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草法研究(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草法研究(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氵: ,一般来说,在实际书写创作中,三点水这个偏旁的使用往往是比较容易忽视的,或者说使用时往往是大而化之的。其实,审视唐代以前的经典作品,就会发现其使用自有标准,其草法非常标准,亦很稳定。第一点独立,二、三点相连的写法在晋唐作品中贯以始终,我们从王羲之《十七帖》中的“汶”、《孔侍中帖》中的“须”,以及孙过庭《书谱》中的“池”“淳”“注”等字的偏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稳定运用(见附图)。而在王羲之《初月帖》中的“涉”以及《书谱》中“落”“河”“深”三字的草书中,虽然“氵”出现了连笔,但第一点与二、三点中间的停顿动作依然清晰可见。(见附图)

彳:这个偏旁从“行”,有走走停停,慢行犹豫之意。其草书符号为 ,似乎已经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用法,如王羲之《初月帖》中的“行”,《十七帖》中的“复(复)”“从(从)”“往”以及孙过庭《书谱》中的“得”“彼”,贺知章《孝经》中的“德”等字(见附图)。但是,这种草法并不能一以贯之,也就是说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很容易与“亻”和“讠”(言)旁混淆,像“彼”字,在《书谱》中的写法我们已经视为习惯,可一旦遇到“、”这二个字时,我们如果不做严格区分,则极容易混淆。 因为“亻”和“讠”也有作此草法的习惯(见前文)。那么此时,草法内在系统的严谨与缜密就无法体现,极容易造成使用混乱的假相。该做如何区分呢?幸好,章草中的偏旁使用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如皇象《急就章》中的“德”“卫(卫)”,其“彳”即作 (见附图),似乎并未强作草化处理。北宋黄庭坚在使用“彳”旁也是谨守此古法,如其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往”的写法(见附图),另外,祝允明在《草书云江记》中的这个“徘”字,偏旁草法亦是同样的标准在坚持。虽然从草书的快写角度来说,这样的草法不够流畅简洁,但为了不致产生草法使用上的混乱,在书写创作中容易产生混淆的时候,后一种草法标准不失为更准确、更合理的用法。

纟(糸): ,此偏旁的草法的形成过程大抵是从“糸”的草法“ ”省略连写而来,其最初的源头应是篆隶的字形分解与快写,只是目前还缺少更多实证资料来看清其中的具体演变过程。但不管如何,在草书中,其草法使用已经非常固定。不管是我们从王羲之作品中的“缘”“绝”还是孙过庭手下的“纸”“纵”“缄”,亦或是怀素《小草千字文》中的“约”等字中均可看出(见附图)。尽管唐代高闲在写此偏旁时加了更多提按和方向上的曲线变化,但使转标准依然没有变,如其《草书千字文》中的“续”字(见附图)。

马(马): ,这个字的草法演变形成过程我们约可从篆书开始追溯,如 六书通、 罗40、 银946、 居10.14、 王档46,一直到王羲之《十七帖》中的标准写法“ ”,这之间字形由静态趋向动态,用笔速度由慢到快。经过了笔画减省与笔势牵连后,完成了由篆书至草书的蜕变。当草法演变成熟,其使用就趋于稳定,而稳定意味着标准的出现和认同。由于“马”这个部件的使用范围较广,其字义属性除了作为善于奔跑的动物名词外,古代的交通工具亦多与它相关。它可以出现在字的左边、下边,亦或是作为字根出现在右边。尽管如此,其草法使用依然很统一。具体的用法,我们将在附图中分别列出,以便验证。不过这种草法稳定使用的规律,提醒我们还可尝试结合其它偏旁或部件,将下列汉字的草书写出,如“”“犸”“蚂”“妈”“吗”“玛”“码”等。当然,仅《康熙字典》中就列出从“马(马)”的汉字有192个之多,如果我们有兴趣,其草书均亦可按照草法标准的扩散原则一一写出。

当“马”在字的左边时:

当“马”在字的右边时:

当“马”在字的下边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