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儿向动作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要 21世纪以来,西方学界有关儿向语的研究超出了儿向口头语的范围,已经发展到了动作语的层次。本文在对儿向动作语最新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阐述了儿向语对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评价了儿向动作语研究的重要意义,并指出该研究会对儿童早期语言发展、母语教学和外语教学有重大的启示,对双语、双方言儿童如何顺利度过语言“沉默期”这一语言发展的特殊时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同时还指出,对汉语普通话环境下儿向动作语的研究有利于全面观察人类语言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更深入地了解语言输入与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儿向语 儿向口头语 儿向动作语 语言输入 语言习得
1 引言
儿童母语发展要经过一段特殊的时期,需要特殊的语言形式进行沟通,这就是学界所称的儿向语(inotherse)。研究表明,成人在儿童面前所使用的儿向语存在于口头表达(speech)、手语(sign lan.guage)(Masataka,1992),手势(gesture)和动作语(ac.don)中,但是目前国内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儿向口头语(infant-directed-speech)的研究。儿向口头语是儿童的主要照顾者(一般为母亲或保姆)对儿童使用的简易化了的用语。这种经过调整的语言与成人对成人或者年长一些的孩子使用的语言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对儿向语的研究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口头语言的界限,发展到了身体动作层面。母亲们在儿童面前呈现物体或进行语言交流时所使用的动作,与在成人面前使用的动作相比较,要有一些调整,这些调整了的动作被称为儿向动作语(mo-fionese)。重视这一特殊语言形式的研究,对于儿童早期母语习得,双语、双言儿童(两种方言),以及学语的儿童提前度过语言发展过程中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2 儿向语研究的缘起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Choresky(1965)提出了儿童语言习得天赋论学说,即儿童在出生的时候,大脑就已经被赋予了一种学习语言知识和处理语言问题的特殊机制(LAD),这种机制包含一系列普遍性的规则,它们使得儿童能够从自身所接触到的“蜕化”的句子(degraded sentences)中习得完美的语法,掌握他们成长的环境中所使用的任何语言。这一假说的提出大大贬低了语言输入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因此它在一开始就受到了以Labov(1970)为代表的语言学家的批判。
自20世纪70年代中叶以来,研究者在反对Chore-sky学说的基础上做了大量有关儿向语的研究,并且已经取得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问题已成为语言习得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健康的儿童只要生活在正常的语言环境里,出生后几年的时间就能够顺利地习得并熟练地使用他,她成长的环境中人们所使用的语言,而“狼孩”、“猪孩”却与正常的人类语言失之交臂,由此可见,语言输入在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支持儿童语言习得后天论的语言学家通过比较母亲和小孩所说的话(Infant—directed Speech,IDS)和成人与成人之间的对话(Adult—directed Speech,ADS)来描述儿童习得语言过程中语言环境的特征,从而判断儿向口头语的存在及其与儿童语言发展的关系。
儿向口头语是儿童早期语言习得过程中主要的语言信息输入,这些输入不同于成人和成人之间的交流。中外大量研究发现,母亲对儿童讲话时,一般使用较高的音高、较宽的音域、较长的停顿、夸张的语调和频繁的重复;会对新词语的位置做一些调整;会大量地使用比较短的简单句、简单有限的词汇、简单的音位结构,而且语速比较慢,吐词也比较清晰。
虽然也有研究发现,成人是否使用儿向语与儿童的语言发展之间并无直接联系,但是一般而言,成功的语言学习依赖于儿童与照顾者共同建立的一种积极的、交互式的语言环境。成人之所以使用儿向语,是因为儿向语所具备的特征能够更好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使语言中的新信息更加突出,短语、从句和词在语句中的界限更加明确,能够有效地帮助儿童顺利地把语言输入中的信息流分解成相应的单位,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输人的具体意思,接受语言输入所包含的信息,完成学习任务。
3 儿向动作语的研究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开始了对儿向语的另一种形式,即儿向动作语的研究。研究者注意到,母亲们在和儿童讲话时自觉地调整相伴随的动作,动作类型相对减少,而且使用动作的主要目的是强化或进一步明确口头语言所传达的信息。如同儿向口头语的研究一样,对儿向动作语进行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儿童的语言习得提供指导性建议。
这些研究主要有:第一,2002年Brand等人对51位照顾者在孩子和其他成人面前呈现新物体时使用的动作所做的研究。该研究结果表明,在孩子面前,照顾者调整了她们此时所使用的动作。这些研究者将这种倾向称作“motionese”,并且根据交际对象的不同,定义了八个动作参数以更好地描述这一术语。相对成人指向性动作而言,儿向动作语与听话者的身体距离比较近,并且具有互动性比较高、热情比较高涨、动作幅度比较大、重复率比较高、简单明了、动作类型简单明了、停顿比较多及动作比较突然等特征,这种动作语更有利于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突出强调动作的结构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第二,Koterba在2006年的研究中验证了儿向动作语是否影响孩子的偏好和学习的问题。参与该研究的是48个8—10个月的婴儿和他们的照顾者,实验过程中,照顾者按照要求分别用儿向动作语或者静止的方法向孩子呈现刺激物。研究者观察到了参与实验的婴儿目光转向或者伸手触摸刺激物。这表明,婴儿对儿向动作语和建立刺激物一动作联系表现出倾向性,这同时也表明,儿向动作语与其他形式的儿向交际用语具有同等重要的功能。
第三,Brand等人在2007年的研究中验证并进一步发展了2002年所提出的儿向动作语在互动性和简洁性两个方面的具体特征。该研究采用量化编码的方式,第一次对两组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对比实验,通过测量五个与互动性和简洁性相关的变量(每分钟目光转移的次数、目光在对方面部停留的百分比、停留时间、每分钟交换物体的次数、每次交换中不同的动作类型)发现,6—8岁儿童的母亲和11—13岁儿童的母亲所使用的动作在本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该研究进一步表明,母亲在孩子面前目光停留的次数和交换物体的频度要比在成人面前多,而且动作类型相对比较少。成人在使用动作语时所做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与孩子进行互动交流,为孩子的学习提供有帮助的语境。这种针对儿向动作语的精细特征(fine—grained feature)所做的具体研究能够帮助孩子提高社会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