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校管理与教师专业成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校管理与教师专业成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然而,要办好一所学校,校长在办学过程中的有效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评价校长的有效管理呢?我认为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看其办学水平,应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把一个学校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从现实同类别学校的横向比较来看,其办学水平应是佼佼者;从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看,其办学培养的人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得到社会的承认;从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看,其培养的目标能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使学生得到多方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发展。

建立学习型组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管理主张,把新课程的实施看作是挖掘学校管理者、教师学习发展潜力,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时机。

1.营造学校精神文化,强化教师间合作的管理理念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综合竞争力的表现。而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支柱,它直接影响并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如果说物质文化是学校的外表,制度文化是学校的骨架,那么精神文化则是学校的“灵魂”。在学校的管理中,坚持“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的办学宗旨,以“观念立校、以德治校、科研兴校、特色塑校、质量强校、管理优校”为治校方略,教育实践构建“创新教育,整体育人”特色,实现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多元整合,达成“办学高品位、管理高效益、教师高水平、育人高素质、环境高标准”的办学特色。

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中凸显人文关怀精神,重视人的个性和价值。新课改下学校管理更应重视人的尊严,遵循人性形成的规律,开发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把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在教育过程中统一起来,以高质量地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学校发展计划来激励师生,使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并同时体验到学习工作更有价值,从而为学校持续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宽松、和谐、平等、尊重、合作的人文环境是高水平的管理。一是强调管理的平等性,它有指挥和被指挥之别,但人格是平等的;二是强调管理的合作性。学校管理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抗,而是通过共同合作实现任务的完成、效率的提高、个人的成长、学校的发展。

“没有管理的管理”,并非取消管理,而是管理进入更高的层次和境界。传统的管理模式较多表现为管制、监控、批示、命令,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如今,教师的知识更加丰富,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大大提高,以此为基础,必将学校的管理推向新的境界。其一,全员管理将提到新的高度,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其二,以人为本,顺应人性,尊重人格,将会大大激发教师的主体精神,不再是被动地在常规制度束缚下工作,而是自动自觉地完成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其三,通过管理文化,创造一种高度和谐、友善、亲切、融洽的氛围,使学校成为密切协作的团体;其四,顺应形势、顺应社会经济运行的自然法则,塑造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必将大大增强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保证组织协调、有序、高效地运行。

2.搭建教师学习成长的平台,强化新型教师的业务发展

崇尚理论、认真读书、勇于实践,这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必由之路。“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方向迈进”“师德高尚、知识广博、业务精湛”是锤炼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根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推进实施“名师工程”的人才战略,建立教学骨干市、区、校各级梯队,加强对市区级教学骨干的培训,为他们创造条件,为他们搭建学习与成长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在教育理论、教科研能力、教学实践水平等方面再上新台阶。在评优课、展示课、示范课中锻炼成长。

3.以教学反思为主线,强化教师教研与科研融合的专业发展

教研与科研是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的重要途经,在新课程中要强化二者融会贯通的研究方式,通过对教学问题的反思,把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开展教科研活动,形成各学科一线教师担当教研与科研的团队,让他们自始至终都以科研的态度、用科研的方法从事每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教师真正感悟到工作的意义,感悟教育的快乐,使自己的专业潜能最大化地发挥并创造出新的成果。

(1)自我反思――提高教学水平的内在力量。在共同教研活动中,要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反思活动。教师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教师自身的经验和反思是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来源。自我反思是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校本研究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施。

(2)同伴互助――提高教学水平的基本条件。校本研究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积极进行同伴互助。同伴互助是指教师集体共同参与的一种校本研究形式,它以自我反思、自我开放为前提,以形成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经验分享、合作互助、共同成长的校本文化特色为归宿。同伴互助主要包括对话和协作两种形式。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文化,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

(3)专业引领――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专业引领是通过教研专家与一线教师之间的对话,重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强化教研专家的服务意识,提升校本教学研究水平的过程。专业引领的过程实际上是教研专家、教师与教师群体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过程。就其实质而言,专业引领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从教师的角度讲,加强理论学习并自觉受其指导,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是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

新课改中校长应有的管理行为

中小学校长不但要有良好的知识素养、现代管理理论和学校管理能力,还要建立适应时展要求的办学理念,具备战略思维能力,富有变革精神和创新精神。

1.帮助教师建立新的角色模式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校长应关注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以及通过实施新课程而达到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帮助教师尽快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校长应鼓励、支持教师参加相关课程改革的培训班,参加相关学科的课改展示活动,帮助教师对新课程能够准确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并有效运行。让教师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检验、完善和发展新课程,并加速实现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新课改的教师角色要求是:第一,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改革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传递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交流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合转变;由重教学结果向重教学过程转变。第二,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感情与想法;与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的能力。第三,教师应成为研究者。每一位教师都应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与改进,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

2.引导学生变革学习方式

在学习中,有的学生倾向于借助具体形象进行记忆和思考,有的学生倾向于抽象的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有的学生必须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中才能专心学习,有的学生为了家长、教师的奖励而学习,有的学生却能够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功。校长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环境中成长。

3.改革课程评价的模式

新课程改革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作为校长应有新的评价方式和思路,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到评价改革中来。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择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变教学实践的功能。新课程提倡建立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评价,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对教师的评价,要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使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校长应努力探索如何使评价更具有激励功能,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发展性评价观,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和效益。

4.促进课改与学校同步发展

新课程的最终发生地是学校,新课程只能在学校中生成,课改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学校的管理者尤其是校长起着关键的作用。新课程促进学校概念的变化,教育变得丰富多彩、复杂多变。校长要不断地学习、思考、探索,更新学校管理的理念,独立性地思索、创造性地制定学校发展计划。校长应重视学校的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强化校本管理机制,提高社区参与程度,通过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能动性,最终达到提高教育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目的。

着眼于“人”的发展,构建“以人为本”

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教学模式是涉及课程、教材、方法、手段等多方面的综合改革,它揭示了教育改革最本质的东西,这是改革的关键,是教育的深层次的改革,是未来教育改革的“制高点”,也是体现校长的有效管理,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1.人性化的管理是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教育管理,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管理。“对人的管理”的含义决不等于单纯的对人的“管束”“要求”和“制约”。新课程所要求的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应当包括两点:一是看在某种管理制度下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另一个是看一个人在这种管理制度下是否活得有尊严和有价值。

学校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要关注师生的优势,尽可能让师生感到工作学习的愉快。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以师生的优势和核心进行管理,这种管理强调师生学习工作的愉悦和身心健康,真正让学习和工作效率变成一种愉悦的过程。

在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中,学校领导真正成为教师创新的发现者和教师开展探索活动的支持者、排难者,成为教师心目中一个值得尊敬、爱戴的仁者加智者。

2.激励机制是有效管理的一种良好方式

学校管理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这就离不开激励,而激励的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校长实施领导行为的过程就应该是激励的过程。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进一步树立激励师生的观念,并为顺利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其全面、和谐的发展创设有利的条件和氛围。

发自内心的一种激励力量,能满足师生的声誉需要、成就需要、自尊需要、发展需要,这种激励是搞好新课程改革十分关键的一种方式,能让师生产生一种精神的动力,能让师生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从而产生追求更大成功的强烈愿望。这种强化作用所延续的时间是长久的,并且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百折不挠,一直保持下去。当然,外在激励由内在激励作基础,内在激励的产生有赖于外在激励的诱发,而内在激励一旦产生会使外在激励更为有效。总之,让师生学会自我激励将促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学生、教师、学校的健康发展。

3.满足师生合理需求,激发师生工作和学习的动力

从根本上来说,需求是教师的工作源泉。教师的工作动力,无一不是由其需求引导的。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管理中,校长与教师之间寻求相互信任,校长鼓励教师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活动,鼓励他们迎接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教育信息资源。校长就经常与教师交流,了解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难。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方面应及时加强培训,给予指导和提供帮助,以解决在实施中遇到的困难,激发他们实践探索的动力。这样,教师就更有心思关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关注并实践新课程改革,为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智慧。

学校管理者应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学生的各项管理活动,特别是要鼓励他们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这样既可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满足他们的需要,更可以增强他们对决策的认同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校长应对他们所做出的贡献给予充分的肯定,引导他们与自己合作,共同分担领导工作和责任,一起来规定并实现组织目标。

要顺利地实施这些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就不能硬性地去要求教师去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应当在管理中既为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有利的条件与氛围,又为调动和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设有利的条件与氛围。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湖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