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不同情境及评价方式对高\低自我妨碍青少年运动表现和行为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同情境及评价方式对高\低自我妨碍青少年运动表现和行为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为了解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自我妨碍的现状、验证国外对于自我妨碍的研究结论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是否具有普遍性。选出120名高、低自我妨碍的中学生,在竞争情境( 有、无)和不同的评价方式(自我评价、社会评价)交互作用下,探讨其运动练习行为以及 运动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1) 自我妨碍和竞争情境对运动练习行为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2) 高自我妨碍者在竞争情境中,不会产生明显的自我妨碍的行为。3) 自我妨碍、竞 争情境和评价方式对青少年运动表现有交互作用影响。

关键词:情境;评价;自我妨碍;运动表现

中图分类号:G80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6-0071-04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ituations and Evaluation Measures on E xercise Performance and Behavior in Youth of High/Low Selfhandicapping

ZHAI Yifei1,YIN Bo2

(1.Institute of P.E.,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Ji angsu China;2. Institute of P.E., China Youth University for Politica l Sciences, Beijing 100089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elfhandicapping of the youth in China in physical exercise, explore whether the results of the selfhandicap ping in overseas’ study can be applied in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The res earch designs the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and evaluation measures (ego and socia l).The subjects are 120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ho have high or low selfhandi capping. And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ir exercise behavior and the effect on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show:1)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between se lfhandicapping and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on exercise behavior.2) students with high selfhandicapping degree have no significant selfhandicapping beha vior in competition environment.3) There a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mong self handicapping,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and evaluation measures on exercise perf ormance in youth Key words: condition; evaluation; selfhandicapping; sport performance

心理学家对于个体使用自我妨碍策略的假设是,自我妨碍行为能够为个体的失败提供“ 完美”的借口,同时在个体成功时能够提高对其能力的归因[1]。自我妨碍行为可 能发生在 任何涉及诊断能力的活动和情境中。情境与自我妨碍的关系非常密切,情境因素是影响自我 妨碍的重要因素。所以有必要把个体的自我妨碍行为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研究跨情境的自 我妨碍,这样能更精确地检验到自我妨碍行为。在其它领域中,已经有了许多关于自我妨碍 行为的研究[2-5],但是对于在体育运动中自我妨碍行为的研究,目前还不多见[6-10]。

在体育教学情境里,竞争常被教师作为一种增加学习者学习兴趣的方式之一。然而,伴 随竞争而来的压力与焦虑却提供了一种具有威胁性的情境。Locke指出运动情境中的“输” 与“赢”很容易引起受试者彼此在能力上做比较[11];而蔡赓指出,个体所处的环 境具有竞 争性时,会变得更加有活动的动机[12]。由于自我妨碍有故意陷自己于不利情境的 行为产生 ,可能会影响个人的实际行为表现。那么,竞争情境是否能够造成个体产生自我妨碍行为? 高、低自我妨碍者在竞争情境中的运动练习行为及运动表现如何?另外,在运动的竞争情境 里,向被试提供评价的目的,是让竞争者利用这些评价来提升自身的运动表现。Berglas &

Jones指出个人在面临能力被评价的情境时,若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或不确定自己是否 可以有好表现时,自我妨碍行为就容易发生[1]。因此本研究试图了解,竞争情境以及不同的评价方式对我国青少年运动行为以及运动表 现的影响。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本研究选取了江苏省扬州市一普通中学的高一学生,男80人,女40人,共计120人。被试选 取是以4个班级208名学生中,首先以自编的锻炼自我妨碍量表从每班筛选出得分最高与最低 各15名学生,其中男生10名,女生5名,每班有30名的被试。

1.2 研究工具

本实验以目前常用的两份量表:Rhodewalt等人编制的 SHS修订版(14题版)以及Shields等 人编制的

投稿日期:2009-03-14

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之一(批准号:120 4SS08022)。

作者简介:翟一飞,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 SHEQ为基础[13,14], 结合我国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特定的体育运动情境中 重新编写了一份“中学生锻炼自我妨碍量表”,共14题,分3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方法(从 “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说明被试自我妨碍倾向也越高。该量表总分 与三个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688-0.833之间,信度良好[15]。

1.3 实验设计

1.3.1 实验项目

本研究是以排球对墙垫球作为实验项目,地点设在体育馆内,被试对该项运动技能都比 较熟悉,根据教学进度已学会基本垫球技术,因此更容易反映出实验方法对被试运动表现的 影响。此外,本研究是以测试前个人垫球所练习的次数作为运动练习行为的表现。

1.3.2 实验情境的控制

1) 有竞争情境。竞争情境的操作是在被试进入球场后,主试对有竞争组情境的被试给 予下面的指导语:这是一项运动技能测验,测验的成绩代表个人在体育课的学习态度和运动 成绩。因此,你必须要赢过其他的同学,才可获得高分。接下来是进行练习。当你决定停止 练习时,请你自我告知测验人员,才开始正式计分。测验结束后会马上评分。

2) 无竞争情境。指导语为:这是一项运动技能测验,测验的成绩代表个人在体育课的学 习态度和运动成绩。因此,请努力发挥,达到你满意的成绩。接下来是进行练习。当你决定 停止练习时,请你自我告知测验人员,才开始正式计分。测验结束后会马上评分。

1.3.3 评价方式的操作

1) 自我评价组:测试开始后,被试每次垫球后,自我对自己的表现作出评价并打分。

2) 社会评价组:测试开始后,被试每次垫球后,其他学生共同对其表现作出评价并打分 。

1.4 实验步骤

首先,对120名被试,在无关实验的情境中先以自编的“中学生锻炼自我妨碍量表”测 试,得分高者为高自我妨碍组,得分低者为低自我妨碍组。在自我妨碍的高自我妨碍组与低 自我妨碍组,各有15人。每一班级的30名被试,除了分出自我妨碍的高低外,再随机分派 整班采取竞争情境:有竞争组或无竞争组;以及评价方式:自我评价组或社会评价组。因 此,本实验为2×2×2的实验设计,由作者和6名体育专业研究生,以及4名中学体育教师担 任执行人员,实验前所有操作人员一起沟通,熟悉实验程序。在所有被试了解实验程序后, 将有竞争组和无竞争组的被试分别随机分为自我评价组和社会评价组,于两个场地进行测验 。随后,实验者指示开始进行练习,并且暗中记录被试开始练习到正式测验所练习的垫球次 数。

1.5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3.0进 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自我妨碍和竞争情境对运动练习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首先要了解当个人处于竞争情境时,有没有自我妨碍的行为产生。以中学生锻炼 自我妨碍量表分数的高低,分为高自我妨碍组和低自我妨碍组(p

研究结果表明:高低自我妨碍的差异检验显著,但是自我妨碍和竞争情境对运动练习行 为的交互作用却未达显著水平;自我妨碍的主效应并不显著,这很可能是受到了自我妨碍和 竞争情境的交互作用影响。

表1 各组被试在锻炼练习行为上的方差分析

2.2 自我妨碍、竞争情境和评价方式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以被试在排球垫球测验成绩上所得的分数作为因变量,采用独立样本多因子方差分析,见表 2-表4。

由表2可看出,自我妨碍、竞争情境及评价方式对运动表现的交互作用达显著水平; 自我妨碍和竞争情境、自我妨碍和评价方式对运动表现的交互作用未达显著水平,仅有竞争 情境和评价方式对运动表现的交互作用达到显著水平;另外在主要效果方面,自我妨碍、竞 争情境两个变量未达显著水平,仅在评价方式变量上达显著水平。

由于在自我妨碍、竞争情境及评价方式对运动表现的交互作用达显著水平,因此进一 步做分组别的方差分析,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的结果显示出,在社会评价时,自 我妨碍和竞争情境对运动表现的影响达显著水平;此外,在高自我妨碍时,竞争情境和评价 方式对运动表现的影响亦达显着水平。由于这两个分组别的方差分析达显著水平,因此,又 进一步做第二次分组别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表4的结果显示出:1) 在社会评价且 无竞争情境时,不同自我妨碍的被试对运动表现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高自我妨碍组的运动表 现较低自我妨碍组为差,其平均数为6.75和8.07);2) 在社会评价且高自我妨碍时,竞争 情 境的被试对运动表现的差异达显著水平(有竞争组的运动表现比无竞争组的要好,其平均数 为12.00和6.75);3) 在高自我妨碍且无竞争情境时,不同评价方式的被试对运动表现的 差异达显著水平(自我评价组的运动表现较社会评价组要好,其平均数为14.31和6.75)。

3 讨 论

3.1 自我妨碍和竞争情境对运动练习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的实验结果和前人略有不同,即在竞争情境下,高、低自我妨碍者间的运动练 习行为没有差异[16]。原因可能在于这是测验前的练习,被试都希望尽可能多的练 习,以便 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在本研究中,高自我妨碍组的平均练习次数为21.22次,而低自我妨 碍组为25.56次,虽符合大部分研究的论点,但两者并未有明显差异存在。由此可得知,被 试并不会以减少运动练习行为作为自我妨碍的手段。本研究和前人实验最大的差异在于先前 的实验是智力测验或某种具体学科测验,被试似乎比较在乎对智力上的评价, 也因此容易 产生以减少练习作为自我妨碍的理由[17,18],而本研究则是以运动成绩的评价作 为产生自我妨碍的威胁情境,在当前的学校环境中可能不太受被试所重视。

3.2 自我妨碍、竞争情境及评价方式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在社会评价且无竞争情境时,高自我妨碍组的运动表现比低自我妨碍组的运动表现差。 这项结果所显示的意义是在无竞争的状况下,在面对他人评价的环境中, 高自我妨碍者会 有较差的运动表现。Jones & Berglas指出个人在面临能力被评价的情境时,若对自己的能 力没有信心,或不确定自己是否可以有好表现时,自我妨碍行为就容易发生[1]。 由于本研 究中,高自我妨碍者虽是处于无竞争的情境,但根据Weinberg等人的观点,在运动情境中是 经常强调社会性比较,所以被试之间彼此是会出现竞争的[19]。Komali等人及Lath am等人 发现评价导致被试之间本能的竞争[20,21]。因此即使是在无竞争情境中,高自我 妨碍者仍 会面临自己的能力被评价,且又只能从别人中获得评价来得知自己的表现,因而产生自我妨 碍行为,造成运动表现较差。

另外,本研究发现,高自我妨碍者在社会评价且竞争情境中,其运动表现反而比无竞争 情境中的更好。根据Jones & Berglas的论点指出,个人在面临能力被评价的情境时,若对自 己的能力没有信心,或不确定自己是否可以有好表现时,自我妨碍行为就容易发生,尤其在 情境中又有足以诱发自我妨碍的线索时,自我妨碍行为就更可能出现[1]。因此本 研究所呈 现的结果应该是高自我妨碍者在有竞争情境应比无竞争情境的运动表现为差,但本研究实际 的结果却是呈现相反结论。学者蔡赓指出,中学生在适当竞争的环境中,会变得有较强的锻 炼动机[12]。Locke也曾提出,明确目标所导致的表现会优于尽力而为或无目标[11]。综上 所述,可以发现,当研究者给予被试“必须要赢过你的同学”的指导语时, 同时也就是提 供给被试明确的方向。因此造成高自我妨碍者在社会评价时,有竞争组的运动表现优于无竞 争组。

其次,高自我妨碍者在无竞争情境时,自我评价组的运动表现比社会评价组更好。Jone s & Berglas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当被试得到关联性正面评价之后,被试对其能力的不确 定感被降低,因而自我妨碍行为也减少;然而,当被试处于非关联性正面评价的情况下,由 于被试对其能力仍存有不确定感, 所以在此情况之下仍会表现出自我妨碍行为[1] 。Locke 指出在目标设定模式中,评价所扮演的角色,具有提高自我效能或知觉能力的功能,以及调 整或增进表现策略的功能[11]。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高自我妨碍者处在竞争情境时 ,自我评价组的运动表现的确要比社会评价组更好。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自我妨碍和竞争情境对中学生的运动练习行 为没有交互作用影响。

2) 高自我妨碍者在竞争情境中,不会产生明显的自我妨碍的行为,且不会以减少运动 练习行为作为自我妨碍的行为策略,而且不论是处于有竞争情境或无竞争情境,对被试的运 动练习行为也没有影响。

3) 自我妨碍、竞争情境及评价方式对中学生的运动表现有交互作用的影响。进一步的 分析后得知,即使是在无竞争情境中,高自我妨碍者仍会面临自己的能力被评价,产生自我 妨碍行为,造成运动表现较差。另外高自我妨碍者在社会评价时,有竞争组的运动表现优于 无竞争组。除此之外,高自我妨碍者在无竞争情境时,自我评价组的运动表现比社会评价组 好。

4.2 建议

1) 教师应为学生创造适当的运动情境,应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与活泼的教学方式。学 生首先需要提高的自己的运动技能,否则将面临失败,而这正是产生自我妨碍最主要的原因 。

2) 竞争要适度,教师应避免在学生之间过多地进行比较性的竞争活动,这将会降低一 些学生的能力知觉,以及参与该项活动的内在动机。

3) 教师在指导时,应提供学生正面有目标的评价,使学生可以评估自己的运动表现 ,使其能及时改正技术。

4) 教师必须事先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运动技能以及学习态度,才能设计理想的练 习活动与提供适当的评价。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发挥评价的教学作用。

参考文献:

[1] Berglas, S.,& Jones, E.E.Drug choice as a self-handicapping str ategy in response to noncontigent succes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 al Psychology,1978,36:405-417.

[2] 李晓东,林崇德,聂尤彦等.课堂目标结构、个人目标结构、自我效能及价值与学业自 我妨碍[J].心理科学,2003,26(4):590-594.

[3] 李春方.中学生的学业自我防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04.

[4] 尚丽娟.初中生学业自我防碍的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 孟婷婷.大学生自我妨碍的研究[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 Rhodwealt. F., Saltzman, A.T.,& Wittmer, J.Self-handicapping among co mpetitive athletes: The role of practice in self-esteem protection[J].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84,5:197-209.

[7] Carron A., Prapavessis H., & Grove J.Group effects and self-handicappin g[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1994,16:246-257.

[8] Martin, K.Is the Self-Handicapping Scale reliable in non-academic achieve men t domains?[D].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terloo, Wate rloo, Ontario,1998.

[9] 陈伟.竞争情境及回馈方式对高、低自我设限学生在运动练习行为、运动表现及归 因的影响[D].台湾国立体育学院体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

[10] Prapavessis H., Grove. J. R.,& Maddison R.Self-handicapping tendenci es, copi ng, and anxiety responses among athletes[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2003,4:357-375.

[11] Locke,E.A.,& Latham,G.P.The application of goal setting to sport[J].J 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85,7:205-222.

[12] 蔡赓.竞争性和选择性的体育教学方法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D].华 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13] Rhodewalt, F.,& Hiil, S.K.Self-handicapping in classroom: The effect of

claimed self-handicaps on response to academic failure[J].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95,16:397-416.

[14] Shields C A., Paskevich D M., Brawley L R. Self-handicapping in structure d and nstructured exercise: Toward a measurable construct[J].Journal o 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2003,25:267-283.

[15] 翟一飞.中学生锻炼自我妨碍行为及其相关心理因素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 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6] 张美叶.武术考试中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及自尊对自我妨碍影响的研究[D].上海师 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7] Smith, T.W., Snyder, C.R., & Perkins, S.C.The self-serving function of hy po chondriacal complaints: Physical symptoms and self-handicapping strategi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3,48:970-980.

[18] 戴妍.不同情境中大学生的成就目标取向和自尊对自我妨碍的影响[D].西北师范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9] Weinberg,R.S., Bruya,L.D.,& Jackson, A.J.The effects of goal proximity an d

goal specificity on enduranc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 985,7:296-305.

[20] Komaki,J., Barwick,K.D.,& Scott,L.R.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occupat i onal safety: Pinpointing and reinforcing safe performance in a food manu fanufac turing plant[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78,64:434-445.

[21] Latham,G.P.,& Baldes,J.J.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of Locke’s theory

of goal setting[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75,60: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