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师说》观点的多元解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师说》观点的多元解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韩愈作品《师说》的解读中,传统观点都以“古之学者必有师”为中心论点,围绕它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在新课改背景下,笔者认为可以尝试新的角度,结合现实,多方面理解作者的观点。

第一,作者在文章中高度概括了教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者这一提法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固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非师无学”“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首次明确界定了教师的职能,有其精辟独到之处,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在现今也仍有借鉴作用。但当今的读者,需要重新审视韩愈的观点,结合时代特征,赋予“教师”这一职业新的内涵。用今天的话来说,所谓“传道”,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志向,培养其坚韧的毅力和高尚的情操。教师在“传道”的同时,还要“授业”,用今天的观点看,就不单是传授给学生书本知识,还应传授给学生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更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挖掘其创造潜力,使之将来富有创造能力,让他们今后不仅会生存、生活,更能不断地、可持续地发展。“解惑”就是要能够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疑问,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明白事理,弄清是非,辨明真假美丑。以上几点,大大扩充了“师者”的内涵,也对新时代的教育者提出了挑战。

第二,文中倡导人人都必须要学习,并且要广泛地学习,这与现代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谋而合。作者用“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论证了学习的必要性,在人总会有疑问的前提下,提出要释疑,必须从师。这对于强化现代人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同时,作者还提出了学习要有多向性,即所谓“圣人无常师”,不能只向一个人学习,而应广泛学习,博采众家之长,哪怕别人比自己有一丁点儿长处,都应向别人学习,即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启示我们拜师学习的对象可以不拘一格,学习的渠道更可以丰富多彩,这样积少成多,日积月累,学到的东西自然也就多了,掌握的技能多了,适应社会的能力自然也就更强了。

第三,作者提出了“术业有专攻”的观点,为尚在“博”与“专”中矛盾的学子指引了方向。社会是复杂的,各行各业的人从事着各种工作,需要学习的内容也就丰富多彩。但是,作为学习者,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加上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得好、学得精,而应选准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对象、学习目标,进行专门学习。这种“术业有专攻”的思想,跟现代专业分工细化是有相通之处的。现在大学里有各个系,每个系里有不同的专业,各个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主要就是专攻本专业,其他专业就很少涉及或根本不涉及。这种“术业有专攻”的思想,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了人的个性要求,能使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求得发展,对今天的教育来说,还是大有裨益的。

第四,文中提出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对于今天学生和老师共同学习,共同寻求真理,有着深远的意义。文中举了孔子求师的例子,但后人多数只知道孔子,而不知道孔子的老师,作者进一步分析其原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用今天的观点来看,由于受各人的知识结构、能力范围、聪明程度、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很可能造成“现在是老师的学生,将来是老师的老师”的局面,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从社会进步的角度考虑,只有学生比老师强,这个社会才能进步,才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如果一个老师都不能教出比自己强的学生,那这不仅是老师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民族的悲哀。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