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屏风―聚》:王彦萍的新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屏风―聚》:王彦萍的新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记者(以下简称记):想请您聊一聊您的新作《屏风――聚》系列。

王彦萍(以下简称王):《聚》系列主要是最近两三年的作品,最早是2003年的时候已经有这个想法了,想对大家聚会、吃饭这类事做一个表达。在中国这个环境里,这种“聚”特别的多,很多这样的现象。之前我也曾出国走了欧洲很多国家,比较一下咱们国内的这种现状和环境,人情世故、情感联络,在社交、工作、生活里边是没法缺少的,所以我对此感受特别深。那时有这个想法,后来开始做这个系列了,在近两三年做得比较多,各种各样场合的“聚”。这种“聚”贯穿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家庭“聚”、朋友“聚”、偶然的“聚”、节日的“聚”、单位的“聚”等等。所有的“聚”都有内涵,都有各方面的需要。所以《聚》系列是我近期对社会生活的一个感受。

记:《聚》系列大多用屏风来表现,其实屏风也是中国传统画作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母题,您觉得自己对屏风有什么继承和改变呢?

王:我对屏风的利用首先是一种精神上的利用,当然最初是从生活中的感受出发的。比如1978年我上学的时候,我们在画室画画时就有屏风了,模特换下衣服后就会从屏风后面走出来。我觉得特别好玩,她们换衣服的时候挡着一个东西,好多动作就不能让人看,怎么出来就让人看了呢?有些事儿你是没法告诉人的。后来在画室画画,我们把那个画桌周围也拦起来了,也有一些事儿不愿告诉别人,在画画的时候就怕人打搅不想让人看,画完拿出来的时候才让人看。我还有一组《画室系列》,那也是一大批作品,《画室系列》中有些东西有遮挡的意思,也是有一部分东西不愿让人看见,不愿露在外面。之后我开始对屏风有感觉了,觉得屏风就是有挡、有遮蔽的意思,有神秘感!

后来在我读博士生时对屏风抱有巨大的好感,想研究它,向纵深发展。期间我查了好多资料,我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屏风文化的,屏风对中国文化的意义和它的渊源,还有屏风对绘画的影响。我发现远在战国时代,就有屏风了,之后在各个朝代都有所发展,各朝代人对它的理解、使用都有一些变化。在汉代,屏风是作为一种象征,身份的象征,皇帝身后一定有屏风,还可以作为财产、富贵的象征。到了唐代,屏风变成几折的,变得能在上面画画。它一直在变化之中,到现在,我们生活里边屏风不太多了。我画屏风,想把屏风意识化,符号化。就如我把屏风处理成比较简洁的几折,用屏风象征中国文化。因为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是有屏风的,它是含蓄的性格,“犹抱琵琶半遮面”,曲径通幽,在建筑的空间里也有屏风挡着。每个人都有这个屏风意识,无论男女老少、职位高低,都要遮蔽一些东西,都要回避一些东西。后来我发现这个屏风不光是一个形式,更是一种意识。所以我的屏风看起来很简单,只是一个框架,这个框架象征一种屏风的意识。我曾经把静物放在屏风里,有中国的家具,有花卉,它象征屏风背后是神秘的。静物在那儿不是主角,只不过是在屏风里头存在着,象征着一种社会化的东西。在西方,屏风的发展远远没有这么历史悠久,特色丰富。屏风是中国人性格的象征。

记:您画的屏风有一种抽象几何感,您是怎么考虑的?

王:在传统绘画的很多作品里,如明清古典小说的木刻作品中,它们表达建筑、表达家具,也有很多直线性的表达。我所归纳的是这种屏风的几何形,的确也不是传统绘画中表达的那种几何,是有点抽象的几何。我能把它糅合在一起,主要是想应该有一种设计理念、设计意识。从现在我表达的这些图式来看,设计意识加上传统构图意识,所以现在的表达还是比较协调的,而且比较独特。

记:之前的《屏风系列》中有一些古典家具,您为什么会选用这样的一些古典元素呢?

王:第一,我自己收藏古典家具,自己喜爱;第二,表现屏风里边的静物,在屏风里就有一种神秘感,有一种不一般的感觉,这是我想表达的。

记:您从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到现在有一个比较大的转变,比如构图与整个画面都有变化,从色彩来看,红和蓝一直是您作品中的一个元素,请您谈一下在色彩方面的探索。

王:我采用这些色彩是从1992年个展上开始的。为什么用这些颜色作为我心理的象征,是因为我对这些颜色有独特的偏好,形成了一种风格。我原来想红的就是一种火,蓝的就是海,是强烈的自然里的冲突和色彩上的对比。后来我还是运用到了这些色彩,虽然现在色彩有所变化,这跟心理状态有关,但不时还经常会出现对比色,我想只有这种对比色能表达我自己的一种强烈对比的感受,它是一种心理色彩。

记:您所创作的作品属于“当代水墨”,现在大家对“当代水墨”这个话题一直在谈,比如“关于传统”、“面对当下”,尤其像您之前在欧洲游历,想请您谈一下当中国的传统水墨画碰到西方的信息化,如何来继承传统并面临当下呢?

王:我觉得“继承传统”这个词挺空的,什么叫“继承”?实际上我们作为一个文化人应该理解传统的精神,在理解精神的基础上来选择你的表达。这种表达并不是说我用了水墨我就继承了,可能有时候一用水墨恰恰是迂腐,恰恰是“笔墨等于零”。你的想法应该从传统的方式、传统的思维到当代的方式、当代的思维,只有在这种交叉和融洽里,你才有可能站在当代的角度,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来进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