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健康人群颈动脉硬化流行病学分析及阿托伐他汀干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健康人群颈动脉硬化流行病学分析及阿托伐他汀干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健康人群颈动脉硬化流行病学情况及阿托伐他汀对易损斑块的干预效果。方法 分析695例在研究单位健康体检的职工不同年龄段颈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并对其中15例存在易损斑块者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每晚一次口服,连服6个月后复查颈动脉彩超,观察易损斑块最大厚度及横切面积。18例不愿治疗的易损斑块患者也在6个月后复查做为对照。结果 颈动脉硬化性病变发生率26.5%,并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差异有显著性;存在易损斑块者应用阿托伐他汀干预后斑块最大厚度及横切面积均下降,治疗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颈动脉硬化在40岁以上健康人群中普遍存在,并随年龄增加发病率升高;阿托伐他汀可逆转动脉硬化斑块的进展。

【关键词】 颈动脉硬化;流行病学;阿托伐他汀;易损斑块

颈动脉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可间接地反映出全身动脉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并同时影响脑的血液供应,是部分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原因。颈动脉硬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身动脉硬化的情况,其中颈动脉内中膜(IMT)增厚被认为是颈动脉早期粥样硬化的标志。近几年来颈动脉超声的广泛普及应用使无创性早期评估血管壁病变成为可能。该研究通过对695例健康体检资料的分析和对比,探讨动脉硬化的流行病学特点和阿托伐他汀干预效果,为动脉硬化及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8~2009年在登封市第二人民医院体检科进行体检的40岁以上的单位职工资料共695人,其中男312人,女383人,年龄41~78岁,平均58.7岁。所有体检人员均询问既往史,检查血压、心电图、血脂、血糖、胸透。

1.2 方法

1.2.1 颈动脉超声检查 仪器使用美国GE-73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10.0 MHz。常规检查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检测指标: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②附壁斑块的部位、大小、形态、数量、回声特点及彩色血流信号有无充盈缺损。

1.2.2 生化检验 应用日本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肝功能、肌酶。

1.2.3 干预方法 选择存在易损斑块的15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每晚1次口服,连续服用6个月,治疗第一个月后及治疗结束后查肝功能、肌酶、血脂。服药6个月后复查颈动脉超声,同时对不愿服药的18例6个月后复查颈动脉彩超,观察易损斑块最大厚度(Tmax),计算其横切面最大面积(Smax)。

1.2.4 统计学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1.3 诊断标准 颈动脉检测标准,颈动脉内中膜增厚,IMT厚度为管腔内膜界面与中层外膜界面之间的距离[1];IMT>1.0 mm为增厚;IMT>1.3 mm并明显突出内膜为斑块阳性,根据颈动脉硬化斑块回声特点及病理学变化,将其分为硬斑和易损斑块。

2 结果

2.1 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硬化发生率 695人中经过超声检出颈动脉硬化性病变184例,发病率26.5%,其中单纯内中膜增厚发生率6.04%(42例),斑块形成发生率20.4%(142例)。斑块发生部位:单发右侧占42.3%(60例),单发左侧占30.3%(43例),双侧占27.5%(39例);颈总动脉分叉部占60.2%,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和颈总动脉后壁33.2%。其他部位6.6%。斑块回声:硬斑块109例(76.7%),易损斑块20例(14.1%),硬斑、易损斑块同时存在13例(9.2%)。

2.2 不同性别、年龄组颈动脉检查结果比较

2.2.1 按性别分组对比,男女颈动脉硬化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2 不同年龄组相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明显增加。见表2。51~60岁组与40~50岁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61~70岁组与51~60岁组比较,P

2.2.3 阿托伐他汀干预效果观察 15例患者均出现血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动脉硬化斑块(易损斑块)缩小。见表3。

表1

注:治疗组治疗前后对比,Tmax、Smax,均明显缩小,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比较Tmax、Smax, P

2.2.4 阿托伐他汀的不良反应,出现失眠1例,肝酶升高1例(ALT62 U/l),未停药。

3 讨论

3.1 颈动脉硬化在正常人群中发生率与斑块分布 该研究结果显示,40岁以上人群中颈动脉硬化普遍存在,达26.5%,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40~50岁组14.6%,70岁以上组达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是由于年龄的增长,动脉壁结构中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比例失调,胶原纤维增多,弹力纤维发生退行性变及功能减退,导致动脉壁僵硬度增加及顺应性降低,加之一些疾病损害血管内皮,发生内皮功能障碍和结构异常,导致粥样硬化发生。颈动脉斑块中,以右侧居多,好发部位以颈动脉分叉处最为多见,这与左右颈动脉解剖结构及颈动脉分叉处血流动力学变化(形成的高切应力和湍流的机械损伤)有关 [2]。

该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加,动脉硬化斑块中硬斑的比率增加,而年龄较小的人群,易损斑块所占比例较年龄大的人群明显增高,这可能是随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时间的延长,斑块钙化有关。但由于例数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2 阿托伐他汀对易损斑块的影响 该研究通过应用阿托伐他汀干预动脉硬化斑块中超声影像表现为易损斑块的人群发现,阿托伐他汀能使颈动脉易损斑块体积变小。已有证据证实他汀类药物除有调/降脂作用外,尚可明显降低炎性因子、改善内皮功能,有利于稳定斑块、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说明阿托伐他汀在调脂治疗的同时,可通过非调脂作用逆转或延迟动脉硬化的进程[3]。

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性疾病,颈动脉、脑动脉、冠状动脉等同时经历动脉粥样硬化过程,而IMT增厚是早期动脉硬化发生的标志改变,通过无创性动脉彩超检测,IMT是诊断早期动脉硬化的有效指标,不仅快速、方便、安全、无创,而且准确率高[4]。因此,对40岁以上人群体检时常规检测颈动脉彩超不仅可以早期发现动脉硬化,更为早期治疗、预防进展及心脑器官损害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华扬.实用颈动脉及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科学出版社,2002:170-185.

[2] 钱建林,宣丽敏,周卫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的观察.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7:41-43.

[3] 李潞,刘虹,王宇,等.阿托伐他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应用的有效性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4):219-220.

[4] 李馨,司良毅,高云华.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外周血管内皮功能评价动脉粥样硬化.中国超声医学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