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生本教育与农村初中科学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生本教育与农村初中科学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尽快地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在农村初中学校,教学条件相对薄弱,学生素质又相对落后,但具体的教学任务不变,如果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势必会影响教学进程。因此,摆在农村初中科学教师面前的是,如何让规定的教学任务按期完成,又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生本教育——即如何在有形的教学任务与无形的学生活动中保持平衡,如何做到有形与无形的教学活动收放自如。

关键词:生本教育;教学任务;矛盾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尽快地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在农村初中学校,教学条件相对薄弱,学生素质又相对落后,但具体的教学任务不变,如果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势必会影响教学进程。因此,摆在农村初中科学教师面前的是,如何让规定的教学任务按期完成,又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生本教育——即如何在有形的教学任务与无形的学生活动中保持平衡,如何做到有形与无形的教学活动收放自如。这是农村初中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如何解决呢?

过去的课堂,听到的是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少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活动。教师过于注重自己教学行为的演示,这种演示主要是教师的课堂控制和个人的表现。于是,学生就成了“配角”和“观众”,课堂教学成了忽视学生存在的教师单方面活动。这种课堂教学已不符合如今的教学发展的要求。

郭思乐先生在长期的特别是近几年的从加强知识发生过程到生本教育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对教育中“人的完满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反复实验,逐步形成了民族传统教育特色和中外现代教育特色相结合的科学的教育思想——生本教育体系。

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而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在生本教育中,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上。

在新课程的实践层面上,也许新老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与课堂教学任务之间往往很难协调起来。新课程理念中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即是鼓励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合作探究,这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在当前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贯彻这一思想,当然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就显得迫切而有必要了。

在当前的农村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与课堂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基础知识贫乏,致使在课堂探讨过程中出现“瓶颈”效应,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就目前现状来看,为实现中考升学的愿望,小学升初中时,许多学生家长把成绩较好的子女转移到城市中学学习,加上小学科学课程也不是很正常地开设,留下来的学生科学基础知识严重缺失,造成在初中科学学习中,知识衔接不上。

第二,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

在“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发挥引导启发的作用,使学生的课堂讨论能顺利地开展,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把下节课的预习任务布置下去,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项任务完成的不甚理想,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预习,直接造成课堂讨论延长了时间,影响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三,探究问题设计得过多过难。

由于学生基础较弱,在设计问题上,如果不循序渐进,就会出现课堂“冷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这样教师就不得不进行阐释,学生接受起来也有困难,学生的参与性大大减弱。

第四,教师对教材资源不敢大胆取舍,只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

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编排,以模块为划分单元的依据,知识概括性强,时间跨度大,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不对教材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面面俱到,单教师一个人就可以主宰一节课,更谈不上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了。

对于农村初一的学生来说,进行合作探究的习惯还未养成,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和培养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有意识地引导,而不能急于求成。如果学生的良好习惯尚未形成,在探究的过程中就会偏离主题,情况严重的还会影响正常的课堂秩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角色逐渐发生变化,学生的主体性日益受到重视,这是课改取得的可喜成绩,但是毕竟新课程改革还处于摸索阶段,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既不能回避,也不能忽视,随着新教材大刀阔斧的改革,知识容量的增大,课堂实践中出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与课堂容量之间的矛盾,也是必然的,我们不能一味地埋怨,而要积极地寻找解决的方法。那么,如何尽量克服这一矛盾呢?

首先,教师要精心备课,不仅是备教材,更要备学生。鉴于农村学生的基础薄弱,教师要正视事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想学生在课堂上可能遇到的情况,可能提出的问题,教师能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讲清一个道理,有效地控制课堂的45分钟。

其次,在学生探究式的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调控,避免学生就一些与主题相去甚远的内容钻“牛角尖”,这样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又达不到预想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任其发挥,自然完不成当节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有效地引导学生。此外,在问题的筛选上,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要经过认真筛选;如果设计的问题偏难,就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课堂探讨不流畅,长此下去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在问题的选择上要区分梯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讨论中去。例如:在学习“感觉世界”的内容时,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发挥想象,谈谈个人对体外环境或体内环境的各种感觉,学生就有话可说,同学们就能从不同角度感觉不同的内容,在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感觉之后,老师可顺势引导:各种感觉都是通过感受器获取信息,最后在大脑中形成。这样,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遵循了新课标的课堂理念。

再次,教师要对现有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现有教材容量大,一节课45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全部涉及,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标重、难点的要求进行有效整合,突出重、难点,对于一些补充性的内容或者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作为课堂拓展布置给学生课后完成,可以通过上交小论文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和老师课后交流讨论的形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又有效地解决了课堂容量和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

新课程改革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生本教育是教改的主旋律。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现状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摸索,积极寻找有效的途径解决问题,才能尽快的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科学课程的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实践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去看待这些问题,怎样想办法去解决,只有以新的矛盾为动力,不断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由易到难、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最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思乐.现代教育论丛.

[2]孙宏安.新课程教学设计:初中科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4-01.

[3]李晶,王凌诗.科学新课程教学与教师成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08-01.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临海市杜桥镇溪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