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孝老爱亲- 沙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孝老爱亲- 沙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上海76路公交车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位白皮肤、棕红色头发的妇女用熟练的上海话和司机打招呼,她不是老外,她是心存孝道、满怀仁爱,正在赶往和平眼科医院做义工的沙拉。(图1)

沙拉是一位中国籍犹太人,沙拉的父亲是20世纪30年代来到上海的一名德国犹太人。二战时期,她的父亲来到上海,而沙拉就在上海出生、长大。

1950年出生的莎拉,在父亲的呵护下,度过了快乐的童年。但是,12岁那年,沙拉的父亲去世,母亲离去,她不得不开始独自面对生活。1991年,中以建交,沙拉带着3个孩子回到以色列,还受到当时以色列总理拉宾的接见。沙拉从打零工、卖春卷到成为身价不菲的钻石商人,她靠着顽强的天性,走过了一段传奇般的人生。2003年,怀着深深的感恩之情,沙拉又回到魂牵梦绕的上海,从此再也不舍得离开。(图2)

有人问她,您可以选择阿尔卑斯,可以选择耶路撒冷,为什么最终选择留在中国?她说,不管在哪个国家生活,都不能把根忘掉。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根,我也不可能活到今天。如果当初没有中国收留我父亲,哪有我呢?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我想这片土地能留住我,是因为它能够让儿女们满怀信心地去规划建筑,上海太美了,中国太美了。

在生于中国,长于中国的沙拉看来,这块古老的土地给予她的不仅仅是生存环境,更有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感。所以,即便当她有机会重新选择自己的国籍时,她也义无返顾地把中国当成了自己永远的祖国。

她说,其实我可以选择阿尔卑斯,可以选择耶路撒冷,但我选择中国,甘愿做中国大地上一棵正在努力成长的树。我选择属牛,因为神牛勤劳朴素,感恩知足,我选择黑眼睛黄皮肤的人做我的丈夫,选择开放的东海之滨安家落户,因为我眷恋神州大地的一草一木。我选择中国,因为我崇敬恩重如山的中华民族。

很小的时候,沙拉就在学校里知道了“百善孝为先”这句话。而“孝”的观念,也在她童年的家庭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让沙拉对“孝”有了更丰富的理解。

她经常把百善孝为先挂在嘴边,也用这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她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呢?

沙拉说,如果一个人连生你养你的父母都不去孝顺,都不愿意花一点时间听他们说话,以后自己会有好的回报吗?

沙拉的养父年逾90,如今和沙拉生活在一起。养父家境殷实,身体硬朗,又有自己的亲生子女,为什么要和养女一起生活呢?

沙拉说,当初,他说到我这里住一个月,但现在他已经住了3年多了,他的儿子们每个星期都来接他,他总有一百个不回去的理由。为了让老人开心,沙拉时常带老人去逛南京路,沙拉说,我们不坐出租车而是坐地铁去,虽然很累,但是我要让他看看快速发展的城市是多么美,走在南京路上他曾去过的地方,我们共同回忆这个地方当年是什么样的,再看现在又怎么样了,我让他感觉到,我对他知识的尊重。(图3)

沙拉对养父的孝顺,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在她看来,中国城市中日益突出的老年问题,是如何能够满足老人的心理需求。

沙拉说,早上养父起床后,我会问他,爸爸,你昨天晚上睡得怎么样?看电视看到几点钟,看了些什么节目?他说,我昨天看篮球了。我说,那是你最喜欢的,你觉得你年轻的时候,有没有他们打得好呀?如果现在再给你30年,你会不会再去打篮球?我会不断发现老人的兴奋点,不停地跟他沟通,说他喜欢的话题。真正的孝是心和灵的结合,并不是用钱可以买来的。他在我家住了3年,一场病也没生过。他跟我说,我对医院贡献太少了,但是对我自己来说,起码多活了3年。老年人心情好了,身体也自然会好。

沙拉对养父,有时候就像哄小孩,但对自己的子女,她却时常显得苛刻。在她看来,这种苛刻对子女的成长不可或缺。或许用她写的《特别狠心特别爱》这本书的名字形容更准确。

沙拉说,我家住在三楼,住在四楼的是一个苏联移民老太太,很胖。有时看到她拎东西上楼,我看一下儿子,不用张口,儿子便帮着她把东西拎到四楼。我认为这就是孝,并不一定对我好就是孝。我还记得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除了爱我之外,还应该懂得爱别人,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道。每次孩子帮助邻居做事,沙拉都会表扬鼓励他们。沙拉认为,母亲不是名词,母亲是动词,教育是母亲的责任,母亲是祖国的化身,如果这个母亲心里装着一个民族、装着一个祖国,她一定会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沙拉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教会他们对老人孝顺,对他人友爱。让她欣喜的是,自己的心血得到了回报。如今,3个孩子不但学业优秀、事业有成,而且在她的影响下,孩子不仅对她孝敬有加而且也都热衷于公益和慈善事业 。

沙拉是政协委员,社会工作繁忙,但她仍经常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每周都要抽两天时间去医院做义工。(图4)

沙拉说,我回来8年了,从第二年开始我就在上海和平眼科医院当义工。因为我感觉眼睛是人的器官中最为敏感的部分。她对患者充满同情和关爱。她说,有一天医院来了一个小朋友,他得了视网膜母细胞瘤,也就是眼癌,医生一看,一只眼睛必须摘除,没过多久,另一只眼睛也发现病变,也要摘掉眼球,不拿掉就会影响其他器官。医生对孩子的家长说,请你带这个孩子去看看天安门,看看升国旗,看看长城、高山、大海,看看短短一个星期他能看到的东西。来自农村的父母没有经济能力,这位医生拿出钱,让这个即将失明的孩子去看他可能看到的东西。一个星期后,孩子的眼睛被拿掉了,刚刚6岁两只眼睛都没有了。我经常到病房去看望他,问他,宝宝你还记得升国旗吗?他说记得,我听到大皮鞋的声音,就升旗了,我还摸长城了,我还怎么了……。

小小年纪被迫告别大千世界的斑斓色彩,沙拉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在次日出行的航班上,看着舷窗洒进的阳光,沙拉抑制不住对双目失明孩子的牵挂,她在登机牌上写下一首诗:阳光跑进病房,问候那禁闭的眼眶,你的渴望流出心房,多少往事让你感伤。干涸的眼床令我心伤,无奈的你迷茫,告诉阳光我在你身旁,你有愿望我来帮忙。给你勇气为你鼓掌,今天过去,明天会比今天强,你的光明,我的渴望。沙拉觉得,像自己的养父一样,遭遇病痛的人,同样离不开旁人心贴心的慰籍。爱,不分肤色;孝,超越血缘。这位62岁的中国籍犹太人正搀扶着90岁的养父走过生命的温暖历程,她是中华孝道的国际传播者,人们从沙拉身上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爱和孝的实践者,还是一个对爱和孝的探求者、挖掘者。

图4 做义工的沙拉在医院忙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