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嫉妒和妒忌的语义差异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嫉妒和妒忌的语义差异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作为一类消极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的嫉妒和妒忌领域从未被中西方的学者所忽视。本文就中外文化对于妒忌和嫉妒的不同理解进行探讨。

关键词 嫉妒 妒忌 语义差异

中图分类号:C912.69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Semantic Differences of Envy and Jealousy

HE Tengteng

(School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The field of performance experience and behavior as a kind of negative emotions of jealousy and envy has never been ignored in the western scholars. In this paper,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for a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envy and jealousy.

Key words envy; jealousy; semantic difference

快乐、悲伤、恐惧和生气等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人类通过这些基本的情绪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自Darwin于1872年发表的《人类和动物的情绪表达》(《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一书开始,Lewis M、Robin、Paul Ekman等大批的学者致力于基本情绪的研究。与基本情绪相比,自我意识情绪是近些年才得到研究者越来越多关注的课题。这是一种对自我逐渐产生认识,并通过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而产生的情感,它在情绪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内疚(guilt)、羞耻(shame)、尴尬(embarrassment)、妒忌(envy)、自豪(pride)等都属于自我意识的范畴。许多的研究者也分别对不同的自我意识情绪进行了研究。

自我意识情绪中最引人关注的领域就是妒忌和嫉妒的研究。妒忌(envy)和嫉妒(jealous)是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在研究初期,妒忌和嫉妒是没有区分的,可以交替使用。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嫉妒的研究逐渐进入高潮。Salovey、Rodin、Parrott等人对嫉妒的概念、测量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界定,使得嫉妒区别于妒忌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对于嫉妒的研究也涉及到了更加宽广的领域。本文主要对妒忌与嫉妒概念和测量进行阐述。

在早期的研究中,妒忌(envy)和嫉妒(jealous)这两个词是可以相互替换的,并代表几乎相同的含义。 Carroll认为,envy和jealousy是一对同义词,均指的是对一个人的优越感或平等情境的挑战。但同时,他认为二者之间也有一些差异:嫉妒既可适用于社会比较情境,又可适用于爱情威胁情境,但是妒忌则只可适用于社会比较情境;嫉妒往往涉及第三者,但妒忌往往针对对方;妒忌往往涉及金钱、名誉、地位、美貌等,但嫉妒则更多的涉及爱情;自卑、敌对、渴望、自我批评是与妒忌相联系的情绪体验,而怀疑、恐惧、害怕失去、拒绝、欺骗则是与嫉妒相联系的情绪体验。Smith和Kim认为这种混淆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含义的杂糅不清。在Smith等人的研究中,要求被试描述妒忌和嫉妒的情境,结果发现妒忌的描述都符合标准定义,但是嫉妒的描述却唤醒了妒忌和嫉妒两种情绪体验(smith 1988);妒忌和嫉妒在使用上的同时性;嫉妒较妒忌的强度更大,两种体验中的不同可能受到这一强度掩蔽。Clanton指出,在使用的过程中,妒忌更多的会被当作嫉妒,这可能是因为嫉妒的强度要高于妒忌,且妒忌具有道德意义上的不适感。

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妒忌和嫉妒的清晰的界定成为了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于是大批的心理学家致力于对二者做出合理的区分。他们认为虽然妒忌和嫉妒在语义、情绪反应的时间及反应的强度上相似,但在出现的情景、引起的评价和产生的具体情感体验不同。嫉妒,是指个体和另一个人(指伙伴)之间已有的某种重要关系面临丧失,而被第三者得到时,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种情绪(Mathes,1985)。常见的嫉妒发生在恋情关系中,但在其他的关系中也会发生。嫉妒一般发生在三者之间,强调的是由于关系丧失的恐惧产生的情绪,妒忌则一般发生在两个人之间,强调一方具有另一方所不具有并且渴望的到的东西。妒忌的主要的情绪特点是:渴望和自卑;而嫉妒的主要情绪特点是焦虑、不信任和对关系丧失的恐惧。

首先,由于妒忌与其他的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对于妒忌的精确界定极其困难,但仍有许多的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对其进行了定义。Foster在1972将妒忌定义为与他人进行比较时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是在不同的文化中普遍存在的。Feather 和Sherman认为个体倾向于同那些与自己有相似背景的他人或群体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如果个体发现自己处于弱势地位就会出现妒忌。Parrott等人认为,妒忌是个体意识到他人拥有自己没有并渴望得到的某种品质时而产生的以自卑、敌对和愤恨为特征的消极情绪体验的集合。Smith和Kim(2007)回顾总结了相关的研究,提出: 妒忌是嫉妒是在社会比较中,当个体知觉到另一个人或其他许多人拥有某些东西,而这些东西正是他(她)所缺少并竭力想得到的东西时,所经历的包括焦虑、敌对、痛苦、自卑、憎恨等复杂的主观情绪体验。虽然不同研究者对于妒忌持不同的观点,但都普遍强调妒忌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强调妒忌的自卑、敌意等特征。

其次,对于嫉妒,大多数学者认为嫉妒同妒忌一样,也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同样对于嫉妒的含义,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Hupka认为“嫉妒是面临失去和在想象中面临失去所爱的人的情绪反应”。White也认为“嫉妒是指当个体在现实中或想象中要与对手在爱情中竞争所产生的复杂的情感”。较公认的关于嫉妒的定义是:“嫉妒是指个体和另一个人(指伙伴)之间已有的某种重要关系面临丧失,而被第三者得到时,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种情绪”(Mathes,1985)。

于是,凡是涉及到该领域的研究者在研究中几乎没有一个不提及关于嫉妒和妒忌的语义区分。他们都致力于给予一个明确的界限来划分嫉妒和妒忌。但是后来,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发现,被试对于妒忌和嫉妒在使用上是没有像研究者那么明确的区分的,给研究带来了困难。Silver和Sabini(1978)于是提出,严格区分妒忌和嫉妒的语义没有什么实际的应用价值。Bers和Rodin(1984)也认同这个观点,并进一步建议采用诱发嫉妒或妒忌的情境来区分。经过预测验和简单的分类后提出了社会比较嫉妒和关系嫉妒。其中的社会比较嫉妒类比于妒忌,关系嫉妒的核心是爱情嫉妒。Salovey和Rodin(1986)又将关系嫉妒和社会比较嫉妒做了更加明确的介绍,并首次使用实证的方法来做以区分。当个体渴望得到的客体是人或者某样东西,但是这个获得的过程又受到另一个人威胁时就会产生嫉妒。当个体渴望得到的目标或客体是人时,产生的是关系嫉妒,而关系嫉妒中最核心的就是爱情嫉妒;当个体渴望的客体是人所具有的品质等时,产生的就是社会比较嫉妒。使用social-comparison jealousy取代envy在语义上更加清晰和明确,易于理解。同样切合了妒忌和嫉妒的诱境,在实证研究中更易操作。同样在中文中,使用社会比较嫉妒也较妒忌更加容易理解。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于jealousy和envy理解有着很大的差别。汉语中,“envy”一词多被翻译为妒忌,而“jealousy”一词多被翻译为嫉妒。《张氏心理学词典》中将envy翻译成为妒忌,是指别人具有自己所爱者,而自己尚缺的不愉快心情,当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漂亮时就会产生妒忌。Jealousy被翻译为嫉妒或妒忌,指对人的一种憎恶态度,有两种情景诱发:一是第三者威胁到二人的关系,二是比较中产生的他人具有而自己没有的品质等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同时,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将envy翻译成羡慕,但是在汉语中的羡慕是一个褒义词,羡慕是指因喜爱而希望得到,与钦羡、仰慕等词义相近。羡慕中并不包含envy词义中的自卑、敌意、愤恨等负性情绪。因此将envy翻译成羡慕不甚妥当。在《心理学大辞典》中嫉妒是指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有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妒忌是指在某人想法中,某种重要关系被第三者所破坏削弱或影响,或者别人拥有自己没有的某种资源或特点。汉语中的嫉妒和妒忌存在相当程度上的语义重叠,如果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将envy理解成妒忌,jealousy理解成嫉妒,中文中二者的差异并不能很好的反映出英文中的区别。

在中国汉语中,妒忌和嫉妒在含义上基本重叠,可以互换。妒忌和嫉妒都是指,他人具有自己所没有却想要得到的某种东西,如名誉、地位、金钱等诱发的一种情绪状态。《辞海》中,对于嫉妒的定义是“嫉妒、憎恨”;而妒的含义则是“妒忌、嫉妒”。如《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中“叔向之母妒叔虎之母美而不使”。《古今汉字词典》的妒的含义是“因别人好而忌恨”而嫉则是指“因别人比自己好而怨恨;憎恨痛恨”。由此可见,在中国文化下,妒忌和嫉妒基本是两个相同的概念,因此许多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不对其做区分。但是在科学的研究中,抛弃一个重要的区分要比保留一个不重要的区分的代价更大,而嫉妒和妒忌也适用于于这样一个原则(White&Mullen,1989)。Bush等人(1988)的研究正是这样的例子,如果将嫉妒和妒忌做出区分的话,不管是在操作变量还是测量方面都可以有很大的提高。因此,在科学的研究中还是要对妒忌和嫉妒的含义加以区分。但仍有许多的研究者(杨丽娴,王晓钧,史占彪等)意识到了区分妒忌和嫉妒的重要性。

jealousy和envy这两个领域也由于研究的深入而逐渐区分开来,但是Parrott、Smith和Salovey、Rodin的研究说明,jealousy和envy的差异都只是量上的而非质性差异。因此,开展认知神经科学方向的研究,深入探讨妒忌和嫉妒的内部机制及其影响机制从而更好的区分嫉妒和妒忌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妒忌和嫉妒领域发展的一个方向。其次,妒忌和嫉妒是一种跨文化的情绪体验,但各个国家和文化的差异导致理解的差异,如何将核心的概念加以本土化,并保持其外延和内涵不改变,进而将不同国家和文化下的研究加以整合,也是也是该领域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另外,妒忌和嫉妒虽然存在差异,但是它们作为消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人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如何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应对和调节也是将来要面临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史占彪,张建新,李春秋.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