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陇川县生猪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陇川县生猪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陇川县发展生猪产业60年,从过去饲养巴克夏(兼用型)杂交猪到二十一世纪饲养洋三元(瘦肉型)猪,是一个质的飞跃,肉猪出栏时间从24个月下降到目前4个月。

[关键词] 生猪;发展;现状与对策

一、基本情况

陇川,傣语称勐宛,意为太阳照耀的地方。位于云南省西部,德宏州西南,北纬24°08′~24°39′,东经97°39′~98°17′之间。东邻芒市市,南连瑞丽市,北接梁河、盈江县,西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50.899公里;土地面积1931平方公里,山区占77.53%,坝区占22.47%。耕地面积37.58万亩,农业人口均有耕地2.72亩。森林覆盖率为46%。全县辖7乡4镇,71个村委会和1个国营农场。2002年全县总人口 16.86万人, 农业人口13.31万人;陇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少数民族主要有景颇族、傣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55%。地形由高黎贡山余脉纵贯,西南走向,东北高峻,西南低平。形成“三山两坝一河谷”的地形地貌,最高海拨2618.8m,最低海拨780m;南亚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每年分雨、旱两季,历年平均气温18.9℃,西南风,最大风速为30m/s;土地宽广、肥沃,自然资料丰富,素有动植物王国之称;水能资源尤佳,可建多级发电站,总蕴藏量为32.5万千瓦。

二、养猪规模

2012年全县生猪存栏12.53万头,出栏11.14万头,养猪产值1710万元,95%的农户养猪,共有养猪户0.33万户,户均存栏38.2头,出栏34头。陇川县散养户养猪50头以下,小规模养猪户存栏50~200头,中等规模养猪户养猪存栏200~500头,全县小规模养猪户13户,养猪0.32万头,出栏生猪0.4万头;中等规模养猪户有52户,存栏1.5万头,出栏0.9万头。

三、饲养品种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进行猪种改良,先后引进巴克夏、荣昌猪、长白猪、汉普夏、杜洛克、上海白猪、梅山猪、新淮猪等猪种。经过四十多年的改良推广,形成了目前的局面:山区以推广巴×本(德宏大耳猪)、杜×本二元杂交组合;坝区推广以杜×长约、约×杜撒、约×长保三元杂交组合。

四、陇川生猪产业

1.原始养猪业

陇川县1972年建立农牧局原种猪场,1978年首次从湖北黄岗种猪场引进巴克夏种猪 35 头,发展生猪,改良本地猪种。1978~1999年分别从湖北、小哨、大理、保山累计引进巴克夏种猪91头。母本以德宏大耳猪、横耳猪、小耳猪为主,父本以巴克夏为主,推广巴×本二元杂交组合。七十年代养猪,实行集体养猪,集体养猪以圈养与放牧饲养相结合,以母猪繁殖为核心,育肥猪采用吊架子方式,饲料以碎米、酒糟、豆渣、米糠及青绿饲料喂主,每日饲喂1~2顿,饲养育肥猪12~18月龄,体重达60~80kg。据统计1979年生猪存栏57617头,肉猪出栏5710头。

2.传统养猪业

陇川县八十年代养猪业技术的变革,配合饲料技术的推广,1980年陇川县畜牧兽医站建立一个小型饲料厂,推广配合饲料养猪,畜牧站技术人员在章凤镇曼拉村永兴社、国营陇把农场水产公司进行配合饲料育肥试验,猪日增重1kg以上,育肥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好。为了结束陇川猪肉外调历史,解决猪肉自给自足,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利用休息时间和田边地脚土地种植青饲料发展生猪产业。1983年底建立陇川县粮食局中型配合饲料厂,1988年生产配合饲料3739t,为陇川养猪产业发展奠定了饲料基础。加大猪品种改良,1983年陇川县人民政府与上海市订立养猪技术援边合同,商业局从上海引进上海白猪25头(种母猪21头,公猪2头),梅山猪(公猪)2头,畜牧兽医站从云南省小哨种猪场引进杜洛克(瘦肉型)公猪2头,母猪3头;1988年从浙江杭州引进长白猪(瘦肉型)25头。

扩大良种猪改良效果,提高良种覆盖率,1987年3月陇川县建立了猪人工授精站,以原种猪场为基地,向全县机关和农村推广猪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巴×本、杜×本二元杂交组合,当年推广猪人工授精198窝,受胎147窝,平均受胎率74.2%,平均产仔9.2头。

机关养猪以圈养、饲喂配合饲料为主,农村随着农田复种指数的增加,农村养猪大部分以圈养为主,少部分农户养猪圈养或放牧为辅,育肥猪和仔猪饲喂配合饲料为主,青绿饲料为辅。育肥猪每天饲喂2顿,育肥10~12月龄,体重达100kg。1990年全县生猪存栏95875头,出栏肉猪32266头,比1979年增加26556头,增长4.7倍。这说明机关干部养猪水平高,圈养比放养育肥期短,配合饲料养猪出栏快,经济效益明显。

3.现代养猪业

(1)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1992年由云南省畜牧局投资20万元,建立陇川县猪统一供精站,提高猪人工授精网络覆盖面;建设了户撒、章凤、景罕乡级猪人工授精点。加大猪品种改良,畜牧部门从1992~1998年共引进种猪 161头,其中:长白公猪2头,荣昌猪147头(公猪6头、母猪141头),汉普夏公猪3头,杜洛克公猪4头,约克夏公猪4头,新淮公猪1头。

加大生猪产业的规模发展,适度经营,分别在机关和农村推广云南省科学养猪“八改”技术。

①改养本地猪为二元杂交猪。②改生猪放养为圈养。③改圈内积肥为圈外积肥,建设猪卫生圈。④改吊架子为直线育肥。⑤改饲料熟喂为生喂。⑥改本交为猪人工授精。⑦改春秋防疫为时时补针。⑧改养长寿猪为适时出栏。

“九五”~“十五”期间陇川县养猪业发展迅速,全县猪种改良39134窝,其中:人工受精10561窝,产仔145479头,1999年生猪存栏达92085头,出栏肉猪43084头。

(2)挖掘饲料资源,充分利用农村农副产品发展生猪产业,陇川县1983年建立陇川县粮食局5000t∕年中型配合饲料厂;1983年四川省荣昌畜牧兽医学院开发办和陇川农场水产公司建立一个2000t∕年配合饲料厂;1991年陇川县农牧局建立一个500t∕年小型配合饲料厂。1983~2000年全县共生产畜禽配合饲料30887.3t,其中:猪配合饲料30268t,禽配合饲料619.3t。饲料市场进入2001年后,由于外地正大、康地、希望、神龙、苍山、黄龙山等饲料冲击本地市场,陇川县3个饲料厂家先后停产。农户养猪饲料饲喂外地饲料,仔猪饲喂乳猪颗粒料、仔猪颗粒饲料,育肥猪饲喂(猪精料+玉米+米糠+豆粕)配合饲料,育肥猪饲养6~10月龄,猪体重达100kg;日增重1.5kg以上。

(3)防疫体系建设

陇川县1963年曾引进猪瘟兔化弱毒湿苗,在国营饲养场和集体猪场小范围应用,效果不明显。1964年以后全县应用猪瘟弱毒冻干苗进行预防注射,防疫密度明显提高,疫苗效价好。60~70年代陇川县防疫主要免疫注射猪瘟、猪肺疫两种疫苗。1986年推行猪瘟免疫程序改革,首先在陇川县陇把镇帮外村试点,已取得显著效果。1987年生猪死亡率抽样调查,死亡率由10%下降为3.1%,猪瘟发病率由原来的3%下降为0.2%。1981年采用猪瘟、肺疫二联苗预防注射,防治猪瘟、猪肺疫传染病。2007年以后全国先后暴发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蓝耳病)、猪附红细胞体病、口蹄疫病、猪伪狂犬病、猪连球菌病,生猪防疫的疫苗有猪瘟、猪肺疫、蓝耳病、口蹄疫,每年春秋免疫两次。2013年全国动物防疫改革,每头猪防疫采用:猪瘟+蓝耳病,用猪瘟稀释液稀释,注射一针,猪口蹄疫注射一针,既方便村级防疫员操作,又减少了防疫劳动量,疫苗免疫效价好。

仔猪免疫接种:

1)猪瘟免疫:一是超前免疫:15日龄每头肌注猪瘟单苗1毫升,30日龄2免,每头肌注2ml。二是常规免疫:仔猪25~30日龄,每头肌注猪瘟单苗1ml,65~70日龄2免,每头肌注猪瘟、猪肺疫双联苗1ml。

2)仔猪副伤寒免疫:30日龄的仔猪,用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苗,用20%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稀释,每头肌注1头份,免疫期达9个月。

3)蓝耳病免疫:蓝耳病弱毒活疫苗,仔猪14日龄每头肌注1头份;2周后2免,每头肌注2头份。常规免疫:仔猪3周后,每头肌注2ml,隔30天再肌注2ml。

4)猪口蹄疫免疫:O型高效灭活苗:仔猪40~45日龄,体重20~25kg首免,每头肌注1ml;100日龄2免,体重25kg以上,每头肌注2ml。

5)伪狂犬病免疫:伪狂犬病双基因缺失活疫苗,仔猪出生后38日龄免疫1次,每头肌注1头份。

育肥猪免疫:

外购仔猪:引入猪场第1d开始通过饮水添加药物保健5d,控制各种应激,防止拉稀及诱发多种疫病的发生。

观察仔猪无异常时,于第6d开始补注疫苗;猪瘟单苗每头肌注2头份;5d后肌注伪狂犬病双基因缺失活疫苗2头份,5d后肌注蓝耳疫弱毒活疫苗2头份;4d后肌注O型口蹄疫高效灭活苗1ml。

五、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

2007年以后实施国家发改委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加快了陇川县生猪产业的发展,饲养生猪300~500头,猪舍新建或改造,改善了猪场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集中排污处理。根据云南省发改委关于申报扶持的生猪标准化规模殖场(区)建设项目及新农村建设要求,猪场实行人畜分离,集中饲养,封闭管理,粪污统一排放,符合新农村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在法律规定的禁养区内;经改造后粪污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实现了农村养猪猪舍建设标准化,配套设施系统化,养殖环境环保化,良种繁育体系化,疫病、驱虫控制程序化,病畜处理无害化,消毒工作制度化,粪污处理沼气化(化粪池),饲养管理科学化,监管常态化,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规模养殖,发挥养猪效益,为陇川县养猪业高速、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较好贡献。

2007~2012年陇川县共实施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52个,其中:国家发改委生猪标准化养殖场28个,云南省现代农业养猪24 个,累计投资610万元。项目辅射全县八个乡镇,30个村委会。

2004年以后陇川县先后引进种猪596头,其中:杜洛克公猪(新美系)22头,母猪1头,杜洛克公猪(台系)12头;约克夏公猪10头;长白公猪(法系)3头,母猪1头。保山黑猪(母)73头,杜保母猪353头;约保母猪50头;杜太母猪15头;贵州香猪公猪40头,母猪3头;杜撒母猪42头;长约母猪41头。养殖场仔猪一般采取自繁自养,生猪杂交组合采取以下方式:杜×长约、杜×长保、约×杜撒、约×杜太。肉猪育肥4~8月龄,猪体重达100kg;规模养殖场肉猪育肥需4个月,养猪大户需6个月,农村散养户需8~10个月。

陇川县实施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项目建设,建立了养猪合作社6个,养猪协会1个。2012年全县生猪存栏达12.53万头,肉猪出栏11.14万头,比1999年增加68316头,增长1.6倍。

六、小结

陇川县今后生猪产业要达到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生态化生产。

1.加大猪种改良,引入优良品种,提高猪人工授精覆盖率,建立健全品种繁育体系。

2.增加饲料推广力度,尤其是推广农村配合饲料养猪,使农村散养户掌握仔猪15kg以下,饲喂乳猪颗粒料,15kg以上饲喂仔猪颗粒料;仔猪35d龄段奶,每年产仔二窝。育肥猪饲喂配合饲料(猪浓缩料+玉米+麦麸),农户操作简单,饲喂方便,直线育肥效果好。加强母猪、公猪、乳猪、仔猪、架子猪、育肥猪饲养管理;育肥猪直接饲喂干粉料或湿拌料,每天饲喂3次。

3.定期驱虫和防疫,每批仔猪引进后观察6d,定期驱虫2次,做好猪瘟、猪肺疫、蓝耳病、口蹄疫的免疫,降低疫病死亡率,增加养猪效益。

4.降低养猪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健康养猪场的费用开支为:消毒药>预防药>保健药>治疗药,不健康猪场的费用开支为:治疗药>保健药>预防药>消毒药。

5.养猪业正面临着由农户散养猪向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转型的剧烈市场动荡期,正面临着猪病和食品安全高度危险期,同时,也面临着国外猪肉价格2倍高于国内的比较价格的优势。如何引导养猪产业实行市场转型,实施猪病净化和多点式安全生产,实施无公害、绿色猪肉和品牌战略,实施养猪环保与农业互动可持续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