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弥补断层,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对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弥补断层,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对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学生的初、高中语文学习应是连续递进的,因此,初、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实现顺畅的对接。然而,现实是初、高中语文教学中在诗歌鉴赏、文言文系统归纳、语法知识和写作能力上出现断层。因此,初、高中语文教师都要认真学习课标和教材,为弥补初、高中语文教学断层做好对接尽心尽责。

关键词:初高中语文;衔接;诗歌鉴赏;系统归纳;语法教学;议论文写作;创新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2-0021-02

近两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优秀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学习,然而,一学期下来,语文成绩往往是急速下降。这是何因?静心分析,不是学生不聪明,而是初中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产生了误导。初中语文是高中语文的基础,知识应是连续递进的,初中课程没有实施好,造成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上存在缺陷,与高中语文学习要求的基础出现断层。为了使学生更快地适应高中语文学习,建议初中语文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与改善。

一、诗歌教学要重视鉴赏

诗歌,特别是现当代诗歌,在中考中是不考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对诗歌分析的较少,挖掘也是浅尝辄止,多数是让学生读读背背了事。而在高一的第一个单元就是现当代诗歌学习,如《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等名篇。单元说明的要求是这样的: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习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这就要求在反复朗读诗歌的基础上,还要注重赏析字句,尤其在古诗中。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课本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它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的一个切入点。

对于古代诗歌,初中教学通常只注重于背诵,忘却了吟咏诗歌必须要有情感,情感必须体现在对诗歌情境的理解和贯通上。况且中考几乎也只是考背诵,所以一堂生动的美育课变成了枯燥乏味的背诵课。在“新课标”中有这样的说明:“对于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可在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环节上我们的学生也很薄弱。由此看来,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特别是诗歌鉴赏教学,应该引起重视。当然,根据初中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我们要酌情降低难度,不妨选取一两首诗歌进行赏析教学,从诗歌中关键字句入手,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体悟诗歌中的情感和哲理,从而更深层次体会作者在诗歌中蕴藏的深刻含义。这正如刘勰所说:“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对诗歌有所感悟,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高中教学奠定基础。学生就不容易输在高中起跑线上,更不会挫伤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文言文教学要提高趣味,加强系统归纳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同时也是一个不好把握的重点。“新课标”对文言文是这样要求的:“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现在的古文教学,采用的方法大多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学的重点是字、词的诠释,字句解通了,就算完成了任务。对于文章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思想内容则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这种教法的最大缺陷是:学生学的死,觉得学古文枯燥,很难开发学生智能。

近些年中考文言文分值一般在15分左右,内容主要来自课内的基本篇目,而考题一般涉及选段的加点词解释、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和相关的拓展延伸题。于是乎,根据课标要求和中考需要,特别是中考需要,教师们在教学时狠抓课文的词、句、段、篇的内容,以及可能会牵涉到的拓展延伸的内容。但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课与课之间往往缺乏归纳、整合与比较,比如同样一个实词,在这一篇文章和那一篇文章的意义的异同,同样一个虚词也是如此,如“之”、“而”等的用法,还比如,词的古今义、词类活用等。在课文中老师多次讲过,而在习题中也多次练过,但学生就是掌握不好。这恐怕除了基础的问题外,更重要的是在不同的篇章出现的时候,教师的归纳也不很到位,学生往往没有清晰的线索,从而导致混淆不清。因为学生自己没有学会去总结、归纳,在应对中考的时候,往往只需要死记硬背下该课的词的解释、句的翻译、能够理解该文,就容易得到高分。这样的教学以教材、课标和中考为依托,本来无可厚非,但对于高中而言,这样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高中文言文的考试题型和中考相似,但选文来自课外,这就要求学生有相当的积累,否则就步履为艰。

三、语法教学要改进

纵观整个语文教学,语法知识在初中和高中的教学中都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能帮助我们准确把握句子是否存在着语病,并且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对语法知识的学习做了这样一个规定:必须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因此,作为初中生对语法知识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但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忽视了语法教学,这种知识上的缺漏,导致高中语文教学的不顺畅。

在文言文中存在许多特殊句式,这与现代语法知识息息相关。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与现代汉语语序相比,文言文中存在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如果学生弄不清句子成分的常规位置,就不易理解这些句式。造成理解上的障碍,翻译也就不会十分顺畅。由此可见,语法教学不仅不能忽视,而是更应加强。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四、议论文写作要创新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作文教学还在重复着过去的故事,尤以议论文写作教学为甚。写作知识和过程的过分强调,导致文章呆板;思维和情感的缺失,文章僵化。

初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议论文写作高度格式化。在这种格式下,议论文开头与结尾增加了学生文章的文采,使学生的文章在词语的色彩甚至表达精度上有了很大提高。但很多时候也出现了“画蛇添足”、“刻意造作”等痕迹。这样的格式表面上看是符合认知规律的,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本来训练就不多的议论文写作更变成了机械性模仿。

随着课程的改革,高中的作文试题基本是材料作文。在材料作文中,学生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培养自己独特的个性。这就要求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这个道理。平时我们一提到确立议论文的观点,便容易产生误解,似乎一个题目只有一个固定的观点,其实不然。同一个题目不同的人往往可以有不同的观点。

例如:《庄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朱平曼喜好剑法,总想练就一身独步天下的绝技。他听说有个叫支离益的人擅长屠龙之术,便赶去拜支离益为师,立志将这种人间稀有、世上少见的剑法学到手。他苦学苦练了三年,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终于他的屠龙剑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辞别了老师,开始仗剑闯荡江湖,希望杀尽天下害龙,显姓扬名。然而他四处寻觅却找不到一条龙的影子。其所谓的一身绝技,最终也没有任何用武之地。

在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论证盲目空想者的一事无成;可以论证脱离实际的理论毫无价值;也可以论证单纯苦学苦练而不动脑筋、不讲实效,必然劳而无功。

总之,我们切不可再给初中生套上一种写作格式,否则就会导致写作中 “千人一面”的局面,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灵感的培养。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唯一途径就是引导学生做大量的、多样化的阅读和练笔。因此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还要加大训练力度,这样才能与高中作文接轨,不致于让学生在进入高中写材料作文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有必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把握其精髓,也有必要看看高中教材,从而了解高中语文的知识体系、结构,从而有效地促进自己的教学工作。高中教师也应多研究初中教材,在前引后连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他们一定会很快适应高中语文学习,不断提高语文学习水平。