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促进内蒙古城乡居民消费的对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水平明显提高。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居民购买力并没有完全释放,制约着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培育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消费水平显著提高
在收入快速增长的支撑下,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6928.6元,比1990年增加5.7倍。农村牧区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达到5304.8元,比1990年增加近5倍。
(二)消费结构明显改善
居民消费逐渐由单纯的数量扩张型向追求质量型和营养型转变,由以物质消费为主向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并重转变。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1.4%,比1990年降低16.8个百分点;农牧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19.9%,比1990年降低15.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饮食结构趋于合理,2005年食品消费支出达到2177.63元,年均名义增长10.7%,朝着科学化、营养化方向发展,以营养型食品消费为主的支出增长较快。农牧民生活消费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与1990年相比,2005年农牧民生活消费中用于吃、穿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下降21.1、1.3和1.5个百分点,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和其它商品及服务分别上升2.2、3.6、9.4、7.4和1.46个百分点。
(三)农牧民生产性消费仍是消费的重要前提
在农牧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基础上,特别是在近年来减免农业税、农畜产品价格有利的背景下,农牧民生产投入积极性明显提高,生产性消费支出仍占较大比重,成为区别于城镇居民消费的一个显著特点。2005年农牧民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为284.06元,占总支出的5.4%,比1990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相当于同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9.5%。
二、内蒙古城乡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
(一)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城镇居民收入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提高。“十五”时期,内蒙古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了显著提高,但仍滞后于经济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1%,分别低于生产总值年均增速6.1和11.5个百分点。这一现象,直接造成生产、流通、分配、交换的循环过程发生阻滞,使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不能充分发挥。
(二)居民家庭支出预期增加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及部分事业单位减员分流,下岗及失业人员增多,使得这部分居民即期收入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即期消费。随着就业、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改革的深入,居民要承担部分越来越多,未来支出预期明显增加。特别是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医疗、教育支出等不确定因素增加,居民风险和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加强。因此,量入为出,增加储蓄仍将是多数居民的选择。
(三)消费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绝制约了消费者消费;住房、汽车等新的消费热点培育缓慢,并存在一些限制消费的不合理政策措施和规定;商家的价格欺诈及不法经营使消费者对部分消费产生了一定障碍,影响了消费者的积极性;缺乏健全的市场产品质量评价机制,普通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不知情或知之甚少。
(四)农村牧区消费品市场发展滞后,不适应农牧民的偏好
长期以来,忽视了对农村牧区市场的开发研究,没有对农牧民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消费结构进行认真调查研究,致使商品的供给结构和农牧民的消费结构不相适应,束缚了农牧民的消费需求。另外,农村牧区零售网点、购物环境的欠缺以及商品供给品种、质量、服务水平的弱势,直接制约了农牧民的购买热情。
(五)部分居民消费观念落后
受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及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农牧民的消费观念仍比较保守,积累性消费特点突出,超前消费、贷款消费的意识不强。求实、求廉的购买动机明显,价格仍是选购商品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消费的趋同性和从众心理较为明显。
三、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一是拓宽农牧民就业和增收渠道,积极调整农牧业结构,提高农牧民经营性收入的比重。通过调整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加快二、三产业发展,提高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水平。二是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采取措施适当扩大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形成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收入提高-消费增长-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适时提高城镇低保人口收入、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以及离退休职工的最低离退休金标准。建立良性的企业工资增长机制,完善经营者年薪制考核办法,调整工效挂钩基数和比例,鼓励和引导企业经营者增加职工工资。三是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轻纺工业、餐饮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保持就业增长的持续动力。四是鼓励下岗、无业人员自谋职业和创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和社区就业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尤其要安排好40、50岁人员就业。五是鼓励和引导城镇居民改善收入来源结构,提高非工资性收入比重。
(二)矫正收入预期,完善社会保障
一是改善农村牧区公共服务。加大对农村牧区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使农牧民子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提供平等的医疗救助,避免农牧民因疾病减少收入,因病破产。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切实扶持农村牧区的卫生事业。改革农村牧区卫生事业体制,在城乡之间公正分配医疗救助资源,彻底改变农村牧区缺医少药和公共卫生事业建设滞后的局面。二是加大城市扶贫力度,建立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做好保障线的确定、保障对象的确认、保障资金的落实和到位等工作,使城市贫困居民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三是建立和完善失业保障金制度。从规范城镇失业、下岗人员的管理登记工作人手,积极培育以财政为核心的全社会转移支付体系,使每一位失业或下岗者的生活能得到保障。四是全面实行社会保障统筹。使劳动、民政、扶贫等有关保障权限能协调、统一起来,集中使用、合理分配、高效运作保障基金,并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统筹面。
(三)针对不同群体,促进分层消费
一是引导高收入群体提升消费层次,丰富消费内容。鼓励开发高层次消费需求项目,并促进消费重心更多地转向文化、教育和旅游等方面。二是引导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消费规模。增加其对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信心,引导一部分中上收入群体购房买车,引导一部分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文化娱乐消费,引导一部分中下收入群体加快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及更新换代。三是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要尽快强化收入调控机制,规范城镇居民收入渠道,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申报、征收和管理,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并通过转移支付改善最低收入群体的生活。
(四)引导消费方向,培育消费亮点
一是继续鼓励住房消费,加强土地市场调控,强化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出台相关政策,建立住宅消费比较好的环境,强化金融服务对房地产消费的支持。二是引导汽车消费,充分发挥金融、保险对汽车消费的作用,改善汽车消费环境。积极发展和完善汽车信贷抵押以及保险服务,鼓励保险业推进汽车保险产品多元化和保险费率市场化。三是促进通讯、文化、旅游等消费。四是大力提供绿色商品和绿色服务,挖掘绿色消费潜力,大力提倡环保型、节约型和可持续型消费方式,做到安全消费,实现稳定、健康、充足的消费。
(五)加大城乡居民就业技能培训力度
加快建立政府、社会、企业多渠道、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形成以职业学校为龙头,各级各类培训机构为骨干,政府投资的公共培训机构为主体,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企业为依托的多元化技能人才培训新格局。支持并规范发展就业中介组织,帮助农牧民、下岗职工提高就业能力。
(作者单位: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