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丹巴特大泥石流事件中“抢”新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丹巴特大泥石流事件中“抢”新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闻是"抢"出来的。大凡经过新闻专业学习或者从事新闻工作一些时日的人,对于这个命题,自然耳熟能详。而我在这次四川丹巴特大泥石流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对一个"抢"字,有了更直接、更深刻的理解。

先说说丹巴特大泥石流事件的发生。

7月11日晚上10时30分左右,四川西部横断山区腹地丹巴县巴底乡水卡子村"美人谷休闲山庄",二层的藏式小楼欢歌笑语、热闹非凡。原来,这个晚上,有4个上海游客通过成都川大教育旅行社安排的川西自助游来到这里。热情的老板为了让远道而来的客人了解丹巴的民俗,特地组织了一场歌舞晚会,请了附近3个村子四五十名青年男女作陪。

巴底乡所处的大金河峡谷自古因出藏族美女而获得"美人谷"的盛名,当地人能歌善舞,哪家来了客人大家都会自发地聚集起来唱情歌跳锅庄舞。这天晚上虽然时候不早了,又突然停了电,但众人意兴盎然,在二楼的露天平台上点起篝火继续歌舞。

灾难突如其来地降临了。当时,在休闲山庄厨房里劳作的4个人--一对从外地来休闲山庄打工的民工夫妇和两个当地人,隐隐约约听见山洪夹带着泥石流汹涌而下的巨大声响,赶忙边喊"洪水来了"边往山庄外奔逃。可是楼上正在联欢的人们,却根本来不及下楼就被排山倒海般的泥石流吞没……

一、抢时间,面对危难勇往直前

时效,是新闻的命脉所系。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时间上抢先一步,即意味着获得了90%的成功,甚至更多。所以要不惜代价勇往直前。

7月13日上午,我随川粤沪女子登山队攀登完四川西部的龙门山狮子王峰,刚刚回到成都附近的小城什邡,睡了还不到4个小时。10时许,接到报社新闻编辑部编辑聂铣峰的电话,他告诉我当天新华社播发消息称,四川丹巴发生特大泥石流,50多人失踪,其中据说有5名上海游客(后来证实,是4名上海游客和1名成都川大教育旅行社的司机)。既然我恰好在四川,能否多了解一些丹巴泥石流的情况。

我当即与成都华西都市报总编室的一位同行联系,他说确有此事,据传有70多人失踪,该报两名记者已经出发前往丹巴。我当时犹豫了一会儿:刚刚在山里艰苦跋涉了8天,每天睡帐篷、吃野菜方便面,人非常疲惫。另外,去丹巴的道路多处被泥石流冲毁,不但难行而且很危险。

但是,我考虑到,第一,重要性。70多人被泥石流掩埋,此次事件影响一定很大。第二,接近性,其中有几名上海游客,上海读者必定会非常关注。第三,新鲜感,地震、火灾、爆炸、矿难等灾难报道读者比较熟悉,而泥石流的报道一直较少,读者有一定的新鲜感。于是,我决定赶往丹巴。

经与在上海的部主任潘新华联系取得同意后,中午12时多,我包了当地的一辆桑塔纳出租车,赶往500公里外的丹巴。

13日晚上11时左右,出租车驶过小金县城,来到距离丹巴县城30公里的地方。由于山里夜晚特别黑,公路边又无告示牌,出租车不知不觉驶入路中的烂泥里,渐渐不能动弹。下车一看,泥浆已经漫到车门,汽车的4个轮子死死地陷在泥浆里。我们遭遇了泥石流。

司机用手摇千斤顶置于前后轮之间,想将车轮抬起然后垫上石块,把车退出来。

突然,我听到他一声惨叫:"哎呀,我的手给压住了!原来,千斤顶打滑倒下,汽车的车腹把司机的手和千斤顶压住了。司机疼得不停地叫唤:"快点、快点!哎吆,我的手要断了!"凄厉的叫声在三更半夜的山间格外恐怖。我赶紧过去帮他抬车子,企图让他能把手抽出来。桑塔纳出租车此刻重得像座山似的,我使尽吃奶的力气,却如蚍蜉撼大树。情急之下,我想了一个办法,找一块大石头插在车腹边,然后用另一个大石头夯进去,像楔子一样把车身抬起一点点。终于,司机把手抽了出来,幸好只是夹肿了,没断。

我们本想在车里熬到天亮,再找人帮忙拖出来,但又怕再发生泥石流,我们两人和出租车都有被覆盖的危险。司机留下来看车,我摸黑下山,找附近的山民求助。那时候不害怕是假的,但也顾不得那么多了,走了约莫1公里,找到了一户人家。那个山民听我说了情况,也没怎么犹豫,拿了铲子和锄头就跟我上山。

有了工具清理淤泥,汽车终于在半夜1点多喘息着爬出了泥石流淤积处。那个山民告诉我,去丹巴的3条公路最近全部被泥石流冲毁,惟一还通的那条要绕道几百公里。我真的担心起来,要是不能尽快赶到丹巴,此前的一切努力不都白费了?

当晚在小金县城找个招待所住下。14日一大早,我让出租车司机送我到前一天晚上车子陷入泥石流的地方就叫他回去了,我则背着背囊步行穿越泥石流区域。因为我从小金县城熟悉情况的人那里打听到,穿过泥石流路段之后就可以从当地村民处找到车子。

30公里的公路被几起大型泥石流切割成5段,中间是几公里到十几公里不等的好路,泥石流区域短的几百米,长的3公里。我步行穿过泥石流后在附近租车前进,面的、手扶拖拉机、摩托车都坐。到下一个泥石流路段下来,步行穿越,再找车子。如是者重复4次,花了4个小时,中午近1点时,我坐在了丹巴县救灾办的办公桌前。

在我之前抵达丹巴的记者有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以及四川电视台的。前二者比我早一天出发,是报社越野车绕道几百公里送去的,电视台记者是跟着四川省长的车队来的。我是外省记者中第一个赶到丹巴灾难现场的,后来听说也是惟一的一个。

二、抢猛料,既需胆大更要心细

14日晚上,我在丹巴的采访基本结束。这时,陆续接到在成都的新闻晚报记者等人的电话,询问丹巴的现状以及道路情况,准备过来。我告诉他们,没必要再来了,晚了,灾难现场该报道的已经报得差不多了。

从电话中,我得知上海遇难教师家属将抵成都处理后事,并且一批上海媒体记者随同而来。我感觉到新闻角逐的"战场"已经不在丹巴,而是在成都。第二天一早,我按原路返回,晚上9点多住进了上海善后处理小组下榻的宾馆。

善后小组中的建承中学教导主任丁家骅、静安区协作办主任桂绍强等听说我是惟一到过现场的上海记者,马上把我请到他们房间,详细询问丹巴的情况。在聊天过程中,我说起丹巴警方人士透露的一具怀疑为上海女游客遗体的特征,丁家骅一听就说,"是苏翔美"。

我立马来了兴趣:"猛料"来了。因为虽然有报道称那个遇难者是上海女教师,但到底是两个失踪女教师中的哪一个,还是大家关心的谜。另外,四川方面迫于压力,一直咬定失踪者中是否有上海游客、那具被火化的遗体是否上海人都还不能确定。如果此时披露那个遇难者就是上海教师苏翔美,无疑是此次事件中一个颇具分量的独家新闻

我详细采访过处理那具遗体的丹巴警察格西,他对遗体特征的描述在丁家骅处得到很好的印证。丁家骅与苏翔美、赵定芬(另一位失踪上海女游客)共事多年,非常熟悉,不可能会搞错。另外,中年女遇难者与丹巴当地中年女藏民的打扮和肤色、发型截然不同。据此,我判断那具遗体极可能就是苏翔美,当晚以《遇难上海游客身份初步确认可能是57岁的女教师苏翔美》为题将此消息抢发回报社,并特别注明"独家报道"。第二天,晚报头版中间醒目位置刊登此稿,新浪网等多家新闻网站立即转载。

15日下午,我接到丁家骅等人的电话,指责我未经证实,擅自发假消息,造成工作被动。我向他们保证,我的报道绝对有根据。他们不听,当即找来其他上海媒体记者,要求他们发消息澄清,说遗体是不是上海人、是谁还不能确认。言下之意,我们发了假新闻。我对几位上海同行说,我敢抢发这个消息,因为我有90%的把握。你们不信可以,但别闹出笑话。

两天后,苏翔美的丈夫在成都通过妻子遗体上的裤子,确认了她的身份。上海不少媒体都发了消息。而此时,我已经完成丹巴泥石流事件的追踪报道,到西昌采访重走长征路的英国青年李爱德了。

抢发"猛料",既需要敢得罪人的勇气和承担后果的决心,更需要有细致的调查采访作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