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如何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动机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如何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动机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动机制,需要有效结合组织体系、目标体系以及激励体系三方面因素,并努力发挥高校辅导员的积极作用,使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实质性锻炼,切实发挥其“育人”功效。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动机制;辅导员;育人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平台,是引导在校大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有力手段,并最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1]。目前,许多高校都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短期行为”、“完成任务”、“实践基地协调困难”等现象制约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不利于切实发挥实践育人的功效[2-3]。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动机制,包括组织体系、目标体系以及激励体系,基本涵盖了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动员、具体实施以及后续评价三个重要环节,是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积极作用的基础。如何将此机制的各环节衔接好和落实到位,是摆在面前的关键课题。

一、 高校职能部门相互配合,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平台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各高校的重视程度也各不相同。特别是对于大多数普通高校,缺乏统一的、明确的目标和实践方案,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原因归结为三点:1.财力有限,组织力度不够;2.高校社会影响力弱,社会实践基地少;3.在校生综合素质差异明显,全面落实困难。

在当前各普通高校招生情况都不甚乐观的情况下,优质生源被普遍认为是促进学校发展的主要动力。吸引优质生源,良好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环境是首当其冲的。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来说,更需要依托一个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体系。因此,高校各职能部门包括学生工作处、教务处、团委、宣传部、行政院系等均应抽调有关人员组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委员会,给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足够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支持[4]。从而进一步突破机制障碍,采取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体系和学分管理规章的“课程”体系、变单一的假期社会实践为假期实践与日常实践相结合等一系列方式,切实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优势[5]。

高校辅导员作为最基层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者,起到重要的枢纽作用。一方面,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特点组建实践小分队,做到突出特色,发挥学生团体能动性。另一方面,辅导员还可以依托上级职能部门搭建的实践平台,通过自身努力与实践基地形成良好的交流机制,进一步调动实践基地的积极性。

二、 宏观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结合,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体系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呈多元化方向发展,这是与我国国情密切关联的。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日趋增强,大学生要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全新教育观念,努力适应复杂化的社会环境。不管怎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宏观育人指导思想无论如何都不会改变。

在社会实践活动多元化目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大学生主体的能动性有望得以充分发挥。开展活动前,可以由学生酝酿主题,提出思路,组建团队。学校应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组队,文理结合,并适当给予利好政策,这样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热情,并经受更有价值的锻炼。

在社会实践活动目标制定过程中,高校辅导员既可以作为指导者,亦可以作为实际参与者。尤其是在选择主题、策划方案以及协调社会实践基地等方面,辅导员可以更好地结合学生团队特点及个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从而使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丰富、目标明确、结果有益。

三、 实践总结与科学考评相统一,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

学生要通过撰写实践日记和总结报告等方式,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有利于自身思想层面的提高。实践总结不要拘泥于形式,切忌写流水账,要切入到社会实践环节的薄弱之处和新颖之处,努力用事实说话。

对社会实践环节的科学考评,包括实践内容、实践结果以及实践总结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是激励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推动力。为了构建更好的激励机制,需要将考评与奖励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成为强有力的杠杆。

在社会实践活动激励体系的构建中,高校辅导员可以密切结合学生的整体水平,综合分析学生社会实践环节的表现,并参与制定合理的奖励制度,尽可能避免伤害一些同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每次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并日趋成熟。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体系、目标体系以及激励体系是构成能动机制的主要元素,三者的有机结合必将更好的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效。高校辅导员在各要素的实施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衔接作用,并促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动机制得以充分完善。

参考文献:

[1]朱江鸿,社会实践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2(8):222-223.

[2]胡国庭,任倩倩,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4):51-52.

[3]孙士现,当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15):8-9.

[4]马小刚,李欣,关于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J],成功:教育,2011(1):19-20.

[5]赵侠,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优势的制约与实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