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议论文中“排比”手法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议论文中“排比”手法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高中生的作文中,议论文占着相当大的比重。尤其在考场作文中,议论文的比例更显突出。不论平时作文,还是考场作文,中学生在议论文的写作中,经常会用到“排比”的修辞手法。那么,议论文中“排比”手法的运用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议论文中常见“排比”手法运用示例

下面试举几例简析。

例一:论点提出

1.引申论点

有了广阔的蓝天,大鹏方可扶摇直上九万里;

有了浩渺的海洋,航船才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有了合适的平台,人才才能展抱负挥洒才华。——《人才需要半亩方塘》

上例将排比用在文首,主要用于引出文章的观点。这样的排比句,前两句基本是写自然界的事物,后一句才写到人或社会,前几句为最后一句铺垫蓄势,近于“兴”的手法。但“兴”是诗歌中的一种创作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而在议论文中,可以灵活理解为:先“议”他物,以引起所“议”之句。

2.总结论点

也许,每个人都帮助过别人;

也许,每个人都受到过别人的帮助;

也许,许多人正在帮助别人;

也许,许多人正在寻求别人的帮助。

人生,离不开帮助。——《美,人生的不对称》

3.衬托论点

下面看一学生习作片段:

可是临安府,容得了一代糊涂君王,容得了一群窝囊庸臣,容得了一片畏缩投降之风,却容不了一颗誓死效忠的赤诚之心。

此类排比句虽也旨在引出论点,但其中含有转折。主要是通过排比内容来衬托、突出自己的观点。

名家作品中,此种例子也不在少数。如鲁迅的《导师》中:“近来很通行说青年:开口青年,闭口也是青年。但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

还有一种更常见的就是分论点的排比。如:

学习是一种心态……

学习是一种坚持……

学习是一种致用……

这样展开的文章就是从以上三个角度来论述,而共同服务于“学习是一种美德”这一核心论点。

例二:论据排比

1.完全段论证

议论文中运用事实论证时,如果将精选的事例排比开来,无疑会增加论述的气势和力量。如:

我们要为明天留下精神的财富。屈原为明天留下了爱国豪情,司马迁为明天留下了忍辱负重的勇敢,爱因斯坦为明天留下了自信与乐观的态度,伽利略为明天留下了“地球仍然在转动”的坚持。这些不朽的功勋人物之所以能为历史所铭记,就是因为他们留给明天,留给后人的永世不朽的精神财富。——《留给明天》

本段文字应该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论证段落,我们常称之为“完全段”。全段明显是总—分—总的结构。全段主体从古今中外的角度选择几个大家熟知的事例,使用简洁的语言,采用排比的修辞方法来论述。不同的事例又各自有其侧重点:爱国、勇敢、自信、乐观、坚持等。这种完全段论证,基本大同小异。如《孟子·梁惠王》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一段文字如果独立地来看,是一个分—总的结构,层层递进,一气呵成,令人信服。

2.补充性论证

正因为有了毅力,苏武在匈奴坚持近二十载,最终得以返回汉朝;

正因为有了毅力,齐白石在朋友的劝说下,决心戒烟,直至终身;

正因为有了毅力,德摩斯梯尼克服了自己极其不利的先天条件,最后成为古雅典最富盛名的雄辩家。——《论毅力》

在这组排比句之前,作者已经用了几例(苏格拉底、诺贝尔、谈迁等)做了较为详尽深入的分析。可见,此例用在文中,主要是对前面例证的一个补充。前面例证,“叙”与“析”都相对较详,做了较多的展开。这里再略举几例,作为补充,使文章的说理议论更完整严密,更有说服力。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举事例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只有这样,才可以从“简”处理。否则,若是相对生僻事例,简单带过或一句概括就有些不妥了。那样,读者看完之后,对事例一头雾水,就反而起不到“以例服人”的效果了。

例三:论证深入

排比可以使文章贯通,语势强劲。所以在论证部分有助于论证的深入。如鲁迅《新时代的放债法》中:“你倘说中国像沙漠罢,这资本家便乘机而至了,自称是喷泉;你说社会冷酷罢,他便自说是热;你说周围黑暗罢,他便自说是太阳。”这里作者用排比的手法,通过假设论证的手法来形象地揭示出“这资本家”的嘴脸。

再看一学生作文:

一朝不得志便抑郁而终的人,也许是诗人,也许是学者,也许是文学家,也许他学富五车,也许他家财万贯,也许他身居高位,但不懂得笑看风云,不懂得安心的人,绝不是智者。智者,是一份潇洒、一份幽默、一份认真、一份玩笑、一份勇敢……——《说安》

这段文字通过“排比”手法,采用正反对比的思路,来论述“安心的人”“智者”的表现。并且通过假设论证的方式,用“也许……也许……也许……”的句式来指出“真正的智者”不由身份、地位、学识、财富等来决定,而是由心态来显示。

而有的例子是从反面着眼,排比反面情形,从而达到间接论证的目的。如: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孟子·离娄》

这段文字旨在说匡章是“孝子”,却用他没有“不孝”的事实来证明。并且,作者采用一组排比句来列举一系列不孝的“事实”,最后反问一句:章子有一于是乎?这样的写法体现出了足够的论证气势。可以说,正是在前面排比内容的蓄势下,一句反问笔力千钧。

另外,排比的句子如果注意句式的变换(如反问句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增加论证的力量。

你的聪慧,痴迷着汉赋唐诗的韵律,怎能不如履薄冰?

你的深刻,承受着岁月无痕的忧伤,怎能不形销骨立?

你的清高,拒绝着蝇营狗苟的生活,怎能不心力交瘁?

你默默地离去,为了那永世的安宁,你的名字载入史册,也记载下人们对你永恒的纪念。王昭君,你内心经历了复杂的斗争,你巧妙地跨过了心中那道坎,你选择的是另一种辉煌。——《必须跨过这道坎》

例四:文末小结

如鲁迅《导师》结尾:“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问什么荆棘塞途的老路,寻什么乌烟瘴气的导师!”这里作者用一组排比句表达了对青年的信心和期望,呼吁、鼓励青年靠自己努力开辟新天地。

学生习作中也常见此种“排比”手法的运用。如:

自嘲,如一阵轻风,吹去你的烦恼,捎来一份安慰;

自嘲,如一场细雨,洗去你的忧郁,给你清爽满怀;

自嘲,如一朵彩云,助你遮挡尴尬,赠你美丽心情。——《自嘲》

这个结尾段通过比喻、排比形象地表达了对“自嘲”的肯定,揭示出了“自嘲”的作用。

议论文文末通过排比的手法,可以更好地收束全文,重申论点,尤其和开头提出论点形成一个有力的呼应。但要注意,文末的排比一定要紧扣文章观点。

二、议论文写作中运用“排比”手法的注意事项

(一)服从“文体”的要求 众所周知,排比可以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阐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文章的中心。但是议论文中运用排比手法还是应该注意文体特点的,应侧重于为“周密地阐明复杂的事理”服务。而有的同学在议论文中,排比句子竟不少是描写,而且很是细腻。即使是论据的阐述中,这样也甚为不妥。所以,议论文中应力戒“排比乱用”。

(二)服从“内容”的要求 形式决定于内容。“排比”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不能为了用而用,而应真正是内容所需,论述所需。目前在中学生的议论文中,不少同学盲目使用修辞手法,想借此增加所谓的“文采”,从而获得较高的分数,其实大多事与愿违,甚者弄巧成拙。说到底,是“生硬使用”惹的祸。所以,议论文中应力戒“排比滥用”。

(三)服从“句式”的要求 议论文的语言容易显得枯燥乏味。排比可以使句式整齐,节奏匀称。但是,用的太过,从句式的角度来看,也同样会显得呆板。所以,应该把排比句和散句结合使用,来使议论文句式富于变化,从而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这样,也会增加议论文的灵动性,增强说理的力量。

(四)服从“逻辑”的要求 排比的句子或成分,要合乎逻辑,排列适当。这一点在任何文体的文章当中都应注意,尤其在以说理为目的的议论文中就更应特别重视。

作者单位:江苏江阴市青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