书,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也就是著名的《国富论》。

他说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每个人在做事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想到是为了促进社会利益,他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实现自己的利益,每个人都是从个人的利益出发去做事。但是当他真正这样做的时候,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引着他,其结果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的效果要好得多得多。

在亚当斯密的思想指引下,英国经济首先得到发展,然后是西欧,之后是美国。斯密的思想统治了资本主义世界达150年之久。

到了1929年,我们都知道,一场空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了。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股市崩盘、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经济陷入大萧条,然后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都陷入经济大萧条之中。

这时英国又出现了一位大经济学家,他叫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了一本书,名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也就是我们说的《通论》。凯恩斯说,那只“看不见的手”解决不了经济危机问题。经济这么萧条,股市这么低迷,失业这么严重,你们没招儿了,我有招儿,我这一招儿叫“看得见的手”。

所谓“看得见的手”,就是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政府没钱可以发国债,用以拉动经济,刺激经济回升。他讲过一个“挖坑理论”:雇两百人挖坑,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这叫创造就业机会。

你说,真的创造就业机会了吗?雇两百人挖坑时,需要发两百把铁锹;当他买铁锹时,生产铁锹的企业开工了,钢铁厂也生产了;当他发铁锹时还得给工人开工资,食品也有钱挣了。等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时,还得买两百把铁锹,还得开工资。

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同今天的世界有很多类似之处。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这里有石油的因素,当然还有其他的政治原因。而我们关心的是经济问题,由于战争的威胁,油价经过了一轮剧烈的上涨。20世纪70年代中东这些国家一致决定不能那么便宜地卖出石油,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两次联合提高油价,致使美国的油价竟然上涨了4倍。

石油和粮食一样重要,因为它是工业社会的血液,每个人都离不开油。所以当油价上涨之后,所有的物价就会跟着上涨,石油已经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油价上涨的时候,物价就上涨;物价上涨,货币就要贬值。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之后,油价飙升,物价飞涨,政府再继续刺激经济时,经济并没有实质增长,只是物价在上涨,通货膨胀来了。

这时其他经济学家开始说凯恩斯的这套理论也不灵了嘛。国家用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宏观调控怎么也不行了呢?当政府大量投资的时候,经济没刺激起来,物价先涨上去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出现了经济停滞伴随通货膨胀的怪现象,人称“滞胀”。

所以,没有任何一种经济学理论是常青藤。在经济发展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有人去研究它,就会提出新的理论,然后去解决这个问题。直到今天,如果走进书店,你会发现经济类书籍,琳琅满目,面对这么多学派的书籍却不知从何下手。但实际上经济学只有两派,一派就是我们说的新古典经济学,那只“看不见的手”;另一派就是新凯恩斯经济学,这只“看得见的手”。这“两只手”简直就像我们的左右手。两个学派一直在争论,究竟该用这只手还是那只手。(本文摘自《推开宏观之窗》)

作者系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