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做法及其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做法及其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通识教育起源于美国,并在近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本质、特点及其德育功能,对正在实施通识教育的我国高校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

本质及其特征

(一)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本质

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日益突显,被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知识的保存、传授、传播、应用和创新,文明的传承和进步,人才的发掘与培育,科学的发现与技术的更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无不以大学作为基础。雅斯贝尔斯说,大学的任务有四项:第一是研究、教学和专业知识课程;第二是教育与培养;第三是生命的精神交往;第四是学术。[1]其中,每一项任务都是大学生命体的一部分。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一种在大学本科教育中用以提供一定知识并培养具有综合能力人才的教育方式。它融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一体,旨在从诸多对立中,保持动态的平衡,以求人的健全发展。[2]美国学者认为,通识教育的“通”不是通才的“通”,而是贯通的“通”,即不同学科知识可以融会贯通,贯通到“何以为生”和“为何而生”两大领域,开发学生的心智,使其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识”不仅指知识,还包括情感、意志、能力等。通识教育的本质,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培育主客体关系和情景构建,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经过由“通”到“识”的整合,达到受教育者主体的“觉醒”或“解放”。[3]它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起点和理想目标的,是对过早划分专业界限的一种矫正。

(二)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特征

1.非职业性

现代商业和科技产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等,都导致了利益分化加剧。功利化思潮令许多人被各种欲望蒙蔽了心智,而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又忽视了人生的本来意义,使得作为一个社会人的人文素质显得不足。美国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弥补了职业技术教育的这种缺陷,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得到发展,很好处理了“博”与“专”的关系;与此同时,通识教育的课程有别于专业课程,它旨在培养具备通才智力和完整人格的健全公民,是关注大学生“为何而生”的教育,突出了教育对象的人本价值和意义。

2.有机整体性

通识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学有专长、术有专攻,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方面能够协调发展。他们不仅具有完善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主动和有效地参与社会事务,成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通识教育是一种整体性教育,但并非否定专业教育,而是对技术时代人文精神的缺失所做出的呼唤,呼唤“人本意识”的回归和复兴。它强调基础知识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的统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

3.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大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其主体性是通过教与学的过程来完成的。迄今为止,美国通识教育的课程主要有四种类型,即分布必修型、名著课程型、核心课程型、自由选修型。在教与学的师生互动中,这些课程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如“名著课程”的教学,以讨论课为主;“核心课程”的教学,要求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必须是学术知识深厚且能通融知识的优秀教师,特点是讨论与研究并重。另外,各大学注重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强调学生在互动中进行情景构建,进而启发学生再思考,形成正确的判断,促使学生“觉醒”。

二、美国通识教育的

德育功能及实施方式

通过通识教育来实现德育目标,是美国教育的一大特色。美国开展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公民,其实施方式体现了爱国主义、团队精神、诚实守信、敢担责任等内容。

(一)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施方式

1.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结合

美国高校普遍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有效地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结合起来,极大地体现出德育功能。其中,显性课程涵盖了社会类课程、公民科课程、历史科课程以及其他人文科课程;而隐性课程包括校园文化、以培养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以及宗教、俱乐部活动等。渗透式德育是美国高校育人的主要特色。

2.国家认同感的灌输

根据国家设定的主体价值,美国人普遍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主人,其他任何政党或政府都是暂时的。在这种意识支配下,美国人到处使用国旗。无论是议会大厦、司法机关,还是学校、公司、宾馆,几乎没有不挂国旗的。同时,美国各大学非常重视通识课程中的美国历史以及文明史的教育。美国文明史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美国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民族文化中宗教的约束

在美国人的精神领域,基督教占据着统治地位。许多美国人认为,只有敬畏上帝的人,才会在人间规矩、诚实、恭敬地做人;不怕上帝的人,则极有可能胆大妄为、自我膨胀,并最终陷入罪恶。因此,美国人用上帝的震慑力量约束自己的举止行为,规范自己的道德操守。宗教是美国社会最基本的个人精神信仰和社会道德源泉,它要求人们在日益物质化的社会中,保持个人虔诚、忠诚和团结的精神。这种基督教的教义,成为约束美国公民行为的道德规范。同样,这种价值观也在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中得以渗透。

4.榜样的激励作用

美国是一个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国度,榜样教育法一直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社会以多种形式彰显那些成就突出、贡献巨大的人,以此激励世人,引导青少年效法。美国有很多地名和建筑物是用总统的名字命名的,用杰出的人物命名学校或图书馆、博物馆更是常见。这种榜样激励的模式被纳入到美国高校通识教育中,以促进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

(二)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德育功能

1.目标导向功能

通识教育反映了美国公民的爱国主义情操。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少数民族、黑人种族、妇女以及弱势群体为争夺民主政治权利而觉醒,促成了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冲突,从而也使得各大学在课程设置上较多地融入了多元文化,目的是帮助美国民众形成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识教育还在于提高公民的人文修养,使其明确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健全人格,成就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个体

哈佛大学1977年的《核心课程报告书》明确指出,20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勤于思考道德与伦理问题,具有明智的判断力,能做出恰当的道德选择”[4]。另外,通识教育应给予学生“在一个自由社会里正确、完满生活所需要的价值观念、态度和技能”,“开发人的心智、美德、推理论证、哲理性智慧、艺术和谨慎”,这种人之“觉醒”的教育“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5]可见,通识教育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关注、对生活意义的价值探求,发挥着重要作用。

3.实践

美国高校通识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德育的实效性。如杜克大学的入学教育、斯皮尔曼学院的新生讨论班,还有多种多样的社会服务,如参加反对种族歧视的组织、参与环保活动等等。这些课外活动的开展,以身体力行的方式把美国的民族精神、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合作及公民的责任意识等,落实到学生的行为之中,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来源。许多大学把课程考试、课堂讨论、校纪校规的遵守以及实践活动,纳入到统一的考评体系中。

4.转化功能

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教育委员会和加利福尼亚州教育界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将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划分为12个方面,体现德育的目标有:一,培养民主社会公民行使义务和权利的能力;二,发展一整套合理的道德和精神价值观以指导自己的生活;三,理解自己与自然环境的作用,以便使自己适应并改善环境;四,为自己、家庭社会生活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五,发展保持个人和社会的平衡和调节能力;六,分担发展满意的家庭生活的义务;七,获得满意职业生活的能力;八,发展参与某种创造性活动的能力和评价别人创造性活动的能力。[6]

三、美国通识教育对

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美国高校的德育是通过通识教育来实施的,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美国高校的做法和经验对我国高校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德育的内涵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挖掘人的潜能,重视人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人的道德发展和道德人格的提升,最终体现出对人的终极关怀。目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被录取时就划分专业,加之培养过程中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脱节,“专业化”成为学生的单纯追求,学生只知“何以为生”,而置“为何而生”于己外。因此,德育本身的根源追求与日益式微化的道德实践便发生冲突。对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基础知识教育的经验,如“夏季读书计划”。该计划在学生入校前就阐明学校对大学生学习基本知识的态度,新生入校后通过课堂讨论等方式达成共识。

其次,可借鉴美国“学习社区”的经验,由不同学科的老师共同承担德育专题或课程。如“工业文明和环境保护”课程,既包含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又涉及到自然科学、环保的知识,这一课程就需要文、理科教师共同完成。对教师而言,它体现了相互合作的精神;对学生而言,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统一的内容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其形成独立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再次,在通识教育的视域内,德育指向于对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智慧的培植。[7]这种个体思想道德智慧的生长基础在于对基本知识的认识。如果“知而不识”,那么道德就不能内化,不能内化也就不能对思想道德的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判断,更不能在行动中“自觉”地践行道德规范。这种“自觉”或“智慧”的生长必须靠学生主体自身的主动行为来达成,通过主客体情景关系的构建,促成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判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一个引导者或督促者。那么,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方式可借鉴美国:先设置思想道德观念的情景并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并通过讨论或实践活动的方式来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最后形成对问题的独立判断。

最后,完善综合德育绩效考评体系。近年来美国高校对通识教育的考评,普遍地采取课程嵌入式评价法。课程嵌入式评价法是以通识课程教学为基础,教师以一种不受外界干扰的、系统化的方式,对学生作业按课程目标各个方面评出等级,以此来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过程。[8]其优点有两个:一是评价过程和依据由教师来掌握;二是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方式非常灵活。

分析我国的德育绩效考评体系,借鉴美国的嵌入式评价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建构良好的上层管理部门以及高校的评价管理机构。德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与核心,而不是各院系专业教育“之外”的补充性教育。为落实德育之理想,强化全校师生对通识的认知与投入,整合各专业院系资源以支持德育工作,需要强有力的德育主管者进行规划。第二,教师必须参与德育评价。教师是德育课程实施的骨干力量,只有让其参与其中,才能保证德育评价的真实性、有效性。第三,大力开展德育教师的培训交流工作。为了让教师更加明确德育目标以及更准确地评价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应经常举办培训或交流会议,使得通识教育成一整体,有力地推动教学经验的交换和传承。第四,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成绩纳入档案,作为其步入社会的信用记录。美国大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其在校期间的德育表现是衡量这个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6.

[2]张东海.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与实践的困境――兼从全人教育角度理解通识教育内涵[J].复旦教育论坛,2008,(4):22―25.

[3]沈莹.论美国高校通识教育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10―114.

[4]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12.

[5]王定华.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1996,(6):81―83.

[6]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9.

[7]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人民出版社,2006:3.

[8]史彩计.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评价的一种方法:课程嵌入式评价法[J].复旦教育论坛,2007,(2):44―47.

【曾长秋,中南大学政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张慧,中南大学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湖南长沙,41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