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亲土地,圆梦想,疏京城农业后顾之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亲土地,圆梦想,疏京城农业后顾之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先天下之忧而忧”,自古而来写照了无数默默探索与奉献的人,他们孜孜不倦地恪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以忧天下的情怀,专注事业,为自己的梦想,更为别人美好的生活。对他们,我们心怀感激,北京市土肥站站长赵永志就是这样一位让我们心怀感激的人。他怀揣着自己执着的梦想,让劳作变得简单、变得卓有成效而孜孜以待;为了北京郊区有限的耕地能创造出无限的能量,他努力实现着都市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校、生态、安全”等全新目标;为了实现都市现代低碳农业的目标,他一直奋斗在北京农业生产的第一线,默默奉献。

赵站长,您好!作为我国土壤肥料专家与奋斗在土地一线的科研工作者,您是如何与土地结下不解之缘的?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有着切身的体会,心中一直有个大的梦想――要改变农业的现状,提高生产效率,让劳动变得“更简单”“更卓有成效”。

1983年,我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正式开始了现代农业梦想的奋斗之路。职业生涯的第一站是家乡的延庆农场。初到农场,所有人对我寄予了极高的期望,为了不让大家失望,奋力把许多学校里不曾接触的东西都学会了,除了在自己擅长的种植领域告诉同事们如何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如何栽培,如何施肥、如何提高产量等,还在自己原来并不懂的畜牧养殖和工业管理领域等进行了不断地尝试。五年下来,不仅学会了养鱼、修灌溉水渠等,还曾为打开农场产品的销售渠道,到各地去跑过业务。埋首不觉时光逝,我在农场一待便是5年。我深知,科技兴农这项民生大计,绝不是简简单单的“纸上谈兵”就能实现,需要的是一点一滴的技术投入的沉淀。为此,1998年,我参与完成北京市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之后,便来到了更贴近基层的北京市土肥工作站,担任肥料室主任。

那时候,正赶上北京农业结构大调整,提出了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的现代都市型农业。我凭借着长期的农村基层技术推广经验认为,必须对农业技术推广理念进行创新,打破传统的行业观念,要试验、示范并推广有利于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实用型土肥技术。怀着这样的想法,我便开始大刀阔斧地将计划付诸实施了。在北京顺义区大孙各庄和通州县开展红提、大桃、葡萄反季节栽培(即冬季温室栽培)技术实验研究,尽管受到传统行业观念的巨大阻力,但我始终没有停下来过,只因心中坚信,这项技术必将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带来一片新天地。苦心人天不负,经过三年的实验研究,红提、大桃、葡萄反季节栽培技术终于在北京研究成功并在京郊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紧接着,我又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了圣诞玫瑰葡萄栽培技术,使北京地区栽培的葡萄在圣诞期间还可采摘上市,并延续到第二年一月份,为北京采摘农业和观光农业增加了丰富的内涵,并结束了北方地区冬季不能生产红提葡萄的历史。

从1998年到2003年,我先后主持或参与了京郊粮田提高化肥利用率研究与示范,粮、菜、经、饲等多类型作物营养诊断施肥技术研究,设施菜田土壤连作障碍修复技术、蔬菜水果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观赏植物水培技术和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等近20项重点土肥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了增效、增产、增收的显著效果,特别是中草药生产、果树药材间作林下经济生产技术、水肥一体设备,以及研究开发的粮食、牧草、蔬菜,果树、药材、花卉等作物几十种专用肥料,为京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发展低碳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了继续大力开展土肥技术研究、示范、推广以及土肥科技管理等各项工作,我担任站长后,继续带领全站科技人员更新土肥技术观念,强化土肥工作职能,围绕北京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大方针,加快土肥科技创新的步伐。很快,一大批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实用型土肥科技成果和实用型技术相继问世。此外,我继续完善曾经在担任肥料室主任时提出的“测、配、产、供、施”一条龙的综合技术,进一步扩大了以“站企结合”为基础的五种新型农化服务机制与模式,取得了卓著的成效。

自担任站长以来,我怀着对土肥工作的热爱和高度的责任意识,与时俱进,带领大家不仅加速土肥技术创新,更加强了技术服务与管理理念、机制、方法创新,加速了土肥技术成果转化与落地效应,对提高和保护耕地质量、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推进北京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建设生态农业的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能取得这样的骄人成就源于每个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对他们的贡献我一直心怀感激,因为是他们让我曾经最简单的梦想实现了,那就是让劳动变得“更简单”“更卓有成效”。

人们越来越关注地球的生命,我们也意识到越来越多的人口和越来越少的耕地资源、城市日益壮大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样的矛盾呈现,在这样的矛盾下我们该如何认识我国的耕地形势?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进入21世纪,人口激增对耕地需求的增加与耕地数量的逐年减少,形成了矛盾对峙的态势。要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耕地资源在数量上得到保证,同时必须在质量上有所保证,只有具备一定质量的数量才是可靠的保障。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粮农组织(FAO)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土地面积为18.29亿h左右,人均耕地0.37h;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为1.21亿h,人均耕地0.08h,只占世界人均耕地的1/4。新形势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必要条件是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而充分条件是保持并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只有统筹数量与质量管理,耕地保护的国策才能全面、正确地落到实处。按照中央关于“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的总体要求,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基本农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一主题,切实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

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但是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存在诸多问题。耕地质量是农业生产能力的基础和核心,近7年来的中央1号文件反复强调要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升耕地质量。但在耕地质量保护建设与管理方面,虽有不少突破,但仍有很多地方的领导和群众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法律依据不足。关于耕地数量的保护,我国已有诸如《土地管理法》,《耕地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但对于耕地质量的保护、建设与管理却尚无一部专门法律法规,由于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与保障,造成耕地质量保护、建设与管理

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致使耕地占补质量平衡难以实现,耕地质量管护投入政策不稳定,保护和建设耕地质量缺乏奖惩措施等等。

其次,耕地质量管理体制不顺。由于耕地质量保护、建设与管理缺乏有效统一的法律依据,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诸如多头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根据《土地管理法》、《农业法》和《环境保护法》,土地、农业和环保行政主管部门都具有耕地保护管理与监督的职能职责。三部门依据不同法律在各自所属领域开展耕地保护、管理与监督工作,但出现了职能交叉与职能空白的领域,形成各部门都有责任,又都职责不明,造成相互协调难,资源、政策、工作整合与聚焦力度远远不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农业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均赋予了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在耕地质量管理与建设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但没有同时赋予农业部门对破坏耕地质量行为的处罚权。同时,受多种因素影响,农业主管部门难以掌握耕地质量管理与建设的资源,现实是事权与财权的严重分离,难以履行分散在各部法律中赋予农业主管部门的职责。

再次,机制不健全。耕地质量保护、建设与管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相应机制建设上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低下,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作为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主体的农民,保护耕地积极性不高;二是尚未形成全社会参与耕地质量建设的激励机制;三是政府关于耕地质量保护、建设与管理的投入随意性大,未形成长期规划与长效投入等政策保障机制;四是由于我国尚未颁布耕地质量保护、建设与管理的专门性法规,相关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

最后,耕地质量保护建设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耕地质量建设缺乏有效技术手段。目前我国耕地存在肥力不均衡、中低产田比例大、污染加重、土壤沙化、水土流失严重及抗灾能力减退等多种问题,各级技术部门开展了大量技术攻关工作,但仍有诸如土壤肥力减退、土传病害加剧、次生盐渍化扩大等大量技术难题亟待解决。另外,我国目前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土地利用和改良培肥技术基本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研究出来的,许多技术已经不大适应当前农户分散经营而且高投入高产出高强度利用的特点。

耕地是影响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应通过多种途径充分调动和激励社会各界参与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的积极性,保护耕地质量。

问:随着北京城市发展脚步的加快,土地呈逐年递减的发展趋势,于是解决耕地质量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至关重要,您提出要建立一个都市型现代农业,那么如何实现愿景?要经历哪些阻碍?请您为我们解析一下。谢谢!

答: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是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目标是形成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持续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重要功能之一。而这种“持续满足”,是以具备一定可持续利用的耕地资源作保证的。地少人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尽管中央做出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决定,但耕地仍以惊人的速度在减少,而且减少速度很难在短期内得到减缓。耕地减少除经济建设占地外,还有风化、沙化、水土流失、盐渍化等自然因素以及社会经济活动因素。

据国土资源部公布2006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比1996年净减少1.24亿亩。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和北京市统计局统计,1979-2007年,北京市耕地平均每年递减10.1万亩:2000-2007年,平均每年递减20万亩左右。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10年北京市耕地保有量为339万亩,到2020年为322万亩。

由此可见,在我国、特别是在北京,耕地资源逐年减少是不会改变的。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树立起通过提高耕地质量,弥补耕地资源的不足,实现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思想观念。结合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实际需要,提高耕地质量应重点做好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创新观念。地少人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尽管中央做出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决定,但耕地仍以惊人的速度在减少,而且减少速度很难在短期内得到减缓,而且减少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在我国、特别是在耕地资源短缺的北京等城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必须树立起以提高耕地质量弥补耕地数量不足的观念。

其次,要破解障碍。体系方面。由于土肥体系建设时间较晚,再加上土肥工作更多是基础性的、内在性的,作用显现时间较长,使土肥体系常常被边缘化,在历次机构改革和调整中土肥系统多作为被改革和调整的对象,土肥工作的开展仍受到体系不全的制约。职能方面。土壤普查是各级土肥部门建立伊始的基本职能,之后尽管又增加了很多职能,但人员编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造成土肥工作队伍相对薄弱,给土肥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影响。法律方面。目前,我国虽然制定实施了《土地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但还缺乏一部专门用于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的法律,或者说,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在有关法律规定中职责、任务、目标、保障措施等等还不是很健全,还急需加强。

再次,要加大行政推动和政策引导。提高耕地质量,已成为我国应对耕地资源紧缺且日益减少,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最为有效的措施。但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基础性、公益性工作,需要政府、企业、农民(公民)以及社会的全方位参与,并形成合力。而如何激发全社会和农民的参与意识,首先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对农民应用利于提高耕地质量的技术,如商品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给予资金补贴,进行强有力的行政推动和政策引导。

最后,要加强技术创新和推广。提高耕地质量向广大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十壤肥料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没有更多的经验,没有现成模式。唯一的选择就是创新和集成配套土肥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模式和方式方法,促进耕地质量的提高。北京市土肥工作站在总结已有的土肥技术成果的同时,通过创新技术推广模式,形成了适用于北京地区提高耕地质量技术,希望能为其他地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一些借鉴作用。

问:北京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常住人口接近两千万,外来和流动人口超过一千万,如此之多的人口为这个城市带来无限活力,也给北京这个城市的粮食、蔬菜、水果等基础供给以及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奋斗在北京农业生产一线的您,如何从工作上应对这种挑战?

答:北京作为当今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都市之一,众多的人口给北京经济发展带来无限活力的同时,也给北京的粮食、蔬菜、果品等基础供给以及生态环境带来巨大挑战。如何充分发挥北京郊区有限耕地的作用,兼顾城市生态

环境,实现郊区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新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我坚持带领工作站全体人员,围绕职责与职能、基础工作与长远规划、机制与方法创新以及惠农工程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

从思想着手树立科学发展观。化肥是提高农作物产量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因此,不少农民无节制地增加化肥投入,然而收效甚微。针对这一问题,我带领土肥工作站研究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特性,针对不同作物、品种的需肥规律来提供不同的施肥配方。该技术推广后,破解了依靠大量增施化肥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难题,在保护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和发展低碳农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专家赞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试验示范和生产实际调查表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与常规施肥相比,肥料利用率提高7.5%以上:2006年至2010年,北京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730.17万亩,累计节省化肥投入(折合纯养分)5.41万吨,相当减少CO2排放19.97万吨,节本增收14.35亿元:农作物累计增产77.58万吨。

长期施用有机肥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中国传统农业五千年繁衍不衰的根本原因。然而,传统有机肥因积造和使用费时、费力、费工,京郊农民已经很少使用,而化肥的超量施用,更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生态环境恶化。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土肥站争取财政支持启动了有机肥培肥地力示范工程。通过连续两年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示范工程地区的取样测定,露地菜田、保护地菜田和粮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1.12g/kg、1.79g/kg、1.95g/kg。有机肥培肥地力在维护生态环境、改善农产品品质、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农业生产垃圾等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和有机肥培肥地力示范工程的实施和取得的良好效果,也为北京市制定和实施《北京现代农业基础建设与综合开发规划》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决策依据。

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与积累,我对土肥工作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清晰深刻的认识。首先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与要求,我认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是以首都社会经济建设整体发展为蓝图,以首都功能定位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展理念为指导,以政策支持为引导,以科技服务为支撑,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形式为手段,以现代新型农民为主体,积极开发生产、生态、生活、示范等多种功能,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最终实现数量、质量和效益的统一,以确保农业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北京都市农业更应具有其独特的品质与优势,更需要在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和科技农业上狠下功夫。以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为目标,走精品、高端、高效、生态、安全、绿色、有机之路,铸造生态品牌、绿色品牌、特色品牌和国际品牌。做为农业基础的基础土肥工作必须准确理解把握和紧紧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更高目标与更高要求,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特别要加强现代土肥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内容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关键技术产品创新、推广服务模式方式创新,不仅要切实解决好关键点、热点、重点问题,更要解决好普遍难点问题,为不断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水平、生态景观服务水平、食品安全水平、社会服务水平和农业产业升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更大贡献。在工作上特别要注重调查研究,注重科学规划,注重总结提高,注重继承发展与创新,注重协作攻关,注重对外宣传与交流,注重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

问:据了解北京市土肥站有过两分两合,对其发展有不小的影响,而现在已成为北京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应用的举足轻重的单位,也可以说是一个团结、和谐、奋进的土肥,有着光明未来的土肥,您有什么秘诀或者可供大家共享的经验与成果?

答:经验与成果谈不上,但北京土肥体系确实是一个团结、和谐、奋进的土肥,有着美好的前景,我认为天时、地力、人和都具备。天时:遇到当下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高度重视农业之机;地力:北京首都资源丰富,而且开放大气;人和:有方方面面的支持,尤其是我们有一支优秀的土肥队伍和良好的土肥推广体系。我无论做为土肥站站长还是行业带头人,应该说对队伍建设和体系建设强调的最多,要求的最多,投入的精力也最多。我始终认为和强调要完成好“服务首都、服务三农、富裕农民”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必须建立和依靠一支高素质的土肥技术管理服务队伍与体系,土肥人始终要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发展意识、忧患意识、超前意识和创新意识,始终团结协作,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认真履职,扎实工作,重基础、重实效、重长效。特别在建设三个北京和世界城市的新形势下,土肥人更要高标准、高要求、高目标,志存高远,扎扎实实做好我们的工作,把北京土肥事业做好、做稳、做大、做强,在全国率先垂范。所以在内部加强改革,形成发展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和能者上、庸者下,人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机制与环境,外部加强交流与合作,建立开放、协作的土肥,形成上下职责清晰,目标一致,分工明确,协作良好,纵横贯通,左右融合,运行顺畅的工作体系与网络,形成合力,资源共享,使服务“三农”的能力水平不断提升,社会的作用、影响力不断扩大。我想我们的土肥事业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壮大是大家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是方方面面支持的结果,但很重要的一条是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和良好的推广服务体系做保证。

到目前为止,我站已获得国家级奖4项、省部级奖28项。应该说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特别是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土肥检验检测体系、土肥监测体系、肥料质量追溯体系、土壤资源管理信息体系和土肥示范推广体系,为上级有关部门、领导、农民和生产企业提供着良好的决策技术服务。但成绩已属过去,我们土肥人更注重未来,我们将借当下建设三个北京、世界城市,全力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大好时机,上下齐心,共谋发展,在共同点亮土肥技术这一盏明灯,为整个北京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带来巨大光明的同时,也为科技兴农这条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做出最好的铺垫与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