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挖掘古文教学中的审美资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挖掘古文教学中的审美资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心理学教授郎洛伊丝在研究一个问题:人们如何判断美的?她选择人脸作为研究材料,利用电脑合成技术,随机选择的本校96名男生和96名女生的照片进行2张、4张、8张、16张、32张的合成,请300名志愿者为合成人像打分评级,结果令人惊奇:最具有吸引力的人脸最接近于人脸总数的平均状态。即使换成3-6个月的婴儿,他们对32合1人像的注意时间也最长――结果一致。虽然,人们常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美与不美完全在于个人的趣味,可是郎洛伊丝的实验表明:美可以是一种平均值;审美也有不受文化观念影响的时候。人类最初的审美习惯也许就是从呱呱坠地时看到的第一张人脸开始!古希腊素以雕塑闻名于世,而雕塑又以人体表现为宗旨。据说艺术家宙克西斯曾要求,若描绘海伦的美,必须集合希腊美女美之总和――海伦的美决非个别的美,而是普遍的美。古典美往往是中庸之美,现代美才追求独特的美。总之,从人脸到人体,人的审美习惯从生活中来,又形成了某种审美规律。一切美的形式都应该如此,文学鉴赏也必然如此(鉴赏即以审美的态度看)。

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就主张语文课要上成以言语为主的文学鉴赏课。而语文教育专家黄高才谈到语文课被忽视的三个功能时,第一条就提到审美的问题。如果语文教学突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而忽略德育目标,没有至关重要的审美目标的话,以考试为目的的程式化教学与学生潜在的审美心理预期和必需的美感体验必然相背离。本该充满语言之趣、文学之美、人性之光的语文课就沦为了机械僵化的技艺之学、应试之练。从学生的角度,这样的课堂是枯燥的,与他们的世界难以相通。杜威认定:“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是未成熟的、没有发展的人,和在成人的成熟的经验中体现出来的某些社会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教育过程就是这些因素应有的相互作用。”把这段拗口的句子简明扼要地翻译过来,就是说我们应该重视“成人经验”和“学生经验”的相互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中的“道”就是指成人经验。教师的传统职责就是向学生传授凝结为教材知识的成人经验,通过这个过程舍去学生的不成熟经验。问题是我们往往忽视一个环节:学生不成熟的经验正是教材中成熟经验的源头。只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才能将他们牢牢地吸引在课堂上。由于编写者单纯按学科的逻辑程序编写教材,而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继而发展学生的情商,最后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只要对课程资源进行筛选和加工整合――将现有教材先转化为“心理化教材”,使教材的逻辑程序能与学生的心理程序融合,才能再一步一步实现其他教学目标。

以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作品为例。文言文反映古人对世界的思考对人生的认识。我们阅读鉴赏时应当为它寻找现实的归宿。那么,什么是能够跨越时空、打通古今直达学生内心世界的因素呢?

李泽厚先生说过,中国文化和审美的情理结构是以现实人生为根基、为极限的。而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都是执著于在琐细、多样中见深沉,于平凡、表面中出丰富。生命本无意义,有人的感悟以后就有了永恒的意义;用西方人的话有“我思故我在”的意思。又因为“性相近”的缘故,人类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是相通的,所以,人世间温馨的亲情、凄美的爱情、无私的友情、凛然的正义、正直的人生和不朽的功业等等这些审美感受,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可以交流沟通,都可以塑造和陶冶人性。当学生通晓文言文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可以息息相关时,才能从中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获得实际能力,文言文才能真正植根于课堂。而我们将教材按这类话题的重新组合,就是为了能够打通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渠道。以必修一至必修五的文言文重新梳理分类为例,可以有以下几种分法:

能够与学生内心世界相通的是前两种分类:即将文学作品还原于历史加以解读,在历史中对人性加以解读――这样的阅读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人文性审美:人学、心学的审美。而后面两种分类则属于文学知识的积累运用,应该是下一步教学环节的内容。以第一种分类中为例解读一下先秦时代文人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特点。

先秦是中国文学萌芽和初步发展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一批记载古人辉煌思想且相对简易的文体。如《烛之武退秦师》等历史散文,《寡人之于国也》《劝学》等诸子散文。这些历史散文为我们提供了文人保持独立人格的典范。他们不受诸侯国疆界的限制,自由地出入每一个国家,向当政者宣扬自己的主张――政治、学术、思想的。这种现象刺激了士人本身思想的活跃,同时也促使他们对话语的内容、表达的技巧、思想的归宿等问题深入探究,于是,在思想者的时代,诸子百家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时的文人精神是健壮的,人格是独立完整的,身心是自由的。诸子散文多为涉及政治、哲学、伦理等方面的论说文,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但是向我们展示了先贤对人生、对社会、对宇宙的思考,无论是积极入世的儒家,还是追求绝对逍遥的道家,他们每一个人既是思想者,又是行动者,是知行合一率真无畏的文化巨人。他们用不息的修身追求实现人生价值达成理想。如果从历史角度理解,就会发现历代文人的命运总和他所处的时代相联系。任何一本教学论的书都告诉我们:成功的教学必定是目中有“人”的教学。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青少年有着不同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审美教育必须有符合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及其健康成长的需要。高中阶段审美教育活动,从形式上应满足高中生对色彩、音乐更为复杂多变的审美要求,使他们接触类型更为丰富的审美对象。在内容上让他们有较多的机会了解历史与现实的变化,了解英雄人格与情操,了解自然山川的美和社会创造的美,了解社会安宁祥和的美。从审美类型看,高中生则可以真正地欣赏悲剧。欣赏悲剧需要有较强的历史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上述的分类,正是为了培养高中生的历史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在不同历史时代的作品中,古人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总是受时代的左右――每一个人的身上都会有时代的影子,今人的价值观也必然会烙上浓厚的时代色彩。用历史眼光和现实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发现,不同文本的时代背景连接起来就汇集成古典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不同时代或不同风格的作者集中起来就成为古典作家的部落群;同一文体的不同文本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文化的时代特点,而不同的知识模块有机地叠加便构成了古文基础知识的大厦――这就是首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继而发展学生的情商,最后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教育过程。

鉴赏是一种审美,由一代散文大家的精灵和神思与学生的心灵相聚。当学生数次出入于美文时,这样的阅读,就不是“灌输”,更不是“肢解”,而是“对话”,是一个灵魂出入于另一个灵魂。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只会冷冰冰地进行知识传授的人,也许可以熟练地操作机器,却无法启动心灵的闸门。根据新的课程观、教材观,语文教师有责任对已审定使用的教科书作出取舍和增删,重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主动建构以教科书为载体,以教室为空间的教学小环境与日常生活乃至宏观世界的广泛联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