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六味地黄丸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六味地黄丸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病例简介

患者,男,68岁,工人,2007年3月初诊。

患者自退休后(6年前),因腰酸乏力,精神不振,夜尿频数,时时潮热,日渐消瘦,时有耳鸣,并经体检除血压偏高、血脂稍高外,无任何器质性疾病。因上海有许多人普遍服用六味地黄丸,有同事据其所述病情,说是肾亏所致,推荐其服用六味地黄丸,3次/d,每次8粒,一直服至现在。至今7年虽未见任何不良反应,但病情也无明显改善。最近因耳鸣突发严重,白天尚轻,至晚上耳鸣似蝉鸣不止,影响睡眠,夜尿日频,而来就诊。症见:面色萎黄,乏力腰酸,耳鸣不止,纳、便尚可,夜寐不宁。测血糖、血脂、血压基本正常。此因年近七旬,肾气衰弱,五脏俱虚,痰瘀内结,津化为痰,血滞为瘀,虽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似药症相符,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故以六味地黄丸方(汤丸并用)并加大剂量用之。熟地30g,山药30g,茯苓15g,山萸肉10g,丹皮10g,泽泻10g,丹参30g,黄芪30g,骨碎补60g,石菖蒲10g,磁石60g,龟板15g(先煎),淮牛膝15g,炙甘草5g,7剂。并配(浓缩)六味地黄丸2瓶,每次20粒,3次/d,同服。

7日后复诊,耳鸣明显减轻,夜寐稍佳。再以原方继进,并配自制胶囊剂。西洋参100g,水蛭60g,海马40g,研极细,用0号胶囊套服,3次/d,每次3粒。

前后服药(汤与丸)约3个月,诸症若失,精神好转,耳鸣消失。嘱其停服汤剂,继服六味地黄丸至今,自觉轻劲多力,一切正常。

学生 六味地黄丸目前在社会上非常流行,有许多人,尤其中老年人,一年四季皆服此药,尤其是上海、江浙一带,更为盛行,有的人把此药当作滋补保健品来服用,这样的情况是否正常?

老师 由于六味地黄丸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药性平和,补泻并施,入口不苦,有的人服了确实有明显的补肾效果,如精神好转、腰痛减轻等。但人人服用,不加辨证,盲目用药是不正确的,尤其是在没有医师指导下,擅自购药,长期服用更是不可取的。我曾见到一位中年妇女因腰酸背痛,有人推荐其服六味地黄丸,结果不但无效,反增胃纳不佳,大便溏泄之证,来院求诊,发现是盲目服用六味地黄丸所致,改用藿香正气丸和香砂养胃丸后,诸症得解。所以此药不能盲目服用,确定为肾阴不足者方可服用,更不是滋补品和保健品。

即使是。肾虚证也没有必要长年服用,因为任何药都有其特定功效,说得普通一些是有其偏性,以药之偏性,纠人体之偏正。如补阴药是有补阴之功,偏于补阴而无补阳之功,而只可用于人体阴虚阳亢之证,以纠正人之阴虚之体。六味地黄丸是一种补肾阴为主的中成药,只有阴虚者可以服用。若长期服用阴寒之品,容易碍邪,因此若不加停服,可以出现阴邪内盛,湿阻气滞。常见胃纳不佳,口舌浊腻或白滑,同时也常损及阳气,出现畏寒怕冷,口吐白沫等阳虚内寒之证。所以绝不能常服,而需中病即止,及时请医生辨证。

六味地黄丸虽是补药,也同样会出现这种不良作用,尤其是“虚不受补”之体,脾胃虚弱之人,若常服或大剂量服六味地黄丸,就会出现损伤脾胃的现象,纳差、便溏、消瘦等会相继出现,所以我认为要辨证施用,对症用药,即“有是症用是药”。六味地黄丸的运用也要遵循这条原则。

学生 上述病例老师用六味地黄丸(汤)进行治疗,为什么能取得如此效果?而且服药时间长,药量也不少,这又怎么理解?其中辨证施治的思路请老师详解之。

老师 确实,从上述病例中可以看出,自始至终是以六味地黄丸而见功,而且用药时间之长也是少见的,患者前后用此方药达8年之久,而未见不良作用,关键在于正确辨证。

辨证的方法第一是确定脏腑为何脏之病;第二是分辨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第三是对症施治。该病人为肾虚证无疑,因年近七旬,肾气衰惫,而又有腰酸、耳鸣、尿频等典型的肾虚症状,所以定位为肾虚;八纲辨证为阴虚及阳,阴虚为主;患者以耳鸣为主要症状,耳鸣当责之于肾,因肾开窍于耳。从辨证分析,是以耳鸣为主症的肾虚证。在施治上宜补肾为主,并随症加减,补肾之首选方剂,当推六味地黄丸(汤),所以本案可以说是六味地黄丸汤证。故前后均用此方增损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然而患者退休后一直服用六味地黄丸,为什么不见明显好转,却耳鸣突然加剧呢?这个问题其实不是辨证正确与否的关系,而是在于用药技巧,即用量不足。因为患者用量不足,每天3次,每次8粒,后我改为每次20粒,剂量倍增。又以汤丸并施,“汤者荡也,药专效宏”,虽同样是六味地黄丸方,但效果卓然不同。这里告诉我们,除组方外,药物的配伍、剂量也十分重要。就六味地黄丸方,就更显得重要了。

六味地黄丸的组方配伍比例是有严格要求的,不只是六味药的组成,六味地黄丸中各药之比是:“地八淮萸四丹苓泽泻三”。即8:4:3,熟地8份,山药、山萸肉4份,丹皮、茯苓、泽泻3份。除组方比例外,每次用量要着实,所谓着实即药到病所。在其用量上要做到填精补髓,味味着实。用汤剂并加大丸剂用量,可以说比其原来的用量增加4~5倍之多,不至于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而是药专力宏,病邪速溃,看同实异,其中奥秘是药量。

学生 我在教科书上看到六味地黄丸是一味极平和的补肾之剂,其中肝、脾、肾三补三泻,组方科学、平稳,而且没有明显不良反应,只因为它有如此特点,所以现在应用广泛,老师是如何认识的?有何高见以教学生。

老师 你的认识是历来中医方剂学上的记载,六味地黄丸为补益剂中补阴方之首剂,原载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以治肾怯失音,囟门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苍白等。为滋阴补肾之专剂,其中三补:熟地补肾填精,山萸肉养肝涩精,山药补脾固肾,即补益肾、肝、脾。三泻:泽泻宣泄肾浊,丹皮清泄肝火,茯苓健脾渗湿,即泻胃、肝、脾之邪。这就是历来医家的三补三泻之说。故认为本方药性平淡甘和,不燥不寒,补中有泻,寓泻于补,补而不滞,作为补方,它的特点和优点是以滋养为主,偏重于填补,平温而非大温,滋补而非峻补,是平补之剂,是补肾阴的基本方,所以成为医家繁用之剂,至今成了普通百姓的“滋补剂.”或“保健品”,其因也许在此。

其实三补三泻是一种说法,我认为是标本兼治的痰瘀同治方,其除了平补的特色外,还有极其可取的一种补益方法,即“要补其不足,又要祛其所变”。这是一种深一层的补益意义。这个问题过去我有专门论述,今再简述一下。阳气是人体两大部分,具体所指为血与津液,阴虚即血与津液匮乏或损耗,若阳虚而致之变,即血滞为瘀,津熬为痰,痰瘀内积,耗损,因此在治疗上除补其外,还要防其变,即祛痰瘀。六味地黄丸的组方每味药的作用即符合此理,其中熟地、山药、山萸肉补其,茯苓、泽泻化痰水,丹皮活血化瘀,这样三补补,三泻祛痰瘀,故为标本兼治的痰瘀同治之补剂,这就是我对六味地黄丸组方的另一种认识,你以为如何?

学生 六味地黄丸可否在补阴、祛痰、化瘀药上加强力量。

老师 你的认识是对的,而且应该这样做,在补阴药上根据病情可以加减,祛瘀活血药和化痰利水药可以增损。如本例中加龟板、骨碎补加强补肾阴之功,丹参加强活血化瘀之力,石菖蒲增强了芳香化痰之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对症又辨证。

方是死的,法是活的,所以有“以法统方”之原则。六味地黄丸原脱胎于张仲景的肾气丸,而钱乙创六味地黄丸之后,后世有诸多变方,即所谓六味地黄丸的类方,如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明目地黄丸、都气丸、济生肾气丸、附桂八味丸等。这些方其实是在“以法统方”的前提下,衍化出来的,至今医家都已很熟悉,故不赘述。这也说明六味地黄丸应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