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回儒世界观与中国伊斯兰研究的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回儒世界观与中国伊斯兰研究的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B968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2—0586(2012)03—0050—05

2012年6月9日至10日,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主办的“回儒世界观中国伊斯兰研究的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陈守仁国际研究中心召开。此次研讨会是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康安·理法伊斯兰研究讲座”系列研讨会之一。该讲座由土耳其女子文化协会于2011年捐设,旨在推进不同宗教、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每年邀请一至两位杰出的国际伊斯兰研究学者常驻北京大学,开设课程并举办相关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今年受邀的首批讲座教授分别是来自纽约州立石溪大学的宗教学教授威廉·柴提克和村田幸子。诸教授在北京大学开设了《回儒世界观》课程,与此同时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组织了本次研讨会。

本次会议邀请到伊斯兰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近30人,分别来自北京、江苏、上海、宁夏、陕西、甘肃等地高校及研究机构。参会的学者围绕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并完成其地方化和民族化的过程、明清之际“回儒”的思想等主题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哲学系教授,哈佛大学终身教授杜维明先生致辞欢迎学者与会,并参加了会议全程的讨论。会议共分为“回儒世界观专题”“回儒专题”“中国伊斯兰教”“文本与文献”“哲学与神学”“历史与现实”“文明与文化”等7个主题共12节讨论。

在“回儒世界观”主题会上,宁夏社会科学院杨怀中名誉院长作了关于《儒学与伊斯兰文明结合的现代意义》的发言,杨怀中先生首先回顾了中国历史上回回学者的的丰富著作。其次,他认为回族经师不仅重视自身学习,而且与儒家学者有很多交流,在此背景下,刘智、王岱舆等回儒学者应运而生。另一方面,现代的儒家学者研究也关注伊斯兰教,比如唐君毅先生,强调宗教间的对话,儒家的宗教性以及其在人伦日用的人文精神可以提供与各种宗教协调的资源。再次,现代儒学研究代表杜维明先生对于文明对话、对于伊斯兰的研究,值得我们学习与反思。最后,中国民族的发展,需要伊斯兰与儒家文明的共同努力等不同角度论述自己的观点。

村田幸子(Sachiko Murata)及威廉·柴提克(William Chittich)教授的报告谈及“为什么要研究回儒世界观?”。村田幸子教授在报告中讲到,柴提克博士(Dr.Chittick)和她从15年前开始研究回儒文本。从那时开始,他们就和中国研究伊斯兰教的学者们保持着密切的交流。显然,许多中国学者并不认为回儒学说与主流伊斯兰教学说一脉相承,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于20世纪发生的一些事件而导致的回儒思想传播的停顿和断层。由于相关的伊斯兰教的系统教育的消失,中国的穆斯林不得不重新学习他们自己宗教的思想传统和文化习俗,并且,他们中大多数依赖于外部资料,尤其是那些西方历史学家的作品。即使学习阿拉伯语的人也很少能够深入研究在安萨里(Al—Ghazali)之后发展的诸多的学派思想。我们需要谨记的是安萨里正处于穆斯林学术圈百家争鸣、成果辈出时代的开端,而非终结。毫无疑问,安萨里是伊斯兰教培养出的最伟大的学者之一,但是他对于之后伊斯兰教学说的影响却被后世其他一些人物所掩盖了,尤其是在那些以波斯语为主要学术语言的地方,例如欧洲和亚洲的非阿拉伯语伊斯兰教国家,从巴尔干半岛国家,土耳其途径中亚并一直到印度和中国。

威廉·柴提克教授讲到,村田幸子博士讲到中国的穆斯林如何能够从学习回儒的世界观中获益。他想探讨的则是为什么任何人都需要学习这种世界观。回儒的思想是否给非穆斯林的中国人、非中国人的穆斯林或既非穆斯林也非中国人的人提供了某些价值呢?换句话说,从21世纪人类的状况来看,回儒的重要性在哪里?柴提克教授从中国最杰出的穆斯林哲学家刘智开始探讨。他的《天方性理》为回儒世界观奠定了一个系统而缜密的范式。这本书简明地论述了一些基本原则,并解释了由这些原则引申而来的一些细致的推论。刘智阐发他哲学洞见的高明方式在回儒作者中不多见。事实上,在以如此系统、简明与全面的方式刻画伊斯兰思想与实践的多重维度上,很难有一本伊斯兰哲学著作能够与《天方性理》相媲美。到底什么是回儒世界观呢?简要说来,它和那些伟大的穆斯林导师、神学家与苏非的诸多著作中阐述的思想是一致的。用理论术语来说,这种世界观最简明地被表述为三种伊斯兰思想的基本原则:统一、预言与回归。村田幸子和威廉·柴提克教授通过对明末清初中国穆斯林哲学家刘智等人著作的解读,强调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的中国穆斯林乃至其他人学习“回儒”世界观的意义。

有关“回儒”专题中,还有北京大学哲学系张学智教授以《王岱舆的回儒通》为题作报告。主要内容为,明代中期以后,儒家的民间讲学活动十分活跃,书院、讲堂林立,佛教·道教热衷于刊印善书、宝卷,民间通俗讲经十分流行,而西方传教士们宣传天主教教义的著作当时也已经出现。耶稣会士罗明坚的《天主实录》、利玛窦的《天主实义》即刊行于明朝万历年间。但明代儒学不重传统经注,以比较顺畅、通俗的语言解释儒家思想,表达研究者个人心得的这种形式,占学术界的主流地位。这些都刺激了伊斯兰教学者,唤起他们用汉文著述、宣传伊斯兰教的愿望,摆脱以往教义不彰、教理不讲的局面,让教外人更多地了解伊斯兰教,消除误解和歧视,更好地融入当时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社会。汉文著译在中国伊斯兰史上意义巨大,是伊斯兰文化融人中国学术,摆脱对阿拉伯语言文化的依赖,独立地进行学术创造的开始。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伊斯兰文化研究所的丁克家研究员以《论刘智思想中的“完人”观念》为题作报告,主要讲到:刘智作为中国回儒的代表,他的思想中隐含着许多伊斯兰哲学思想的主题,其中的“完人”思想,就是对伊斯兰哲学思想传统中“完人”思想的儒家式表述,这一主题即是对伊本·阿拉比等伊斯兰哲学思想的承继,又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造性转化。对刘智这一思想的谈讨,将加深我们对回儒对话,对中国伊斯兰思想文化的深化认识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张学智教授和丁克家研究员分别探讨了明末清初“回儒”代表性人物王岱舆、刘智的思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