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安徽“底特律梦想”如何破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于一心想将汽车产业打造成第一支柱产业的安徽来说,如何通过在汽车装配产业领域的突破实现安徽工业的“根本性变革”,或许比做大整车制造业更具根本性意义。
芜湖市委书记詹夏来在2007年的奇瑞商务年会上透露,由于奇瑞的影响力在海外逐步扩大,最近,全球最有实力的1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先后赴芜湖考察,并且商谈在芜湖投资事宜。
在安徽汽车工业产销量连续多年快速增长之后,安徽汽车界、政界以及其它关心汽车产业前途的公众,内心都升腾起一种梦想:将安徽打造成“中国的底特律”,以汽车产业的突飞猛进来驱动安徽更快地崛起并成长为在中国具有独特影响力的经济强省。
安徽汽车业的“盛世”似乎已经到来,但现实是,以55万台年产销量规模就去谋划打造“中国的底特律”,无疑需要走过一段漫长的道路,只有在几大关键节点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这一梦想才能成为可能。
整车突破
200万产销量需要几年
2006年,奇瑞销售30.25万台汽车,增长速度超过50%,而江淮销售了17.5万台汽车,增长12%。2007年的预期目标是奇瑞40万台,江汽25万台,如果江汽轿车项目开拓顺利,全年安徽汽车产销量可望超过70万台。
而总部位于重庆的长安汽车集团在2006年就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销售业绩,长安只是中国第四大汽车集团。在2006年,上汽集团销量为122.4万台,一汽集团为116.57万台,东风集团为93.23万台。这四大产业集团都已经将目标锁定到200万台产销量规模上。而安徽省的十一五规划中,只是规划了200万台的产能,而不是产销量规模。
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进入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期,2006年实现720万台产销量后,2007年有望实现850万台产销量,如果按此速度,到2010年,全国汽车产销量至少可达到1000~1100万台,在这样的总规模中,安徽必须要像四大汽车集团一样,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200万台的产销量,才有“追梦底特律”的可能性。目前安徽汽车产销量在全国所占的比例仅为7%左右,如果在2010年能实现200万台产销量,那么占全国的比例将被提到20%左右,与四大汽车集团“平分秋色”,这显然是向“中国底特律”冲刺的第一步,也是必须完成的一步。
但是,200万台的产销量目标要在4年内达到,从现实来看几乎不可能实现。首先,国内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再想创造50%以上的产销量增长“神话”已经不可能,即便是江淮轿车项目进展顺利,并迅速拉升其汽车产销量,到2010年,江汽产销量能达到40万台已经不易,再加上奇瑞规划的100万台目标。2010年,安徽汽车产业能实现150万台销量,已经是极为乐观的预计。
其次,经过几年的快速成长,无论是江淮与奇瑞都面临着一些瓶颈。江淮的瓶颈在于产品结构,其赖以起家的商用车领域,市场已经饱和,并且其主导产品轻型载货汽车利润微薄;而在乘用车领域,瑞风商务车虽然连续获得成功,但在每个细分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轿车市场上,江淮汽车的轿车产品如何获得市场认同,并且快速形成规模,仍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而奇瑞的根本性瓶颈在于其品牌拓展上。2006年,在其30万辆的整车销量构成中,QQ与旗云两款经济型车占主导,这两款车在奇瑞全部销量中所占的比重超过80%。而作为相对高端的东方之子,市场表现一直欠佳。奇瑞作为中国汽车业的希望之星,自然要在全系列车型上都有所突破,才能维持长期的发展势头。
对于整车规模的突破,安徽省在省内可更多地出台灵活的举措给予实质性的支持。比如,在政府机关用车以及政府投资性质的企事业单位以及工程建设项目中,更多地使用本省制造的汽车,对汽车制造商打开市场局面非常有帮助。以江汽为例,今年7月份,江汽首款面向公务与商务市场的2.0L与2.4L排量的轿车即将上市,如果首批订单能来自于省内政府机构,那么,对这款车导入市场,打开销售局面无疑会产生积极影响。
零部件突破
不可简单复制“浙江模式”
目前尚未有权威统计数据显示,安徽省整车与附加值产值的比例处在什么样的水准上。但与整车相比,安徽汽车零部件产业仍处于起步状态,最近几年,安徽各地都开始意识到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前景,合肥、芜湖等地都在依赖其整车优势,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构建汽车工业园,而所引进的企业多数来自于浙江。
浙江的摩托车与汽车零部件产业起步早,并且依靠协同效应,将一些低技术门槛、低附加值的零部件产品做成块状经济,而现在安徽各地似乎热衷于通过引进浙江的汽配企业来复制这种成长模式。
但是,对于梦想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基地的安徽省来说,如果在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上没有超前的视野与思维,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而突破口就在于汽车电子领域。中国工程院郭孔辉院士在安徽举办的一次论坛上指出,当今时代的汽车产品不再是单纯的机械产品,已经成为最前沿的高新技术的“演练场”。汽车的高技术化包括混合动力、废气循环、车身轻量化等等,但最主要、最集中的趋势就是汽车电子化。目前,汽车电子已经和汽车发动机一样,成为汽车最为核心的两大类零部件产品。
在汽车电子领域,除了西门子威迪欧等零星的几家外来户,安徽本土尚未发现在这一方面已经初具规模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安徽“861行动计划”的重点部署之一,而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汽车产业相结合无疑是最现实的路径之一,即依托安徽的整车制造方面目前已经形成的规模,来重点发展汽车电子产品以及开发各类软硬件集成的汽车电子信息系统。在这一主导思路下,既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来汽车电子零部件企业,也可以发现与重点扶持本土此类企业的成长。
据了解,目前科大讯飞已经开始在这一方面进行探索,将其领先的语音产品技术与美国苹果电脑公司进行合作,生产供驾车人员使用的iPOD产品。对于这样的高新技术产业方向,安徽省理应给予高度关注,这也是安徽汽车零部件产业异军突起的希望所在。
基础突破
研发、装备需“两翼齐飞”
可以作个比喻:汽车业的产业链条是一座冰山,整车与零部件产业只是浮在海平面上的一小部分,而汽车研发以及装备工业则蕴藏着更为巨大的商业机会。
就研发而言,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四大汽车制造业基地底特律、丰田、斯图加特、都灵,同时又是汽车的研发基地,而意大利的都灵更是享有汽车设计之都的美誉。上海最近几年也提出了要复制底制律以及都灵的模式,在汽车制造业与汽车研发设计产业两大领域共同推进,树立在国内汽车产业上的领先优势。
从安徽现状来看,目前江淮与奇瑞两家公司尽管都坚持进行自主研发,但大量的研发活动都是在外地以及海外进行的,江淮先后在都灵、日本设立研发中心,并且与奥地利、美国、德国等国外研发机构开展合作,可以说,大量核心的研发工作都是依赖海外的资源完成的,奇瑞也是走的这种开放式的研发道路。
那么,安徽如何成为国内重要的汽车研发中心?
江汽董事长左延安对此也有自己的思考,他建议,要争取国家在安徽建设国家级的汽车研发中心,在研发方面给予一些低息或者贴息贷款;在利用境外资源搞研发的时候,批给更多的引智工程和引智项目等。所以,安徽省在争取国家政策支持,除了争取更多的整车制造项目外,还必须创新思维,利用合肥工业大学等现有的基础,向国家争取引进更多的智力资源,来实现安徽的国家级汽车研发基地的战略谋划。
在汽车装配工业上,在安徽省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曾明确提出,要发展装配工业,这是决定一个区域工业化水准的重要指标。但十一五规划中,并没有就依托汽车整车规模,发展汽车装配工业提出具体的谋划。
汽车装配工业的发展水平,也是决定一个地区汽车工业水平的关键。以奇瑞为例,奇瑞最近投资超过20亿元,分别建成了三个轿车生产厂以及两个发动机生产厂,但这些车间内安装的生产制造设备全部来源于进口,奇瑞数十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中,大量都被用于引进国外的生产制造设备。而江淮汽车在上重卡项目时,也曾投巨资在日本引进了国内第一台6000吨的油压冲压机,从而可以使重卡车架冲压一次性成形。如果安徽能在这些基础性的汽车装配产业上有所突破,那么安徽的工业发展史无疑将会揭开新的篇章。
从现实角度来看,目前在汽车装配产业领域,安徽并没有多少可以利用的存量资源,而长丰岗集正在规划建设的汽车模具工业园,旨在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来吸引国内最优秀的模具企业入驻,显然是一种尝试。
对于一心想将汽车产业打造成第一支柱产业的安徽来说,如何通过在汽车装配产业领域的突破实现安徽工业的“根本性变革”,或许比做大整车制造业更具根本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